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是( )的言論。
A.盧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圖
2.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黨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3.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 )。
A.初等教育
B.平民教育
C.普及教育
D.義務教育
4.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終決定性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經濟基礎
C.生產力
D.生產關系
5.小學階段是發(fā)展學生個性( )的時期。
A.并不重要
B.非常重要
C.沒有效果
D.不會受外界影響
6.在我國教育,早把小學教育規(guī)定為義務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7.我國對學生的義務做出明確具體規(guī)定的法律是( )。
A.《憲法》
B.《教育法》
C.《義務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一刀切”這一教育教學要求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階段性
B.互補性
C.不平衡性
D.順序性
9.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fā)展的( )。
A.決定因素
B.物質前提
C.主導因素
D.無關因素
10.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D.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起到主導作用
11.學生的興趣、好惡、意志以及其他個性品質等因素實際上是指( )。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理性因素
D.感知因素
12.課程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jù)課程的任務分類,可以把課程分為( )。
A.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B.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
C.相關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
D.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
13.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理應堅持的原則之一是科學性與( )相統(tǒng)一。
A.思想性
B.銜接性
C.適時性
D.可行性
14.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是( )。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考試成績
D.升學率 ,
15.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培養(yǎng)學生的是( )。
A.個別教學制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制
D.道爾頓制
16.把實物、教具呈現(xiàn)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來說明和印證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稱( )。
A.講授法
B.實驗法
C.參觀法
D.演示法
17.按照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或愛好分為不同的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稱為( )。
A.活動課時制
B.設計教學法
C.道爾頓制
D.分組教學
18.我國小學階段,德育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 )中。
A.班級教育活動
B.思想品德課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D.班會和校會
19.“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說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20.衡量人們思想品德好壞高低的根本標志是( )。
A.道德認識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為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1.兒童的發(fā)展包括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兩方面,表現(xiàn)出( )等特點。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E.分化與互補的協(xié)調性
22.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素質,教育素質中的教育實踐能力應當包括( )。
A.教法創(chuàng)新能力
B.語言表達能力
C.教學實踐能力
D.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
E.理論總結能力
23.教師資格的條件包括( )。
A.必須是中國公民
B.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C.必須具有規(guī)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
D.必須具有豐富經驗
E.必須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24.良好師生關系的特征是( )。
A.情感支持
B.民主平等
C.尊師愛生
D.嚴格要求
E.教學相長
25.教育的本質特點是( )。
A.傳授性
B.積累知識
C.有意識
D.有目的性
E.有序性
26.學校德育的功能有( )。
A.社會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知識性功能
E.合作性功能
27.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將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 )的活動,是促進個體的德性社會化的活動。
A.思想
B.政治
C.情感
D.道德品質
E.智力
28.我國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包括( )。
A.愛國守法
B.明禮誠信
C.團結友善
D.勤儉自強
E.敬業(yè)奉獻
29.一個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有( )。
A.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B.明確的共同目標
C.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D.有詳細的班級管理規(guī)定
E.一定的組織結構
30.以下關于課外活動的論述,正確的是( )。
A.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
B.課外活動也能在校內進行
C.選修課是學生自己選擇的,屬于課外活動
D.課外活動是近代學校才出現(xiàn)的教育活動
E.課外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1.小學教育目的
32.人的身心發(fā)展
33.教育途徑
34.道德教育
35.課外活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36.義務教育是什么?
37.簡述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表現(xiàn)。
38.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39.我國小學德育的內容是什么?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0題10分,第41題12分,共22分)
40.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課程以分科為主,存在很多弊端,試分析這一現(xiàn)狀。
41.試論述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獨特功能。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題干是康德的言論,夸大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2.B 【解析】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
3.C 【解析】普及教育即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 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普及教育首先是普及小學教育。
4.C 【解析】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終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根據(jù)馬克思經濟基礎和上層建 筑之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是教育發(fā)展的物質條件。
5.B 【解析】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受外界影響非常大。
6.A 【解析11904年我國小學教育早被規(guī)定為義務教育。
7.B 【解析】《教育法》對學生的義務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8.A 【解析】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一刀切”的教育教學要求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9.B 【解析】人的發(fā)展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遺傳因素只是其中一個物質性前提。
10.C 【解析】根據(jù)題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11.B 【解析】本題考查了非智力因素的含義。學生的興趣、好惡、意志以及其他個性品質等因素都屬于非智力因素。
12.D 【解析】根據(jù)任務進行分類,課程可以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研究課程。
13.A 【解析】我國小學課程設計應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原則。
14.B 【解析】教學大綱是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
15.B 【解析】班級授課制是普遍的教學組織形式,它能夠高效率、大面積培養(yǎng)學生。
16.D 【解析】本題考查了演示法的含義,即把實物、教具呈現(xiàn)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說明和印證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17.D 【解析】本題考查了分組教學的含義,即按照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或愛好分為不同的組進行教學。
18.B 【解析】我國小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品德課中。
19.D 【解析】“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說明了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
20.D 【解析】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品德好壞高低的根本標志。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E【解析】兒童發(fā)展包括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表現(xiàn)為順序性、不平衡性、階段 性、個別差異性和分化與互補的協(xié)調性等特點。
22.BCD 【解析】教師教育素質中的實踐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教育組織管理能力。
23.ABCE 【解析】教師資格的條件包括必須是中國公民,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必須具有規(guī)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必須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24.BCE 【解析】良好的師生關系的特征為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和教學相長。
