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學科隊伍建設,改善隊伍結構,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教師,真誠歡迎海內外優(yōu)秀學者加盟同濟大學。
一、學校簡介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她創(chuàng)建于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yī)生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德文醫(y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準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箲?zhàn)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并發(fā)展為以擁有理、工、醫(y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大、專業(yè)全的工科大學。1979年經中央批準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yī)、文、法、哲、經濟、管理、藝術、教育10大 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現已成為一所文理交融、醫(yī)工結合,特色鮮明,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 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學校的發(fā)展目標是建設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知名高水平大學。
同 濟大學現有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土木工程、測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電子與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與能源工程、汽車、航空航天與力 學、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醫(yī)學、口腔醫(yī)學、理學、經濟與管理、外國語、人文、法學、馬克思主義、政治與國際關系、藝術與設計(設計創(chuàng)意、藝術 與傳媒、電影、音樂)、體育學、軟件工程等學院,建有城市與軌道交通研究院、生物醫(y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現代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等研究院所,還建有國際文 化交流、職業(yè)技術教育、繼續(xù)教育、汽車營銷、出國培訓等學院,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準合作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中德工程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 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建立了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qū)世界遺產培訓和研究中心(上海)、中意學院、中西學院、中芬中心等。目前學?,F有本科招生專業(yè)74個(其中23個為特色專業(y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后流動站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工程碩士授權點26個,專業(yè)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擁有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3個國家培育重點學科,1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全日制學生近4萬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7人,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1人;入選中組部“”2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2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9人;教學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群體3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7個,教學團隊6個。教授等正高級職務90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務13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國內首個“汽車整車風洞”、世界規(guī)模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學校還設有7個附屬醫(yī)院和4個附屬學校。
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chuàng)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 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yōu)勢:歷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建筑、土木、海洋、環(huán)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yōu)勢;博采眾 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yōu)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的地域優(yōu)勢;直屬中央、服務于全國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的建制優(yōu)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 大辦學功能協(xié)調發(fā)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和地區(qū)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tǒng)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 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yè)鏈緊密結合,形成優(yōu)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貢獻 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二、有關招聘方式
1、2014年度教師崗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校外公開招聘: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
2、長效招聘機制: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聘(“千人”、“杰青”、長江學者、同濟特聘(講座)教授等)。
三、應聘基本條件及崗位設置
1、熱愛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身體健康,能全職在同濟大學相關學科教學、科研崗位上工作;
2、滿足同濟大學高級職務任職條件、助理教授聘任條件及相關崗位職責的具體要求;
3、對于在海外高水平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有較長時間海外留學工作經歷且學術研究成果突出者,可以不受任職資歷的限制;
4、也歡迎校外單位已經擔任正、副高級職務的人員,應聘我校教授、副教授職務。
招聘崗位設置情況請閱:2014年度面向海內外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崗位需求表(待補充)
崗位設置招聘單位的聯系方式,請訪問:2014年度面向海內外招聘教師工作聯絡表.xls
有關規(guī)定可查閱:http://hr.#edu.cn/s/1/t/1/c/15/d/49/list.jspy
相關提交材料基本要求及范本可查閱:http://hr.#edu.cn/s/1/t/1/a/1090/info.jspy
四、應聘程序及材料提交時間
1、應聘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直接向有關設崗招聘院系提出申請,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書面申請材料送達相關院系。
2、2014上半年應聘申請的截止時間:助理教授為2014年5月15日,高級專技職務為4月23日;申請材料送達各學院的截止時間:助理教授為2014年5月15日前,高級專技職務為4月23日前(面向校外人員招聘工作常態(tài)化進行)。
五、聯系方式
地 址 :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郵 編 : 200092
學校具體聯系方式:
1、年度教師崗教師海內外公開招聘工作聯系方式:
網址:http://hr.#edu.cn/ 電話:0086-21-65983515;65983862
E-mail: szk@#edu.cn 人事處師資科:王老師,任老師;曹老師,翁老師。
2、長效高層次人才招聘聯系方式:
網址:http://hr.#edu.cn/ 電話:0086-21-65987069,65983770
