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廣東浙江上海高考改革調查:多把“尺”量學生

字號:

近年來,廣東、浙江、上海等地教育部門和高校,適應科學選拔人才的社會需求,率先舉起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大旗”,通過增加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權,降低統(tǒng)考成績比重,突破“唯分數論”,實施不同層次學生分類考試,取得良好效果,為新一輪高考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降低統(tǒng)考成績比重:從“一錘定音”到“多元評價”
    一直以來,高考統(tǒng)考成績是高校錄取的依據,省級招辦按考生成績和志愿從高到低排序、投檔,考生命運完全取決于總分。這種“見分不見人”的錄取模式,已在浙江省被打破。
    2011年,浙江省探索改變高考成績“一錘定音”,選擇浙江工業(yè)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試點推行“三位一體”自主選拔模式:統(tǒng)考成績僅占錄取依據50%,高校面試成績占30%,高中學業(yè)水平成績占20%。
    適應“三位一體”需求,浙江省教育部門把原先的高中“會考”升格為比較規(guī)范的學業(yè)水平考試。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孫恒介紹,“學考”由省級組織,采用與高考同等的標準化考點,一年兩考,每次全科開考,考生每科可參加2次考試,取成績。今年1月浙江省組織了完整“學考”,11門科目參加人次63萬多人,一科14多萬人參加。
    孫恒說,根據可信、可用的“學考”成績,再加上考生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高中平時成績、興趣特長、個人陳述等書面材料,試點高??梢越Y合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專業(yè)特點對報名考生進行選擇,按不超過計劃數1:5的名額進行面試。
    浙江工業(yè)大學招辦主任金曉明說,通過面試被“預錄取”學生,只要后來統(tǒng)考成績達到一本線便可被錄取。最終學生的成績由統(tǒng)考成績、“學考”成績、面試成績三部分組成。
    3年來,浙江“三位一體”招生模式已從2所高校擴大到34所高校,招生數量控制在學校招生總量的3%以內。通過這種模式被錄取的學生數量從2011年的260人,增加到了去年的2062人,今年計劃招生3470人,已吸引2萬學生報名。
    “與傳統(tǒng)模式相比,‘三位一體’選拔的學生與專業(yè)實現了較高的匹配度。”浙江工業(yè)大學招辦主任金曉明說:“這些學生雖然統(tǒng)考成績不一定最頂尖,但在學習研究、社團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多個方面顯示出比統(tǒng)招生更強的活力。比如工商管理專業(yè)2011級一名學生入學時統(tǒng)考成績低于傳統(tǒng)招生錄取線20分,列倒數第一,但入校后表現優(yōu)異,大二時專業(yè)成績已居第一。”
    打破“唯分數論”,從“分分計較”到“素質引領”
    真正考出能力和素質,而不僅僅是機械訓練的做題能力和死記硬背水平,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被稱為“中國教改試驗田”的南方科技大學,從5年前創(chuàng)立之初就意圖打破高考“應試”的弊端,選拔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建立完全脫離現行高考的自主招生模式,曾是南科大的愿望。
    受限于組織能力和公平性質疑,南科大在2012年正式開始的招生中選擇了“六三一”模式:統(tǒng)考成績占60%,學校筆試成績占30%,平時成績和素質占10%。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學生通過這種招考模式進入南科大。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說,“六三一”模式的重心在“三”,“我們希望通過學校自主命題組織的筆試,考察高考難以觸及的方面,包括學生的想象力、洞察力、記憶力、注意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等。”命題內容和方式,南科大借鑒了美國SAT考試等國際化試題的做法,比如“一支鉛筆可以做什么事”是南科大自主測試的一道典型題目,想象力越豐富的學生會有越多答案。
    南科大大一學生張?zhí)扃嬖V記者:“2013年南科大在湖北省的能力測試中,我排前30名。雖然后來我高考成績在湖北排到7000多名,報考南科大并不占優(yōu)勢,仍然順利被錄取?!?BR>    復旦大學“水平測試+入學申請+面試選拔”自主招生探索已走過8年,已累計從上海、江蘇、浙江選拔學生5000多名。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說:“這些學生分數不一定,但經過了各專業(yè)教授的學術面試,表現出更高的學術潛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BR>    上海某重點中學每年可推薦10名學生直接進入復旦大學面試環(huán)節(jié)。2012年,這所中學一名理科成績排在第一的學生沒有通過面試,而另一名成績并不太高,但寫過兩本網絡小說、對日本文學有大量研究的文科生卻被錄取。學校老師說:“在上海,只會考試的學生進不了復旦已經是大家的共識。”
    拓寬“獨木橋”,從“萬人陪考”到“因材分流”
    每年高考中,大約一半學生會考取???,走職業(yè)教育之路。但在現行“一張卷子考所有學生”的模式下,最終走進高職大門的學生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為上本科的學生“陪考”。在“產業(yè)工人需求旺盛、職業(yè)教育基礎良好”的廣東省,為此正在探索建立“兩種模式”的招考:除了選拔學術型人才的現行高考,也建立了選拔技能型人才的職業(yè)高考。
    從2008年開始,廣東省加大高校招生考前分流,構建“立交橋”的模式逐步顯現雛形:一是在部分高職院校部分專業(yè)進行自主招生考試,無論是中職還是普通高中學生,都可以報考,主要進行技能測試,被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統(tǒng)一高考;二是建立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生的單獨考試,即“3+專業(yè)技能證書”考試;三是部分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三二分段”培養(yǎng),前三年在中職學校,后兩年到高職院校,以及五年一貫制的高職班。
    “2013年,全省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規(guī)模達到4萬人。”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楊開喬說,“這些學生提前被高職院校錄取,不再參加高考,為自身更加合理的專業(yè)發(fā)展、人生定位做出了選擇?!?BR>    作為廣東22所開展自主招生的高職學校之一,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2013年共有2個專業(yè),自主招生150多名。記者在這里采訪時曾看到,工程造價專業(yè)大一學生黃夢斐正在學?!皠?chuàng)業(yè)屋”站柜臺、賣食品。
    黃夢斐告訴記者,她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做一名建筑師或工程造價師,根據自己的成績沒有想過念本科。談起未來,黃夢斐說:“我的專業(yè)培養(yǎng)是‘2+1’培養(yǎng)模式,前兩年在學校,后一年去企業(yè)實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學校就業(yè)很好,我相信自己的未來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