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民間故事:王小二的故事

字號:


    為大家整理的《少兒民間故事:王小二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從前,都梁古地-津里,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母親幫人縫縫補(bǔ)補(bǔ)、洗洗涮涮、打麻線、編蘆席糊口度日。兒子王小二七八歲就幫人放牛,十來歲打魚摸蝦,十五歲時(shí)拜師學(xué)徒,十六七歲時(shí)在門口搭了個(gè)席棚開了面館。這母子倆,母親心地善良,兒子忠厚老實(shí),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一代代人傳頌著。
    (一)臥冰救母
    這年冬月,初一至初十,不是大風(fēng)就是大雪,冰封湖面,雪沒阡陌,路斷人稀。王家眼看糧缸見底,度日艱難。一日王母生了病,高燒不退,呻吟揪心。王小二這年才十三歲,雖是個(gè)孩子,但十分懂事,踩著齊膝大雪,深一腳、淺一腳跑到城里求黃郎中給母親看病。王母平時(shí)人緣好。黃郎中中聽說王母病重,二話沒說隨王小二前去為王母診病。黃郎中來到王母床頭,一連搭了三次脈,都沒吱聲。王小二看郎中的臉色不對,急忙問道:"黃爺,我娘病的如何?"黃郎中面帶難色說:"病不輕,但有治,可是……"王小二急得雙膝跪地給黃郎中一連磕了三個(gè)響頭說:"黃爺,我家現(xiàn)在沒有錢,來看開春,我天天給你送魚送蝦。"
    "小二,不是錢的事。"黃郎中忙扶起小二。
    "那是什么事?"王小二忙問,黃郎中說:"……正是魚的事,藥我可以不收錢,可必須用一斤重的鮮活鯉魚作藥引才能見效。眼下冰天雪地,到哪去弄活魚?"
    王小二一聽說要魚,心想這不難,我整天逮魚摸蝦,還愁逮不到一條鯉魚?順手從門后摸把魚叉就要出門。黃郎中一把拉住王小二說:"傻孩子,等你砸開冰,魚兒早嚇跑了。"王小二心想:對呀,丟下魚叉出門向湖邊跑去,一邊跑一邊想辦法。
    一口氣跑到湖邊,一看,我的老天,湖面被大雪封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冰厚可跑馬。王小二想:母親治病等鯉魚做藥引,逮不到魚母親就沒救了。王小二顧不了那么多了,急忙解開棉衣,脫下身上衣服,往冰上躺,要用體溫把冰焐化。
    寒冰刺骨,王小二凍得一會就失去了知覺。只覺得渾身輕飄飄地,像騰云駕霧一般往上升,一會兒穿過白云,來到一個(gè)地方,這兒山清水秀,風(fēng)和日麗,鮮花盛開,清香撲鼻。只見一位白發(fā)、白眉、白須的老翁手拿魚竿在清可見底的池邊垂釣。王小二走過去向老翁深深鞠了一躬,老者伸出食指搭在嘴上輕輕一"噓",王小二會意,沒有出聲,踮著腳輕輕走到老翁身旁,向水里一瞧,高興得差點(diǎn)跳起來。水中有幾十條都是一斤重上下的鯉魚,在老翁的魚鉤旁游來游去,可就是不咬鉤,王小二急得滿身大汗。
    這兒是什么地方,離家多遠(yuǎn),這老翁怎么沒見過?一連串的問題,正想著,突見一條紅鯉魚咬鉤了,老者輕輕一提竿,一條鮮活亂蹦的紅鯉魚被釣了上來。老者將魚遞給王小二說:"快回去給你母親熬藥。"王小二雙手接到鯉魚,心想:你怎么知道我母親生病了呢?因急著回家給母親熬藥,王小二也沒多問,雙膝跪地"咚咚咚"磕了三個(gè)響頭,轉(zhuǎn)身就跑,剛抬腳,一腳踏空,像是從半空中往下掉似的,耳邊風(fēng)聲呼呼。王小二緊閉雙眼,不一會風(fēng)聲停住,雙腳好像碰著地面,王小二睜開眼:"耶"怎么還趴在冰上?看手上抓著一條鮮活的紅鯉魚,正是白眉老者釣上來的那一條,不容多想,王小二一骨碌爬起來,拼命往家跑。家里黃郎中正在熬藥,藥引子來的正是時(shí)候。
    第二天王母病好了許多。當(dāng)知道兒子臥冰捕魚遇仙人幫助時(shí),淚如泉涌:"兒啊!仙人多幫善良人啊!"王小二點(diǎn)點(diǎn)頭把母親的話牢牢記在心上。
    (二)開面館論人兌湯
    王小二15歲那年,母親要他學(xué)門手藝。逮魚摸蝦終究不是事兒,王小二答應(yīng)下來記在心里。再到街市里送魚送蝦時(shí)開始留意了。學(xué)剃頭,王小二沒那份耐心;學(xué)殺豬,王小二沒那份狠心;學(xué)郎中,王小二沒那天分。
