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作文預測兩篇(含范文)

字號:

預測題一
    【文題一】
    1855年黃河改道北行至今,山東省的渤海灣海岸線向海方面推進了19公里,黃河泥沙的造陸面積達2827平方公里。而在江蘇省北部從雙洋口至小丁港150公里的海岸線上,黃河的沖擊卻造成了132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流失。
    有人認為,可以疏通明清黃河故道作為引黃工程,利用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于黃海沿岸,以減緩江蘇北部黃海海岸線的后退,還可以預防黃河泥沙沉積造成山東渤海淤積。
    請根據(jù)上面的材料,選擇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個給材料作文,材料本身是一段客觀陳述,沒有任何情感傾向。那么面對這段材料就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較穩(wěn)妥的方式是概括一下材料的幾層主要內(nèi)容,從中提煉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觀點。
    例如,有的同學看到材料中第一段談到了黃河使渤海海岸線推進,而使黃海海岸線回退。第二段則談到如果疏通明清黃河故道作為引黃工程,就可以減緩黃海海岸線的后退,防止渤海海岸線過度推進。一進一退,一退一進,進進退退,都可以造福于人。
    還有的同學從第一段看到了自然的偉大力量,黃河奔流,移山填海。從第二段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的探索與利用。利用故道,趨利避害……
    立意的角度很多,不拘一格,重要的是言之成理。
    【優(yōu)秀例文】
    進與退
    黃河奔流不息,它把黃土高原上的泥沙裹挾到渤海海岸,堆積出沃野千里,卻又把黃海邊的土地蠶食劫掠到大海。黃河故道的引黃工程阻擋了黃海邊土地的流失,也減緩了渤海畔泥沙的堆積。海岸線一進一退,一退一進,進進退退,都可以造福于人。細細想來,在生活中的進與退不也很多嗎?有人喜歡只進不退,我看大可不必。進與退都是行動,很多時候它們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行動的方向。
    "進"可以是積極進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
    在賽場上爭勝奪標的運動員們,無一不是經(jīng)過艱苦努力的,無一不是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他們在"進"。
    華羅庚、李四光、蔣筑英……,科學領(lǐng)域的一座座豐碑。他們的成功正是建立于"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進取之心。他們在探索科學奧秘的征途上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最終超越自己,成就了一番事業(yè)。他們也在"進"。
    漫漫人生路,決非盡坦途。當困難的高山,挫折的波瀾擋住了你前進的步伐,請你記住卡耐基的一句名言:"百折不回的信念是成功的根本。"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他們更是在"進"。
    "退"也可以是沉著冷靜、審時度勢、顧全大局的氣度。
    在司馬懿十萬大軍兵臨城下之際,城門大開,安坐撫琴的臥龍先生,不逞匹夫之勇,憑借沉著冷靜嚇退敵兵。諸葛亮是在退。
    當敵軍搖旗吶喊,聲威震天之時,不顧魯莊公的一再催促,堅守不戰(zhàn)的曹劌,不急于出擊,審時度勢耗盡敵軍銳氣。曹劌也是在退。
    秦王廷上,澠池會中敢于寸步不讓指斥秦王的藺相如,在朝廷內(nèi)部面對廉頗"吾見相如必辱之"的"惡言",竟"稱病不朝","引車避匿";一味退讓,顧全大局。實在是不忍看到內(nèi)部矛盾激化,外人漁翁得利的結(jié)局。藺相如還是在退。
    漫漫人生路,進進退退中。進,就要開疆拓土,創(chuàng)出一片全新天地,成就一番無愧于己的事業(yè);退,就要胸襟開闊,讓出一片柳暗花明,成就更多長遠利益。
    進是進,退也是進,人生正如九曲黃河,就是在這看似不同的進進退退中奔流到海的。
    【教師點評】
    這篇例文從"進與退"的角度展開思考,以黃河造成海岸線的進退為起點,談"進與退"分別"是什么"。作者從自己的角度把"進"說成是"積極進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把"退"說成是"沉著冷靜、審時度勢、顧全大局的氣度。"把大多數(shù)人眼中完全不同,完全對立的兩個問題統(tǒng)一起來,提出了"進與退都是行動,不同之處在于行動的方向"的觀點,得出了"進是進,退也是進,人生正如九曲黃河,就是在這看似不同的進進退退中奔流到海的"的結(jié)論。文章寫得觀點獨到,內(nèi)容清楚,結(jié)構(gòu)工整,語言有力。
    作者從"是什么"的角度來解讀"進與退",那么這種方式用來思考"包攬""平庸""期待""舊書"等問題不也都是很好的么?