E-mail: sd_0402@163.com lily_luyan@126.com 人才辦: 陸老師,沈老師。
一、學校簡介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她創(chuàng)建于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yī)生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德文醫(y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準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箲?zhàn)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并發(fā)展為以擁有理、工、醫(y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大、專業(yè)全的工科大學。1979年經中央批準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yī)、文、法、哲、經濟、管理、藝術、教育10大 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現已成為一所文理交融、醫(yī)工結合,特色鮮明,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 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學校的發(fā)展目標是建設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知名高水平大學。
同 濟大學現有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土木工程、測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電子與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與能源工程、汽車、航空航天與力 學、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醫(yī)學、口腔醫(yī)學、理學、經濟與管理、外國語、人文、法學、馬克思主義、政治與國際關系、藝術與設計(設計創(chuàng)意、藝術 與傳媒、電影、音樂)、體育學、軟件工程等學院,建有城市與軌道交通研究院、生物醫(y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現代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等研究院所,還建有國際文 化交流、職業(yè)技術教育、繼續(xù)教育、汽車營銷、出國培訓等學院,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準合作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中德工程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 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建立了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qū)世界遺產培訓和研究中心(上海)、中意學院、中西學院、中芬中心等。目前學?,F有本科招生專業(yè)74個(其中23個為特色專業(y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后流動站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工程碩士授權點26個,專業(yè)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擁有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3個國家培育重點學科,1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全日制學生近4萬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7人,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1人;入選中組部“”2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2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9人;教學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群體3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7個,教學團隊6個。教授等正高級職務90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務13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國內首個“汽車整車風洞”、世界規(guī)模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學校還設有7個附屬醫(yī)院和4個附屬學校。
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chuàng)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 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yōu)勢:歷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建筑、土木、海洋、環(huán)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yōu)勢;博采眾 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yōu)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的地域優(yōu)勢;直屬中央、服務于全國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的建制優(yōu)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 大辦學功能協(xié)調發(fā)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和地區(qū)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tǒng)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 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yè)鏈緊密結合,形成優(yōu)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貢獻 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二、有關招聘方式
1、2014年度教師崗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校外公開招聘: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
2、長效招聘機制: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聘(“千人”、“杰青”、長江學者、同濟特聘(講座)教授等)。
三、應聘基本條件及崗位設置
1、熱愛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身體健康,能全職在同濟大學相關學科教學、科研崗位上工作;
2、滿足同濟大學高級職務任職條件、助理教授聘任條件及相關崗位職責的具體要求;
3、對于在海外高水平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有較長時間海外留學工作經歷且學術研究成果突出者,可以不受任職資歷的限制;
4、也歡迎校外單位已經擔任正、副高級職務的人員,應聘我校教授、副教授職務。
招聘崗位設置情況請閱:2014年度面向海內外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崗位需求表(待補充)
崗位設置招聘單位的聯系方式,請訪問:2014年度面向海內外招聘教師工作聯絡表.xls
有關規(guī)定可查閱:http://hr.#edu.cn/s/1/t/1/c/15/d/49/list.jspy
相關提交材料基本要求及范本可查閱:http://hr.#edu.cn/s/1/t/1/a/1090/info.jspy
四、應聘程序及材料提交時間
1、應聘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直接向有關設崗招聘院系提出申請,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書面申請材料送達相關院系。
2、2014上半年應聘申請的截止時間:助理教授為2014年5月15日,高級專技職務為4月23日;申請材料送達各學院的截止時間:助理教授為2014年5月15日前,高級專技職務為4月23日前(面向校外人員招聘工作常態(tài)化進行)。
五、聯系方式
地 址 :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郵 編 : 200092
學校具體聯系方式:
1、年度教師崗教師海內外公開招聘工作聯系方式:
網址:http://hr.#edu.cn/ 電話:0086-21-65983515;65983862
E-mail: szk@#edu.cn 人事處師資科:王老師,任老師;曹老師,翁老師。
2、長效高層次人才招聘聯系方式:
網址:http://hr.#edu.cn/ 電話:0086-21-65987069,65983770
E-mail: sd_0402@163.com lily_luyan@126.com 人才辦: 陸老師,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