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QQ空間心情日志:人生的境界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杜甫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向我們描繪了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的美好圖景。詩人雖然一生漂泊、歷盡滄桑,卻仍然保持樂觀心態(tài),認為人生如四季更替,總會有春夏秋冬,都要嘗酸甜苦辣,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注定風(fēng)雨兼程,這便是一種豁達超然的人生境界。
日子總是過得忙忙碌碌的,但回想起來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又是一個圣誕節(jié),就著冬日的暖陽,泡一壺濃茶,停下匆忙的腳步,收斂緊張的情緒,用紙筆記錄人生的點滴。
對于人生,我一直在求索,思悟量多,雖比不上哲學(xué)家的系統(tǒng)和高度,卻又算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觀吧。談到人生的境界,或許從馮友蘭先生之后的作者都很難繞開馮老所分析的四層境界了。人生的境界,簡要的講就是你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和看法,也可以說是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事物的態(tài)度和看法。所以說態(tài)度決定高度,是有其道理的。每個人對待人和事的態(tài)度都不會完全相同,在我看來也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天然之境。這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恐怕也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一個境界。如同馮老所說的自然境界。在人類的道德和倫理體系沒有建構(gòu)完整前,人類的生活完成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生存和群類的延續(xù),這時人對生活、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完全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即生的本能。這是從人類的歷史角度談的,從每個單體人生命發(fā)展的過程看,同樣要經(jīng)歷天然之境。剛出生的嬰孩,如同一塊白板,其思想完全是天然的,通過環(huán)境的影響和后天的學(xué)習(xí),才漸漸對生活、對生命產(chǎn)生了自己的態(tài)度。處于天然之境的人是與自然界相互融合的,是一個純潔無暇的“天然物”。
自我之境。人生的第二境界,當然也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所選擇的一種境界。如同馮老所說的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做人、做事以利己原則為首要態(tài)度便是這一境界的主要特征。雖然如亞當斯密“經(jīng)濟人”假說中講的,人在利己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利他或有利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且追求個性的解放,自身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生活之所迫,生存所必須。但是,急功近利畢竟是一種短視,是不可持續(xù)的幸福,是以犧牲未來為代價的享受。用莊子《逍遙游》中的觀點,這就是學(xué)鳩之識,非大鵬之志。人不能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把自己置身于無限的宇宙和時空中,這樣你的胸懷才能博大,意志才得堅強,煩惱才會消散。
慎獨之境。這是高尚的道德境界。處于這種境界的人,對于生活中做人行事的態(tài)度是善的,以道德準繩為基礎(chǔ),如林則徐說的“立壁千仞,無欲則剛”,或如儒家所說“正其義不謀其利”。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傳播真善美的精神,用理智和智慧控制自我私欲的無限膨脹,從而達到自我與外界的和諧。當今的中國社會,缺少一份慎獨和寧靜,或許是平淡慣了,當受到巨大誘惑的沖擊時便難以控制,浮躁于各種名利的追逐。孰不知越追逐越痛苦,浮華背后是凄涼與孤寂。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做不到兼濟天下,也總要獨善其身吧。
信仰之境。人生的境界,即天地境界、宇宙境界。這一境界,常人很難理解,唯有大智大慧的圣人才能有所覺悟。它是一種超脫的態(tài)度,超越于人、事、物之上,又蘊含在人、事、物之中,平凡而又偉大,通俗而又深遠,是對客觀規(guī)律、人生真諦和宇宙秘密的正確認知。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是佛家的“真如本性”。佛語有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其中所指的“自在之物”便應(yīng)是一種超然的信仰,那是彼岸世界的風(fēng)景。
人生的境界大抵如此,恐怕大多數(shù)人是經(jīng)歷過天然之境后,再由自我之境向慎獨之境發(fā)展,最終達到自我之境與慎獨之境的臨界。高尚一點的則向上升華為慎獨之境,成為賢人;低俗一些的可能抱著身外之物,陷于自我陶醉而無法自拔,墮于庸人。至于達信仰之境,歷練成圣人,乃是一種不斷超拔的理想追求了。