25.CD 【解析】教育的本質特點是有意識和有目的性。因為教育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
26.ABC 【解析】學校的德育功能有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27.ABD 【解析】本題考查了德育的含義,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將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活動,是促進個體的德性社會化的活動。
28.ABCDE【解析】我國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和敬業(yè)奉獻。
29.ABCE 【解析】僅僅公布一些管理規(guī)定,并不能表明班級成員已經融為一個集體。
30.ABE 【解析】凡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活動,都屬于教育活動。但選修課屬于課堂教學。
三、名詞解釋
31.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指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是指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才的總要求。
32.人的身心發(fā)展指的是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連續(xù)不斷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這是人的各方面的潛在力量不斷轉化為現(xiàn)實個性的過程。
33.教育途徑是指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教育者借以傳授教育內容,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渠道。
34.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道德情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能力,形成學生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35.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
37.【答案要點】(1)個體同一個方面的發(fā)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fā)展是不均衡的。
(2)個體不同方面的發(fā)展具有不均衡性。
(3)人的心理成熟、社會性成熟相應后移與個體生理成熟的年齡相應提前,使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38.【答案要點】課外活動因其自身特點,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1)充實學生的生活,擴大學生活動領域,密切學生與社會的關系。(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特長。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
39.【答案要點】我國小學德育的內容是:(1)熱愛祖國的教育;(2)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3)熱愛人民的教育;(4)熱愛集體的教育;(5)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6)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7)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8)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
(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五、論述題
40.【答案要點】第一,單獨一門學科不能反映客觀世界本身的統(tǒng)一性和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性,難以使學生形成有關認識客體的完整圖景和初步的科學世界觀。
第二,課程分科過細,脫離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第三,分科教學的課程門類較多,交叉重復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造成時間和精神的浪費,結 果勢必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第四,分科教學的課程結構不合理,有的學科被片面強調,有的學科形同虛設,學生的教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操作能力被忽視,無法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41.【答案要點】(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引導和培養(yǎng)、塑造功能。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學生個性的功能。
1.“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是( )的言論。
A.盧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圖
2.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黨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3.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 )。
A.初等教育
B.平民教育
C.普及教育
D.義務教育
4.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終決定性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經濟基礎
C.生產力
D.生產關系
5.小學階段是發(fā)展學生個性( )的時期。
A.并不重要
B.非常重要
C.沒有效果
D.不會受外界影響
6.在我國教育,早把小學教育規(guī)定為義務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7.我國對學生的義務做出明確具體規(guī)定的法律是( )。
A.《憲法》
B.《教育法》
C.《義務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一刀切”這一教育教學要求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階段性
B.互補性
C.不平衡性
D.順序性
9.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fā)展的( )。
A.決定因素
B.物質前提
C.主導因素
D.無關因素
10.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D.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起到主導作用
11.學生的興趣、好惡、意志以及其他個性品質等因素實際上是指( )。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理性因素
D.感知因素
12.課程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jù)課程的任務分類,可以把課程分為( )。
A.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B.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
C.相關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
D.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
13.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理應堅持的原則之一是科學性與( )相統(tǒng)一。
A.思想性
B.銜接性
C.適時性
D.可行性
14.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是( )。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考試成績
D.升學率 ,
15.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培養(yǎng)學生的是( )。
A.個別教學制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制
D.道爾頓制
16.把實物、教具呈現(xiàn)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來說明和印證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稱( )。
A.講授法
B.實驗法
C.參觀法
D.演示法
17.按照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或愛好分為不同的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稱為( )。
A.活動課時制
B.設計教學法
C.道爾頓制
D.分組教學
18.我國小學階段,德育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 )中。
A.班級教育活動
B.思想品德課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D.班會和校會
19.“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說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20.衡量人們思想品德好壞高低的根本標志是( )。
A.道德認識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為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1.兒童的發(fā)展包括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兩方面,表現(xiàn)出( )等特點。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E.分化與互補的協(xié)調性
22.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素質,教育素質中的教育實踐能力應當包括( )。
A.教法創(chuàng)新能力
B.語言表達能力
C.教學實踐能力
D.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
E.理論總結能力
23.教師資格的條件包括( )。
A.必須是中國公民
B.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C.必須具有規(guī)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
D.必須具有豐富經驗
E.必須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24.良好師生關系的特征是( )。
A.情感支持
B.民主平等
C.尊師愛生
D.嚴格要求
E.教學相長
25.教育的本質特點是( )。
A.傳授性
B.積累知識
C.有意識
D.有目的性
E.有序性
26.學校德育的功能有( )。
A.社會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知識性功能
E.合作性功能
27.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將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 )的活動,是促進個體的德性社會化的活動。
A.思想
B.政治
C.情感
D.道德品質
E.智力
28.我國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包括( )。
A.愛國守法
B.明禮誠信
C.團結友善
D.勤儉自強
E.敬業(yè)奉獻
29.一個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有( )。
A.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B.明確的共同目標
C.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D.有詳細的班級管理規(guī)定
E.一定的組織結構
30.以下關于課外活動的論述,正確的是( )。
A.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
B.課外活動也能在校內進行
C.選修課是學生自己選擇的,屬于課外活動
D.課外活動是近代學校才出現(xiàn)的教育活動
E.課外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1.小學教育目的
32.人的身心發(fā)展
33.教育途徑
34.道德教育
35.課外活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36.義務教育是什么?
