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大全

字號: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性活用等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
    路,把握說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講淮海戰(zhàn)役中民工支前導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 ,字 ,鄒(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 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 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_著書立說。 是孟子及其_萬章等著,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么讀了嗎?關鍵是讀出文章的氣勢。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么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么了
    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翻譯課文,弄懂課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號,待會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五、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
    六、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邏輯嚴密、氣勢磅礴(對比、排比的運用)
    七、小結:孟子借談作戰(zhàn)取勝的條件來闡明他的政治觀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國家,讓國家長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二、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視頻《雍正王朝》的主題曲,歌曲的主題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經提出過相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 二,資料助讀
    ? 孟子與《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 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統(tǒng)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廄jiù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 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論和政治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 共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南宋的朱熹將《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