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真題預測:續(xù)寫一個故事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4年高考作文真題預測:續(xù)寫一個故事的文章,供廣大考生查閱?。?BR>    【原題回放】
    材料: 一個寒冷的冬天,在路旁水泥臺階上,一個頭發(fā)蓬亂、衣服骯臟的流浪漢,就著一小瓶散裝白酒津津有味地吃著盒飯。他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位行人路過他身邊,感到心里很難受,就掏出十元錢給他。他很吃驚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從夢中驚醒過來一般。他停止了吃飯,放下酒瓶,怔怔地盯著那十元錢。
    寫作要求:請你從這則材料生發(fā)聯(lián)想,確定題目寫一篇文章??梢詳⑹瞿阕约夯騽e人的經(jīng)歷,也可以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也可以把材料作開頭,續(xù)寫一個故事。
    【審題指導】
    材料的分析:這是一個多角度的作文材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文中心。
    1、從流浪漢的角度:流浪漢雖然令人同情,但材料中的流浪漢似乎并不如此。注意“津津有味”一詞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句。看得出,流浪漢很滿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沮喪。這個角度令我們聯(lián)想到了許多版本的“尋找快樂”的故事(快樂在我心中)。
    2、從行人的角度:行人出于同情,施舍了十元錢。行人的同情心值得肯定,但行人肯定不知道這個流浪漢的內(nèi)心快樂。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施舍行為給這個流浪漢帶來了什么。這個角度闡述的道理是:施舍與尊重他人的關系。任何施舍、同情、幫助的行為首先必須尊重他人的人格與心理感受,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你的同情在他人看來卻是一種污辱。從這個角度出了,我們可以談如何真心幫助他人的;可以評論現(xiàn)實上的扶貧幫困行為,批評電視報刊對領導、政府濟貧行為的全面曝光與宣傳(因為這種宣傳客觀上是不尊重貧者的人格與隱私的)。(人的道德底線/人之初,性本善/良心)
    3、從材料結尾的角度:材料結尾說“他很吃驚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從夢中驚醒過來一般。他停止了吃飯,放下酒瓶,怔怔地盯著那十元錢。” 行人的施舍引起了流浪漢的反應(或稱之為思考)。這個結尾為“續(xù)寫一個故事”作了必要的準備。從這個角度,我們該思考:流浪漢會有什么反應?憤怒行人的行為?反省自己的不思進取,滿足于自己暫時的有酒喝有飯吃?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 按此思路進行續(xù)寫,只要故事的發(fā)展合乎邏輯,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4、的立意,就是全面把握材料的角度,把握流浪漢“驚醒”與“怔怔的”立意:人間還有愛/世界有愛/尋找自我
    【優(yōu)秀例文】
    1、敘述故事的優(yōu)秀作文(52分)
    十元錢的重量(ⅹⅹ考生)
    這條路很長,有時候走著走著,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自己迷了路。不知世間的人是否與我一樣有這種恍惚的感覺?那么,讓我們于此停下腳步認真、仔細地思索我們錯在哪里吧!
    寒風是這個世界上冷漠且殘酷的玩者,它卷走了一切暖意,留下凜冽與蕭瑟。人們了解了它的本性,于是身上添厚的衣物是與它抗衡的必備武器。盡管如此,街上卻依然滿是冷漠與凄冷,似乎總缺乏了什么,究竟是什么?
    我踱步在步行街的一側,琳瑯滿目的櫥窗前,街上人們各自忙的身影如實地映射在透明的玻璃上,匆匆卻不快樂。我思索著,猛然低頭望見在路旁水泥臺階上,一個頭發(fā)蓬亂、衣服骯臟的流浪漢,就著一小瓶散裝白酒津津有味地吃著盒飯。他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我順其自然地掏出十元錢給他,可他卻仿佛從夢中驚醒過來一般。只是怔怔地盯著那十元錢,忘記了手中的飯與酒。
    怎么了?我心里暗自揣摩他此刻的心境,是太少了嗎?可當我看到那雙熱淚從他猙獰的臉上滑落時,我的思緒亂了,俯身詢問,為什么他與其它流浪漢不一樣,不但沒有道謝、索要更多,而是低頭垂泣呢?
    “要是你能來得再早三天,我的兒子就不會死了……”說著,他閉眼灌完手里的白酒,可他的臉上盡是悲痛。
    再早三天,這意味著……像我這樣順其自然地拿出僅十元錢的人,消失了三天?
