兒童生活故事大全:玩沙包兒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兒童生活故事大全:玩沙包兒》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麥記得在童年時孩子們常玩的游戲,還有一個是玩沙包兒。可能是由于多數(shù)沙包兒里面的填充物是沙子或沙土的原因,所以才有了沙包兒這個通俗的名字。
    不過小麥小的時候,孩子們不叫它沙包兒,而是叫“子兒”或“坨兒”。
    有不少游戲要用到沙包兒,比如:丟沙包兒(小麥他們叫砍坨兒)、歘(讀音chua,一聲)子兒、踢坨兒(類似踢毽子)、跳房子等等。
    丟沙包兒有兩種玩法,一種是多人游戲、一種是兩人游戲。
    多人游戲要先分成兩撥人,一撥兒攻,投擲(丟)沙包兒;另一撥兒守,即躲或接沙包兒。
    攻的一撥兒就兩個人,其余人都是守的。
    玩游戲時,攻方的兩個孩子分開站著,相距約十幾步遠,守方的孩子在他倆中間站一溜兒。攻方的目的只有一個:把守方的孩子一個個擊中,就算贏了;而守方躲避攻方投來的沙包兒、或者將沙包兒接在手里,不讓對方成功。
    在游戲中,守方的孩子要盡量離拿著沙包兒的孩子遠一點,好躲避。所以,隨著沙包兒來回飛,守方的孩子也總是在來回跑動的。
    攻方有兩種攻擊辦法:強攻和佯攻。
    強攻就是使勁兒將手中的沙包兒直接投向守方的孩子,一般都朝著腿上投,這樣對方不易接?。谎鸸t是高掉著將沙包兒從守方的孩子頭頂上扔給對面的同伴,而同伴接住沙包后迅即投向守方中還沒有來得及轉(zhuǎn)身的孩子后背上,使之措手不及被擊中。
    兩人丟沙包兒很簡單,劃兩個一米左右直徑的圓圈,相距幾步遠,雙方各站在一個圈里,將沙包兒擲來擲去,以投進圈里或投在對方身上為贏。兩人玩這個游戲比較枯燥,不如一大群孩子一起玩有意思。
    丟沙包兒游戲男孩子、女孩子都可以玩,小麥記得當(dāng)年玩這個游戲時,自己還在學(xué)齡前。領(lǐng)頭的一般都是樓上的大姐姐們,她們招呼一大幫兒小弟弟、小妹妹們在樓前的院子里一起玩,嘰嘰喳喳很熱鬧。
    歘子兒一般是女孩子們的專門游戲,兩至四個人圍坐在地上,工具就是一個小沙包兒和四個豬骨拐。幾個人輪流著玩,輪到誰了,她就將小沙包兒往上一投,同時迅速地將地上的骨拐呼啦一下。小沙包兒掉下來時用手接住,再往上投、再呼啦骨拐,循環(huán)這兩個動作。若沙包兒沒接住掉了,就該下一個孩子玩了。
    因為骨拐有四個可以立住的面兒,在每個面兒上都涂上不同的顏色作為標記,在一輪中誰翻的面兒多,誰就算贏。
    由于玩游戲的都是女孩子,她們一邊玩、一邊唱著好聽的歌謠。
    人家女孩子們玩歘子兒游戲是不帶男孩子玩的,不過,由于小麥的姐姐經(jīng)常和別的女孩子玩這個游戲,有時就在小麥家里玩。這時,學(xué)齡前的小麥在她們身后當(dāng)觀眾,就沒有人攆走他了。
    至于踢坨兒,跟踢毽子游戲類似,不過毽子制作較難,而且容易損壞,遠不如沙包兒皮實,所以,那時孩子們多是踢沙包兒。
    另外,在跳房子游戲里,也要用到沙包兒,不過它只是起一個輔助作用——定位,不細說了。
    由于玩沙包兒多是女孩子們的游戲,所以,那時沙包兒是女孩子們必備的玩具,基本上是人手一個。
    那個年代,沙包兒是都是孩子們自己縫制或者請媽媽幫著做的,這是一個易于制作、耐用、且用處很多的玩具。
    制作時,找一些布頭(用厚實的布料、顏色鮮艷一些,既結(jié)實、還好看),都裁成一般大的方形,用六片縫成一個正方體。在縫好五個邊兒后,最后一個邊兒先縫上一半兒,然后往里面填充“瓤”,填好了瓤,再全縫住,一個沙包兒就做成了。
    做瓤的東西有很多種,比如:碎石子、沙子、沙土、蕎麥皮、小米、……等等。
    不過,小麥他們那時最愛用的是山楂核兒。由于山楂核兒比沙石粒軟、比蕎麥皮或小米硬,還干凈,又不怕摔、不怕踩,而且有分量,是的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