    這日,王小二送完魚正在街上轉(zhuǎn)悠,突聽有人叫他。王小二回頭一看,原來是開面館的徐大。這徐大是洛陽人,做得一手好面活。聽說是家里兄弟和人打官司,他怕牽連跑了出來。去年秋落戶津里,在街南頭掛出面"徐大面館"旗幟,做湯下面,湯味好,面有筋骨,而且價(jià)格便宜,因此很受歡迎。生產(chǎn)越做越火紅。近日,尋思要招個(gè)小伙計(jì)。他看王小二為人忠厚老實(shí),又勤快,人緣也好,有心想招王小二幫忙。當(dāng)徐大把想法和王小二一說,王小二滿口答應(yīng)了,兩人說好,除供吃,一月還給三十個(gè)錢。王小二很高興找了這個(gè)美差。
    第二天,王小二就進(jìn)面館干活去了。除跑堂外,別的雜活,不管是累的、臟的樣樣搶著干,有點(diǎn)空閑,便跟著學(xué)一點(diǎn)配料、壓面的手藝活。
    轉(zhuǎn)眼一年過去了。一天收工時(shí),徐大把王小二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小二啊,我要回洛陽了。聽說家里的官司打完了,從明天起我把這面活的竅門全教給你,你用心學(xué)。"王小二一聽連忙磕頭、敬茶,算是拜了師。半月后徐大退了店面,回洛陽老家去了。
    王小二沒本錢,租不起街口店面,因陋就簡在家門口搭了席棚,擺了幾張桌凳,在門前大樹上挑起一面"王小二面館"招牌開張了。別看店面不大,吃面的人一茬又一茬。三六九逢集要吃碗王小二的面還得等上一會。
    王小二干一行鉆一行,他不但保留徐大做面的特色,還動腦筋在做湯上翻出新花樣。徐大原來只是一種骨頭湯下面,王小二除了肉骨頭湯外,還增加了雞湯面、鮮魚湯面和青菜面。葷湯里又分了個(gè)頭湯、二湯,在火候上也掌握得恰到好處。王小二還注意觀察和摸索不同顧客不同口味,總結(jié)出"論人兌湯"的經(jīng)營方法。富人、財(cái)主和大商人來了要吃葷面的,就配二湯,這樣葷味在,卻去了大油。干活出力的人,吃葷面盡管上頭湯,吃著滴油那才解饞,心里也舒服。吃鮮魚面的,他也論人配魚。有空閑的、聊天的客人就給上白魚,白魚味鮮刺多,趕路的人來了,就給鯰魚,味美肉多刺少。這樣一來"王小二開面館論人兌湯"很快被傳了出去,生意越做越好,日日有進(jìn)帳。不到一年時(shí)間就打開了自家屋的前墻,有模有樣地開起了王小二面館。
    一日,張果老約何仙姑去鯰魚洼對弈,路過津里想吃碗王小二做的湯面。他和何仙姑商量著,自己裝成個(gè)有錢的富商,要何仙姑裝扮成討飯的瞎婆子。張果老和何仙姑先后來到了王小二的面館。
    一個(gè)大腹便便的富商一搖一擺進(jìn)了王小二的面館,王小二忙上前滿面笑容將客人安排坐下,一面倒茶、一面介紹面館的花樣品種特色,富商要了碗雞湯面。不一會,面上來了,香味撲鼻,雞肉鮮嫩無皮,富商先喝了口湯,雖無黃澄澄的雞油,但不失濃濃雞香,連說:"好吃,好吃。"正在此時(shí),王小二聽到門外有人呻吟,一看不知什么時(shí)候門口樹下坐著個(gè)討飯的瞎婆子,看樣子像是三天沒吃飯了。王小二趕緊跑出去,把瞎婆子扶進(jìn)店坐下,不一會給瞎婆婆端來了半碗煮得很透的青菜面。瞎婆婆端過面狼吞虎咽吃起來。王小二說:"婆婆慢點(diǎn)吃,你腹空,開始不宜吃得太快,太多,也不宜太油,等一個(gè)時(shí)辰,我再給你下碗雞湯面。"瞎婆婆千恩萬謝。
    王小二服侍好瞎婆婆,轉(zhuǎn)臉不見了富商,只見桌上放一錠足有二兩的白銀,王小二一把抓過白銀沖到門外,富商已不見蹤影。王小二自言自語地說:"我的老天爺,兩個(gè)錢就足夠了,這怎么辦?這怎辦?"111王母聽到王小二的話出得屋來說:"小二呀,那是個(gè)過路的商人吧,待幾日他回來路過此地,再還給他是了,若不回來就把銀兩捐給寺上。"
    張果老和何仙姑對"王小二面館論人兌湯"的做法十分贊賞,對王小二的手藝也很欣賞,對王小二的為人更是佩服。待王小二人間陽壽滿了,他們聯(lián)合上書玉帝,舉薦王小二做了天宮御膳房總領(lǐng)。那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