    寒風掠過我的身體,不知是因為蹲了會兒后直起來的微顫,還是分外的冷,抑或是心冷的反射,當時我說不清了。我的舉動像一把槍,射中了他的心,勾起了他心痛的回憶,曾經(jīng)的家道中落,喪妻喪子的悲慟,還有世間的冷漠像在寒風中再澆給他一盆冷水,讓他凍徹。
    而我,也狠狠地中了一槍,不過,我還未死,還能夠承受這十元錢在我心中的重量。我的歸路上,充滿了行人的歡聲笑語,我看到他們臉上的輕浮的笑容,懷疑我是否還能像他們一樣地笑了。
    我多想對迎面而來的行人說:請你們低頭瞅瞅在臺階上苦悶的流浪漢吧!你們要做的或許只是一點微不足道的施舍!可是,我不能這樣,因為這不是時候,任何時候都比不上讓他們自己去承受幾元錢在心中的千金般的重量。
    寒風的玩笑該在什么時候結束?我們是否該思考著如何行走在這條路上?
    點評:“寒風”意象鮮明,運用得體。擴展成自己所見的故事,娓娓道來,全篇運用對比、反襯,形象生動;設問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是本次考試作文記敘文中的上乘之作。評分52分。
    2、議論性散文的優(yōu)秀作文:
    行善,是一門哲學
    寒冷的冬天,路旁的水泥臺階上,一個男人津津有味地品著白酒,嘗著盒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嘗盡苦楚之余,品味著一點微薄的小幸福。然而,那張十塊錢如撒旦將他從天堂扯到地獄,給了他兩個響亮的耳光:你只是一個卑微可憐的乞丐!
    那一刻,我聽得到破碎的聲音,在寒風的呼嘯中依然清晰可辨,那是自尊的破碎,是幸福的崩潰,是苦澀沖破了內(nèi)心的玻璃墻而開始漫溢。所有的施舍都來源于心中的善良,但真正的行善并非施舍。
    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商人施舍了一塊錢給賣鉛筆的乞丐,在離開之后又回來拿走了一支鉛筆,并告訴乞丐:“你我同是商人。我忘了拿我自己買的鉛筆了?!睅讉€月后,商人在一個宴會上重遇那個乞丐,而那時,乞丐已經(jīng)成為一個衣著光鮮、事業(yè)有成的真正的商人了。是尊重,而絕非施舍,如一道明媚的陽光洞穿了乞丐彌漫烏云的內(nèi)心,點燃了自尊的火把,并照亮了前程的路。
    正如那個遞了十塊錢的行人,我們時常以救世主的姿態(tài)用憐憫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遭遇著不幸的人。殊不知我們憐憫的眼光會像那鋒利的匕首刺穿他們脆弱的自尊的外表,割得他們體無完膚。直到有一天,他們喪失了羞恥之心,喪失了自尊,真正成為如喪家之犬一樣會搖尾乞憐的乞丐,是我們的施舍造就了乞丐?!這是令人驚嘆更值得反思的現(xiàn)象。
    要知道,真正的行善是在地鐵站出口的那個女孩脫下自己的棉襖覆蓋在無助的老者身上,而不是鋼鐵碗里硬幣的撞擊;是特蕾莎修女將瀕臨死亡的、從垃圾場救回來的、周身流著膿的病人輕輕擁入懷中,讓他感受在人間的最后一點溫暖,而不是懷著憐憫在遠處為苦難者悲哀感嘆;是那個商人拿走了買的鉛筆,告訴乞丐,他們同樣是商人,而不是行人用十塊錢去打破流浪者的安寧……
    行善,是一門哲學,源于善良,更需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其實,它的真諦只是兩個字:尊重。
    點評: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語言和起承轉合的完整的結構。它揭示了善良的本質(zhì),直抵人心。文字簡潔而又富有力度,堪稱是一篇考場佳作。評分53分。
    3、比較規(guī)范的議論文 :
    行善,要講究方式
    如果我可以幫助一只鳥兒歸巢,如果我可以扶住即將跌倒的孩子,如果我可以擦去老母親眼中的淚水,那么,我的存在還是有價值的。
    -------題記
    經(jīng)常能在各種場合,看到各種慈善活動,很多人在保證自己生活無憂后,便幫助別人,就是那位行人,他同情流浪漢,他希望他能過得好一點,但這只能是同情,這并不是善。