    "是什么"這個思考角度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它不是簡單的為作文題目中的重要元素下個定義,而是以個性化的視角獨立地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解讀。以"進與退"為話題作文,不把什么是"進",什么是"退"搞清楚,文章就很難寫得清晰穩(wěn)健。這篇習作一些同學寫得顛三倒四,混亂不堪,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在自己的文章中"進"與"退"到底是什么含義。這個含義不是要多么"精準",多么"放之四海皆宜",而是要在自己的文章中言之成理,表達清晰?!☆A測題二
    【文題二】
    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jù)要求作文。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蘊含的哲理,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lián)想?請根據(jù)你的思考或聯(lián)想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給一首詞作為話題寫文章看起來是比較難的,近年來也曾經(jīng)在高考考場上出現(xiàn)過這種作文出題模式(如安徽)。其實,什么樣式的試題都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搞清楚材料本身說的是什么,能從什么角度立意,能引出什么主題,就能寫出好文章。
    這一首《臨江仙》膾炙人口,很多同學甚至會背誦。所以理解起來難度不大。但詞本身的內(nèi)容比較深邃,真想理解深刻,見解獨到并不容易,這也不是對考生的普遍要求。高考作文只要求同學們能根據(jù)自己的思考或聯(lián)想自定立意,并不著力比拼立意方面的所謂高下。所以拿到這一類看起來很"高雅"的作文題目,同學們不要慌,不要追求自己認知水平達不到的角度和高度,如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力的角度,主題清晰、語言曉暢地表達出來往往能取得讓自己最滿意的結(jié)果。
    "這首詞蘊含的哲理,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lián)想",題目并沒有要求一定要從全詞出發(fā),無論詞、句、段、篇,只要引發(fā)了你的思考或聯(lián)想,都可以立意成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可以寫"英雄",可以寫"英雄身后",可以寫"歷史一去不復返,無可阻攔,唯余嘆息"。"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可以寫如何看待利祿功名。"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以寫喧囂過后該有怎樣的心態(tài)。"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又可以寫如何看待歷史,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看待過去的是非成敗,榮辱尊卑等等。
    【優(yōu)秀例文】
    英雄
    滾滾烏江淘盡無限哀愁,瑟瑟東風吹去漫天硝煙。楚歌在四面?zhèn)鲹P,大雁在云底悲鳴,連螞蟻都排出了一個碩大的"死"字!這是上天對我的悲憫,這是蒼穹給我的啟示。我,又怎能辜負?!
    從靄靄的煙波中駛來一條小船。
    "項王!上船吧!"大家催促著,說是關(guān)東的漢子們,只要有人帶領(lǐng),便沒有倒下的一天。
    烏騅在遠處徘徊,虞姬在近前垂淚,只有他倆,默不作語。但是,從虞姬的眼中我分明看到了燃著的火焰,那是對一個英雄的期盼。我曾發(fā)誓讓她作英雄的女人,我還記得那時她興奮的淚光??墒?,此時的我,敗兵之寇,又何顏以對舊約?!
    若是我上了船,逃回關(guān)東又何顏以對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我把人家的孩子帶了出來,卻沒有給帶回去,這等灰頭土臉,茍延殘喘之事,叫我如何做得?!
    "我不會上船去!"四周一片嘈雜。
    "兵無將,不成軍!"嘈雜忽的歸于寂靜。
    硬生生的將烏騅和虞姬推上船,我的衣襟上留下了她訣別的淚痕,化作了點點桃花。
    小船緩緩駛?cè)?,美人與駿馬立于船頭。
    一聲長嘶,一道掠影劃過,烏騅卷入了滾滾烏江,我的心霎時間被撕扯得痛入骨髓;一串粉淚,一腔熱血拋灑,虞姬仆倒在船舷上,隨船遠去,魂歸江東。
    冷冷的淚滑過我的臉,平生第一次,我嘗到了苦澀。
    余霞成綺,澄江如練。楚歌聲中,我的憤怒的劍下,幾多漢軍霎時化作野鬼!但是,漢軍圍上來了,越聚越多……
    風撫著我的血跡斑斑的身軀,這壯碩的身軀呀,將要依照上蒼的指示去到他該去的地方。
    "只要你投降,就還有生存的希望!"老冤家劉三得意地喊著。
    我笑笑,這生存對我毫無意義:"放了那些關(guān)東漢!"
    畢竟,劉三也是條漢子。他允諾了。
    好了,心事了了。舉起那把曾斬妖除魔的利劍,臨死之前,我為自己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頸前,一屢涼風柔柔地劃過,眼前一黑,繼而光明萬丈,天地同歌。
    烏騅在遠處徘徊踱步,不住長嘶;虞姬在眼前翩然起舞,笑語盈盈。攜美人,登駿馬,我們御風而去……
    【教師點評】
    "英雄"是什么?怎樣的人才稱得上是"英雄"?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的標尺,但要把這個標尺說清楚可不簡單。這篇文章的作者沒有用議論說明性的話語來解析"英雄"這個話題,而是以形象來描繪出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項羽。作者筆下的項羽就是作者心中的英雄。他偉岸、勇敢、柔情,富于浪漫色彩。文章讀罷讓人唏噓不已,筆墨不多,形象畢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