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唐詩三百首朗讀: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字號:

★能力訓(xùn)練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兒童唐詩三百首朗讀: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供大家閱讀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能力訓(xùn)練頻道。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譯文:
    客居他鄉(xiāng)的思緒非常凄切。
    春天的感覺和秋天一樣讓人感覺凄迷茫然。
    山城剛下過一場雨,百花全都凋盡了
    整個庭院都是榕樹葉子,黃鶯也在枝頭亂叫。
    【注釋】:
    宦思:客居他鄉(xiāng)的思緒。
    格律:
    宦情羈思共凄凄,
    ●○○⊙⊙○○
    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
    山城過雨百花盡,
    ○○⊙●●○●
    榕葉滿庭鶯亂啼
    ○●●⊙○●△
    【賞析】:
    詩的首句“宦情羈思共凄凄”,是我心蘊結(jié)之情。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jìn)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yuǎn)、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xiāng)希望一度閃現(xiàn)而又終于破滅之后寫的。
    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里用不著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fā)現(xiàn),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fā)”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凄凄”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羈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gòu)成之境。當(dāng)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fēng)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區(qū),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diào),在在都足以觸發(fā)貶謫之思,勾起懷鄉(xiāng)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這里,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fā)。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評析】:
    詩人就是當(dāng)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zhuǎn)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后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dāng)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凄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fēng)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fēng)雨凄其的江南習(xí)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fēng)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