    善,如荷底風聲,飄搖流轉,滿園生香。是以一種低調(diào)的姿態(tài),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自在,舒暢。善,是一種從心底里出現(xiàn)的,對生命的敬重與關愛,并不需要大肆張揚。
    行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他的錢卻踐踏了流浪漢的人格與尊嚴,他把他當成了乞丐。殊不知,流浪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可以過得自得其樂,充實而滿足,可行人的錢卻打碎了他的滿足,也許他不再快樂,也許他真的成為乞丐。
    善,要講究方式。
    曾看過一個報導,記者在采訪貧困兒童時,發(fā)現(xiàn)他們把在接受捐助時與干部的合影都藏了起來。孩子臉上有不符合那個年齡的冷漠。貧困,就像火紅的烙鐵,自他們出生之日起便在他們身上烙下印記,因為貧困,他們受過無數(shù)冷眼,終于有人可以幫助他們了,可鋪天蓋地的報道,把他們推到“領獎臺”上與別人合影,我們是否注意到,鎂光燈下,他們猶如受驚的小鹿,想找一個溫暖的懷抱卻只看到冰冷的攝像機?這樣的“善”,只不過向世界昭告他們的貧窮,脫光了他們的衣服推到眾人前讓人品頭論足!貧窮的人需要經(jīng)濟上的支持,同樣也需要精神上的寬慰與滿足,他們同樣有尊嚴,他們比一般人更小心翼翼地護著自己最后的尊嚴,我們拿錢打碎了他們的尊嚴,與喝醉的酒鬼,不懂得欣賞音樂,只把錢扔在音樂家的琴盒里,讓他為自己助興又有何異!
    善,不是用來炫耀自己富裕的資本,不是干部政績的表現(xiàn),不是在物質(zhì)上幫助別人,而在精神上踐踏別人的尊嚴。
    那么,何不學學“微塵”呢?潤物細無聲,不高調(diào),不張揚;那么,何不在施舍乞丐時彎下腰,把錢輕放在他們面前呢?錢,并不代表善,這一彎腰才是對他們的尊重。
    請記住,善要講究方式,貧困的人就像在寒冬中發(fā)抖的花,讓它凋謝的不是寒冷,而是不講究方式的善!
    點評:這篇文章的亮點是在抓住故事核心的前提下,邏輯結構嚴謹。文章有優(yōu)美的語言,精美的比喻,能恰當?shù)年U述自己的觀點。雖然從語言力度上稍欠不夠,但是幾處精美而又恰當?shù)谋扔鳛槲恼缕教砹撕芏嗔辽Tu分54分。
    四、作文失分情況概述:
    1、題意不明,立意偏差抑或宿構之作:比如寫“我和父親”,“我的母親”、“我與爺爺”、“學會滿足”,“我的中學時代”、“幸福的時刻”、“居安思?!?、“生命倒計時”、“堅持心靈的陣地”、“堅守自我的精神家園”、“旭日陽剛意外之美”、“反省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等等。
    2、寫作套路單一:從“乞丐——老板”和“老板——乞丐”,從“官員腐敗——乞丐”和“乞丐——公務員”的文章比較多;
    3、把材料拋在一邊,完全另起爐灶的作文不少。比如“寄思之法”、“在敲醒之前”、“一直生長的種子”、“徘徊在三岔口”、“堅強的生活”;
    4、立意比較明確,但內(nèi)容空洞,不會寫議論文。比如“幸福是什么?”這篇文章,有點像詩歌一樣的空洞排列“幸福像什么……幸福像什么……幸福像什么”;
    5、依然出現(xiàn)“四不像”的文章;
    6、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本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有益于社會的,可惜有一部分學生把流浪漢問題向反面思考,比如說“流浪漢組織丐幫”,比如說“*投降是良心發(fā)現(xiàn)”,比如說“李白是高級流浪漢”,“盲目的人們……你們會無止境的搜刮,無晝夜占為己有。這是私欲,這是新時代和諧所唱的歌”;把“流浪漢的精神”無限拔高,比如說“幸福的流浪漢”,“流浪漢必然成為大企業(yè)家”,“百萬富翁體驗流浪漢生活”、“自由”、“一首新時代之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