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張海迪的簡介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名人張海迪的簡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室一級作家,xx屆、xx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yè)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y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xiāng)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shù)貫槿藗冎尾∫蝗f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年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chuàng)作,執(zhí)著地為文學而戰(zhàn),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1992年度中國作協(xié)莊重文文學獎;
    1994年全國首屆奮發(fā)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年全國第xx屆奮發(fā)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年全國第xx屆優(yōu)秀婦女讀物獎;
    1999年全國第xx屆外國文學作品優(yōu)秀圖書獎;
    2002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xx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年12月《絕頂》獲全國第xx屆奮發(fā)文明進步獎圖書獎。
    2003年10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xx屆中國青年優(yōu)秀讀物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xx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癥手術后,繼續(xù)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發(fā)奮學習哲學專業(yè)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了哲學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彼钥朔陨碚系K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著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shù)青少年奮發(fā)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xiāng)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qū)的孩子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yè)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yè),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年她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張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
    1981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年獲聊城地區(qū)“模范共青團員”稱號;
    1982年獲聊城地區(qū)“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2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1983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優(yōu)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山東省婦聯(lián)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年全國婦聯(lián)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年中宣部授予“優(yōu)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1991年中國殘聯(lián)授予“自強模范”稱號;
    1992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
    1993年全國婦聯(lián)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并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范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年被日本NHK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01年被新華社《環(huán)球》雜志評選為“環(huán)球二十位具影響世紀女性”。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xx屆中央委員,并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lián)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杰出代表。
    向天空敞開的輪椅夢
    很小的時候,她也像別的孩子一樣,擁有許多美好的夢想。其中,她的大夢想就是上學讀書,可是,她卻從來都沒有得到走進校門的機會。
    為什么呢?原來,在5歲時,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變成了一個殘疾兒童。但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面前,她卻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她,就是張海迪。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她卻能發(fā)憤學習,學完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后來,她又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英文作品,創(chuàng)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作品。
    長達44年的病痛,始終都在折磨著張海迪。但她卻始終堅持著,光是這種精神本身,就可以寫出一本讓人感動的書!
    要是換成你,會不會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張海迪卻沒有因此而哭過。她說:“我這些年來從沒有為病痛哭過,讓自己哭的是為那些熱心關愛自己的人!”
    那么,張海迪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又是怎么自學的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
    誰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訴你,玲玲就是張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
    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y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yī)生的檢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fā)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xiàn)在只能整天臥在床上。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后,過去的小伙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窗口,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羨慕??!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學校讀書?。?BR>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么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于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fā),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fā),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xiàn)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伙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
    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著問道:“玲玲姐,你是城里來的吧?你的臉怎么這么白?。∧愕耐仍趺戳??”望著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xiāng)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xiāng)鄰們爭著搶著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東西,還為她做了一張木輪椅。
    孩子們都愿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zhí)后,由孩子們輪流推著,來到了田野里。
    為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為大家做點什么。于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一本本醫(y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針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xiāng)村醫(y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為群眾治病一萬余多人次,針灸技術也在當?shù)爻隽嗣?,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于經??吭谳喴紊辖o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是,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著。
    知識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于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yōu)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范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chuàng)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通過發(fā)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她的事跡,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并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放棄每一分鐘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fā)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