37.簡述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表現(xiàn)。
38.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39.我國小學德育的內容是什么?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0題10分,第41題12分,共22分)
40.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課程以分科為主,存在很多弊端,試分析這一現(xiàn)狀。
41.試論述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獨特功能。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題干是康德的言論,夸大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2.B 【解析】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
3.C 【解析】普及教育即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 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普及教育首先是普及小學教育。
4.C 【解析】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終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根據(jù)馬克思經濟基礎和上層建 筑之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是教育發(fā)展的物質條件。
5.B 【解析】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受外界影響非常大。
6.A 【解析11904年我國小學教育早被規(guī)定為義務教育。
7.B 【解析】《教育法》對學生的義務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8.A 【解析】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一刀切”的教育教學要求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9.B 【解析】人的發(fā)展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遺傳因素只是其中一個物質性前提。
10.C 【解析】根據(jù)題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11.B 【解析】本題考查了非智力因素的含義。學生的興趣、好惡、意志以及其他個性品質等因素都屬于非智力因素。
12.D 【解析】根據(jù)任務進行分類,課程可以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研究課程。
13.A 【解析】我國小學課程設計應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原則。
14.B 【解析】教學大綱是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
15.B 【解析】班級授課制是普遍的教學組織形式,它能夠高效率、大面積培養(yǎng)學生。
16.D 【解析】本題考查了演示法的含義,即把實物、教具呈現(xiàn)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說明和印證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17.D 【解析】本題考查了分組教學的含義,即按照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或愛好分為不同的組進行教學。
18.B 【解析】我國小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品德課中。
19.D 【解析】“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說明了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
20.D 【解析】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品德好壞高低的根本標志。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E【解析】兒童發(fā)展包括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表現(xiàn)為順序性、不平衡性、階段 性、個別差異性和分化與互補的協(xié)調性等特點。
22.BCD 【解析】教師教育素質中的實踐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教育組織管理能力。
23.ABCE 【解析】教師資格的條件包括必須是中國公民,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必須具有規(guī)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必須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24.BCE 【解析】良好的師生關系的特征為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和教學相長。
25.CD 【解析】教育的本質特點是有意識和有目的性。因為教育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
26.ABC 【解析】學校的德育功能有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27.ABD 【解析】本題考查了德育的含義,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將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活動,是促進個體的德性社會化的活動。
28.ABCDE【解析】我國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和敬業(yè)奉獻。
29.ABCE 【解析】僅僅公布一些管理規(guī)定,并不能表明班級成員已經融為一個集體。
30.ABE 【解析】凡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活動,都屬于教育活動。但選修課屬于課堂教學。
三、名詞解釋
31.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指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是指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才的總要求。
32.人的身心發(fā)展指的是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連續(xù)不斷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這是人的各方面的潛在力量不斷轉化為現(xiàn)實個性的過程。
33.教育途徑是指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教育者借以傳授教育內容,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渠道。
34.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道德情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能力,形成學生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35.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
37.【答案要點】(1)個體同一個方面的發(fā)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fā)展是不均衡的。
(2)個體不同方面的發(fā)展具有不均衡性。
(3)人的心理成熟、社會性成熟相應后移與個體生理成熟的年齡相應提前,使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38.【答案要點】課外活動因其自身特點,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1)充實學生的生活,擴大學生活動領域,密切學生與社會的關系。(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特長。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
39.【答案要點】我國小學德育的內容是:(1)熱愛祖國的教育;(2)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3)熱愛人民的教育;(4)熱愛集體的教育;(5)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6)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7)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8)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
(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五、論述題
40.【答案要點】第一,單獨一門學科不能反映客觀世界本身的統(tǒng)一性和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性,難以使學生形成有關認識客體的完整圖景和初步的科學世界觀。
第二,課程分科過細,脫離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第三,分科教學的課程門類較多,交叉重復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造成時間和精神的浪費,結 果勢必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第四,分科教學的課程結構不合理,有的學科被片面強調,有的學科形同虛設,學生的教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操作能力被忽視,無法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41.【答案要點】(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引導和培養(yǎng)、塑造功能。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學生個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