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民間故事:吳棠的故事

字號:


    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民間故事:吳棠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吳棠,字仲宣,號棣華,明光三界人。先祖于明代中葉由徽遷滁,始卜居于三界。世代以來耕讀相守。吳棠自幼勤于學,艱苦自力,家境貧寒,常在月光下苦讀。少年時考中秀才,后中道光15年(1835年)江南鄉(xiāng)試中為舉人。先后五次赴說會考,均名落孫山。道光24年(1844年)經"大挑"合格,被朝廷任命為清河(今淮陰)知縣,從此步入仕途。
    吳棠為貧苦人家出身,一生耿直不阿,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但貪官污吏,豪紳富賈視之為仇敵,這就使吳棠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下面搜集整理的兩則小故事是在明光一帶民間流傳較廣泛的。
    (一)慈禧不忘吳棠送銀之恩
    相傳吳棠在任清河知縣前,在安慶候職,當時懿貴妃的父親惠徵是安徽省候補道員,在徽州候缺已九年之久,尚未能實授官職,生計艱難,吳棠十分同情惠徵,常送些錢物接濟。棠調補清河知縣空缺。一日吳棠正在縣衙批閱公文,有衙來報:"河岸邊停一奔喪船,吊喪人說與大人是好友,船經此地想與大人相見敘舊,因有孝在身不便進衙拜訪,特請大人上船暢飲。"
    吳棠轎至岸邊,喪船上的人早在岸邊恭候,來到近前,原來是少時同窗好友。吳棠得知同窗好友的父親去世,因這位老人曾接濟過少年時的吳棠,今老人去世,吳棠心里打算贈送奠儀紋銀三百兩作為喪葬之資??墒诌厸]有那么多的現(xiàn)銀。他鄉(xiāng)遇故知,少不了把盞論情。兩人邊敘邊談,邊談邊飲,你一杯、我一杯直到夜深。兩人都有九分醉意,方才你送我,我送你又來回拉了一回鋸,吳棠方上轎回府。
    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吳棠一骨碌爬起來急令人取三百兩銀子送往河邊,一再囑咐是條喪船。
    差人揣著三百兩銀子一路小跑來到河邊。無巧不成書,河邊一條喪船,船家正和雇主為船錢僵持不愿再走。船頭一位披麻戴孝的美貌小姑娘苦苦哀求船家,到達地點一定多補點銀兩,岸邊已有許多圍觀者,紛紛指責船家認錢不認人,過世者孬好也是個候補道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了地點還能缺你船錢。船家紅著臉辯解道:"諸位有所不知,一船十幾人到達地點,光吃喝少說也得五十兩銀,眼下我也是倉中無糧,墊不起這筆錢呀。"說完眉毛鼻子皺成一把,蹲在船頭直嘆氣。差人看到這般情景很是生氣,撥開眾人跳上船頭大聲說:"船家莫怕,我家老爺已差小的把這三百兩銀子送來了。"說著從懷里掏出銀子送給正在哭泣的小姑娘,姑娘雙手接過銀子問那差人:"你家大人尊姓大名?"差人答:"清河縣令吳棠,吳大人。""是幾年前在安慶候職的吳棠大人嗎?"差人點點頭:"正是。"那姑娘感激涕零說:"聽爹爹說吳大人幾年前 就接濟過我家,今正逢困境,吳大人又送銀接濟,玉蘭我有朝一日定當厚報,葉赫那拉氏族一定會永遠記住這位大恩人。
    差人一直待船行遠了,方才回府稟報吳棠。吳棠問道:"船上大人接銀后說了什么沒有?"差人道:"接銀的是位姑娘。"吳棠一驚,心想船上沒見有姑娘。差人一看吳大人吃驚,慌忙將送銀時船家和雇主為支船錢僵持著,大人三百兩銀子解了圍等一五一十細細稟報。吳棠越聽越糊涂,斷定送錯了銀子啦。吳棠生氣罵道:"真是沒用,送錯啦!你不記得是哪家喪船?走了多遠?還能追上嗎?"差人被這一陣的發(fā)問嚇得雙腿一軟"卟咚"一聲跪在地上結結巴巴地說:"那…那姑娘叫…叫玉蘭,還說什么葉…葉赫拉什么氏。還說大人在安慶時就接濟過她…她們家。"吳棠一聽心里道:"還能是惠徵大人過世了嗎?差不多,聽說他有個女兒乳名叫玉蘭,惠徵大人姓葉赫那拉氏。"差人急出了一身汗忙說:"大人,喪船走不到兩個時辰,要攆,還能攆上。"吳棠大人搖了搖頭說:"算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