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大全:烏河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民間故事大全:烏河》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30年以前烏河沿岸,到處是河汊,蘆葦密布。蘆葦?shù)耐鈬?,才是農田。如今的烏河兩岸,到處是農田、菜棚,在烏河上游地區(qū),蘆葦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可是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烏河又是怎樣的呢?
    當然,這可能是誰也說不明白的。但是,烏河上游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獨立封國的時候,曾經是齊國的國家園林,這恐怕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這要先從儒家的經典《孟子》說起。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與齊宣王有這樣一段對話: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宜宜乎?臣始之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宜宜乎?”
    從這段話我們得到這樣一些信息:齊王有一座嚴禁平民百姓入內的苑囿,方圓四十里;這座苑囿的位置在郊關之內。這話非常確定。一是孟子直接對苑囿的主人說的;二是以此為勸諫內容;三是從言談中可以看出,孟子這些話說得十分審慎。如關于文王之囿的規(guī)模問題,他就不是直接肯定,而是說:“于傳有之?!边@就更增加了這段文字的可信度。
    據《爾雅》的解釋,古時國都“方五十里為郊關”。孟子從魯國來,自然這“郊關”應該是指西面的。我們知道,先秦的“里”比現(xiàn)在要小得多。根據《左傳》,記載,從臨淄城到蘼棘山(濟南千佛山)為五百里,現(xiàn)在的距離是120公里,也就是大約當時4里相當于現(xiàn)在的2華里、1公里。再考之于實地,臨淄城西25華里的地方有個村子叫召口。關于召口村名的來歷,據《臨淄縣志》記載,這里是臨淄城西郊的關口。而在關口之外數(shù)里的高陽(今臨淄高陽鄉(xiāng))建有接待外國來使的館舍——高陽館。使臣待召晉見,必從此關口,故稱之為“召口”。顯然,今天的25華里,與當時50里的“郊關”定位是基本吻合的。孟子自西南的魯國來,那么,這“郊關之內”,顯然應當是在臨淄城西邊。臨淄城西接近郊關,又有方圓40里(今10公里)的規(guī)模,再加上苑囿所需的水草條件,那就只能是烏河流域。因為烏河河道正是在西距臨淄城20華里一帶地方。
    也許有人會說,“郊關”并不一定是孟子經過的地方。這話也不無道理。但是,齊宣王時,齊國已是東方大國,幾乎擁有了除魯國之外的今山東全境地區(qū)。臨淄城向東向北都是自己的國土,外臨大海,沒有鄰國,似乎也就不必設“郊關”。而臨淄城向南10余華里便是牛山等連綿群山。這么說來,交關之內,只有西邊具備開辟“方四十里”之苑囿的條件。
    當然,如果沒有其他證據,單是這么說,也難以使人信服。還有從這苑囿的名字可以進一步考證,它就在烏河一帶。《左傳》中曾經兩次提到齊國苑囿的名字:
    《左傳·文公十八年》:夏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仆人邴躅和驂乘閻職)浴于池。躅以撲跌職,職怒。躅曰:“人奪汝妻不怒,一秩汝,庸何傷?”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謀弒懿公,納諸竹中。歸,舍爵而行。”
    (二)《左傳·   襄公十八年》記晉平公會盟魯、宋、衛(wèi)、鄭、曹、莒等12諸侯軍伐齊,“趙起以上軍圍盧,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秋,......己    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
    第一段文字介紹的是荒*無行的齊懿公,在到申池苑中游玩的時候,被他的兩個仆人(一個有殺父之仇,一個有奪妻之恨)給暗殺后,拋尸竹林而去。
    第二段文字介紹在齊國弱勢的時候,晉平公聯(lián)合12國諸侯一直攻打到臨淄,并焚燒了申池的竹木。
    從這兩段記述中不難看出,申池空曠幽靜,規(guī)模頗大的苑囿特點。因為是國家苑囿,外人不能隨便進入,所以,兩個仆人輕而易舉的殺死了國王,而藏尸竹林。因為其規(guī)模很大,所以特別寫出“率諸侯之師”去放火焚燒。
    從這些介紹也自然可以解決一個爭議的問題:就是關于申池的位置。晉代學者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說:“齊南城西門名申門。齊城無池,唯此門左右有池,疑此則是?!庇谑?,從此人們斷定“申池”就是齊南城西門外的護城河。當然,現(xiàn)*古也已經否定了這一觀點。
    據《齊文化叢書·齊都臨淄城》介紹:臨淄城“由大小二城組成,小城位于大城之西南部(即杜預所謂南城)。”“大城的修筑年代是早于小城的。又根據大城夯土打破周代文化層,夯土中雜有灰土及戰(zhàn)國時期陶片等推測,其建筑時期當在戰(zhàn)國時期以后?!倍蹲髠鳌酚涊d“申池”事,一在文公十八年,一在襄公十八年,即前609年和前555年,均為春秋史事。前者距戰(zhàn)國(前475年始)134年。可見,“申池”早于南城至少一個半世紀。申門為“南城西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民俗遺留是考古學上的一條重要依據。而在臨淄城正西20華里的烏河上有一座古橋,叫申橋?!杜R淄縣志》稱這座橋是臨淄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三座橋之一。其始創(chuàng)年代已經失考。橋兩邊兩個村子,分別叫做東申橋村、西申橋村。而當?shù)厝朔Q申橋一帶叫“申池片”。問一下,為什么叫“申池”,誰也不知原由。但是,老輩里這么叫,現(xiàn)在仍就這么叫而已!
    由此可以推斷,今天的臨淄區(qū)路山鎮(zhèn)一帶的烏河上游地區(qū),正是兩千年以前的齊國苑囿“申池”所在地。
    據歷史記載,先秦時期我國北方地區(qū)氣候溫和多雨,自然十分適合竹子的生長。可以想象,那時,申池之中竹木茂密,溝汊縱橫,獐狍野鹿之類禽獸眾多。正是齊王和他的大臣們游獵的絕好場所。也是其他諸侯國非常羨慕嫉妒的地方,所以,敵對的晉國,攻入齊國腹地之后,就率各路諸侯軍隊,放火焚燒了這座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