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珍惜生命,把握現(xiàn)在,于真實的生活中體會人生,于滄桑沉浮中覺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智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杜甫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向我們描繪了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的美好圖景。詩人雖然一生漂泊、歷盡滄桑,卻仍然保持樂觀心態(tài),認為人生如四季更替,總會有春夏秋冬,都要嘗酸甜苦辣,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注定風(fēng)雨兼程,這便是一種豁達超然的人生境界。
日子總是過得忙忙碌碌的,但回想起來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又是一個圣誕節(jié),就著冬日的暖陽,泡一壺濃茶,停下匆忙的腳步,收斂緊張的情緒,用紙筆記錄人生的點滴。
對于人生,我一直在求索,思悟量多,雖比不上哲學(xué)家的系統(tǒng)和高度,卻又算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觀吧。談到人生的境界,或許從馮友蘭先生之后的作者都很難繞開馮老所分析的四層境界了。人生的境界,簡要的講就是你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和看法,也可以說是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事物的態(tài)度和看法。所以說態(tài)度決定高度,是有其道理的。每個人對待人和事的態(tài)度都不會完全相同,在我看來也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天然之境。這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恐怕也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一個境界。如同馮老所說的自然境界。在人類的道德和倫理體系沒有建構(gòu)完整前,人類的生活完成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生存和群類的延續(xù),這時人對生活、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完全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即生的本能。這是從人類的歷史角度談的,從每個單體人生命發(fā)展的過程看,同樣要經(jīng)歷天然之境。剛出生的嬰孩,如同一塊白板,其思想完全是天然的,通過環(huán)境的影響和后天的學(xué)習(xí),才漸漸對生活、對生命產(chǎn)生了自己的態(tài)度。處于天然之境的人是與自然界相互融合的,是一個純潔無暇的“天然物”。
自我之境。人生的第二境界,當然也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所選擇的一種境界。如同馮老所說的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做人、做事以利己原則為首要態(tài)度便是這一境界的主要特征。雖然如亞當斯密“經(jīng)濟人”假說中講的,人在利己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利他或有利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且追求個性的解放,自身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生活之所迫,生存所必須。但是,急功近利畢竟是一種短視,是不可持續(xù)的幸福,是以犧牲未來為代價的享受。用莊子《逍遙游》中的觀點,這就是學(xué)鳩之識,非大鵬之志。人不能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把自己置身于無限的宇宙和時空中,這樣你的胸懷才能博大,意志才得堅強,煩惱才會消散。
慎獨之境。這是高尚的道德境界。處于這種境界的人,對于生活中做人行事的態(tài)度是善的,以道德準繩為基礎(chǔ),如林則徐說的“立壁千仞,無欲則剛”,或如儒家所說“正其義不謀其利”。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傳播真善美的精神,用理智和智慧控制自我私欲的無限膨脹,從而達到自我與外界的和諧。當今的中國社會,缺少一份慎獨和寧靜,或許是平淡慣了,當受到巨大誘惑的沖擊時便難以控制,浮躁于各種名利的追逐。孰不知越追逐越痛苦,浮華背后是凄涼與孤寂。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做不到兼濟天下,也總要獨善其身吧。
信仰之境。人生的境界,即天地境界、宇宙境界。這一境界,常人很難理解,唯有大智大慧的圣人才能有所覺悟。它是一種超脫的態(tài)度,超越于人、事、物之上,又蘊含在人、事、物之中,平凡而又偉大,通俗而又深遠,是對客觀規(guī)律、人生真諦和宇宙秘密的正確認知。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是佛家的“真如本性”。佛語有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其中所指的“自在之物”便應(yīng)是一種超然的信仰,那是彼岸世界的風(fēng)景。
人生的境界大抵如此,恐怕大多數(shù)人是經(jīng)歷過天然之境后,再由自我之境向慎獨之境發(fā)展,最終達到自我之境與慎獨之境的臨界。高尚一點的則向上升華為慎獨之境,成為賢人;低俗一些的可能抱著身外之物,陷于自我陶醉而無法自拔,墮于庸人。至于達信仰之境,歷練成圣人,乃是一種不斷超拔的理想追求了。
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珍惜生命,把握現(xiàn)在,于真實的生活中體會人生,于滄桑沉浮中覺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