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小常識
一、姓氏稱謂
姓氏是一個人的血統(tǒng)標志。在前秦時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其作用是“別婚姻”。
氏原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作用在于“明貴賤”。氏為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到了漢代全部叫“姓”。
名字是一個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稱號。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別名,與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字往往是名的闡釋和補充。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別名,一般為尊稱、美稱。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鄭燮號板橋。
古代名具“名以正體”的嚴肅性,一般用于謙稱、卑稱。上對下、長對少方可稱名;下對上、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
謚號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而加給的稱號。
謚號原寓褒貶同情之意:屬于表揚的,有文、武、昭、穆;
屬于貶抑有厲、靈、幽、煬;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謚號在宋以后就有褒無貶了。
朝廷重臣的謚號叫官謚,一般為1~2字。
廟號是帝王死后,其繼承者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始于商代,明確稱謂于漢代。
年號始于西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
習(xí)慣上,對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稱謚號,唐至元的皇帝通稱廟號。
X祖:廟號
X宗:廟號
X帝:謚號
X皇帝:謚號
XX(年號)+皇帝:年號
尊號:對皇帝在生前或死后奉上尊崇頌揚性的稱號。
姓名年號廟號謚號
朱元璋洪武太祖高皇帝
朱棣永樂成祖文皇帝
朱厚熜嘉靖世宗宗皇帝
玄燁康熙圣祖仁皇帝
胤禛雍正世宗憲皇帝
溥儀宣統(tǒng)無無
中國古代,人們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設(shè)法回避,用別的詞語來代替,這叫避諱。
對帝王及孔子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君諱或圣諱。
避諱之法:改字、空字、缺筆、改讀。
除了稱名、字、號外,古人還有稱官爵的,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他的詩集叫做《杜工部集》;稱地望的,也就是出生地或住地,如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
二、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選官制度,在中國歷時1300多年。
名稱考試地點考試別稱考中者稱謂第一名稱謂
鄉(xiāng)試(三年一次)各省省城秋闈(大比)舉人解元
會試禮部春闈(李闈)貢士會元
殿試京城廷試一甲: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狀元
二甲第一名:傳臚
三、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
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天干地支與紀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稱“干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共60種組合為一周,稱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東漢時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國通行。
甲
天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4567890123
子:鼠
地支丑:牛寅yín
虎卯mǎo兔辰chén龍巳sì
蛇午
馬未
羊申
猴酉yǒu雞戌xū
狗亥
Hài
豬
一、姓氏稱謂
姓氏是一個人的血統(tǒng)標志。在前秦時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其作用是“別婚姻”。
氏原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作用在于“明貴賤”。氏為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到了漢代全部叫“姓”。
名字是一個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稱號。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別名,與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字往往是名的闡釋和補充。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別名,一般為尊稱、美稱。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鄭燮號板橋。
古代名具“名以正體”的嚴肅性,一般用于謙稱、卑稱。上對下、長對少方可稱名;下對上、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
謚號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而加給的稱號。
謚號原寓褒貶同情之意:屬于表揚的,有文、武、昭、穆;
屬于貶抑有厲、靈、幽、煬;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謚號在宋以后就有褒無貶了。
朝廷重臣的謚號叫官謚,一般為1~2字。
廟號是帝王死后,其繼承者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始于商代,明確稱謂于漢代。
年號始于西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
習(xí)慣上,對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稱謚號,唐至元的皇帝通稱廟號。
X祖:廟號
X宗:廟號
X帝:謚號
X皇帝:謚號
XX(年號)+皇帝:年號
尊號:對皇帝在生前或死后奉上尊崇頌揚性的稱號。
姓名年號廟號謚號
朱元璋洪武太祖高皇帝
朱棣永樂成祖文皇帝
朱厚熜嘉靖世宗宗皇帝
玄燁康熙圣祖仁皇帝
胤禛雍正世宗憲皇帝
溥儀宣統(tǒng)無無
中國古代,人們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設(shè)法回避,用別的詞語來代替,這叫避諱。
對帝王及孔子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君諱或圣諱。
避諱之法:改字、空字、缺筆、改讀。
除了稱名、字、號外,古人還有稱官爵的,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他的詩集叫做《杜工部集》;稱地望的,也就是出生地或住地,如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
二、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選官制度,在中國歷時1300多年。
名稱考試地點考試別稱考中者稱謂第一名稱謂
鄉(xiāng)試(三年一次)各省省城秋闈(大比)舉人解元
會試禮部春闈(李闈)貢士會元
殿試京城廷試一甲: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狀元
二甲第一名:傳臚
三、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
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天干地支與紀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稱“干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共60種組合為一周,稱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東漢時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國通行。
甲
天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4567890123
子:鼠
地支丑:牛寅yín
虎卯mǎo兔辰chén龍巳sì
蛇午
馬未
羊申
猴酉yǒu雞戌xū
狗亥
Hài
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