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整理的字謎在歷的作用,供大家參考。
本文主要談字謎在歷的作用,總體來講字謎在歷的作用,主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利用字謎,為政治宣傳和外交活動、軍事斗爭服務。《古微書》中引《孝經(jīng)援深契》,有讖語: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為劉;禾子,合之為季。漢高祖劉邦,字季。這條讖語顯然是劉邦將要統(tǒng)一天下,為君王帝位神授制造輿論的。
字謎在外交場合中也常被用來當作一個斗爭武器?!度龂尽菚ぱC傳》記:蜀漢張奉出使吳國時,曾在孫權(quán)前用字謎嘲笑尚書闞澤的姓名。闞澤不善此道,不能作答。張奉不免沾沾自喜,以為丟了吳國人的臉。這時吳大臣薛綜出席對答,說:我有一謎向先生請教:'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木茍(句)身,蟲入其腹。這首謎詩處處扣住蜀字,張奉感到國名受辱,于是勉強答道:請再用這種方法比喻你們的吳國吧。薛綜應聲答道:無口為天,天口為國;君臨萬邦,天子之都。于是列官員皆嘻笑,張奉自取其辱,尷尬異常。
在軍事斗爭中,字謎也常用來作為軍事行動的聯(lián)絡暗號。唐武則天在位時,徐敬業(yè)集合揚州軍隊準備謀反,中書令裴炎在朝廷內(nèi)部策應。結(jié)果謀事不密,反致泄露。朝廷在審訊裴炎謀反案時,只發(fā)現(xiàn)他給徐敬業(yè)的一封信,上面僅寫青鵝兩字。滿朝文武皆迷惑不解,最后由武則天識破,說:此乃隱語。青者,十二月;鵝者,我自與也。原來,青字可以拆成十二月三字體;鵝字可以分離為我自與三字。裴炎是以此約定徐敬業(yè)十二月起義,他再從內(nèi)部動手。自此,裴炎伏法,謀反事敗。
人民群眾在反抗封建統(tǒng)治,發(fā)泄不滿情緒時,也常以字謎作斗爭武器。《后漢書·五行志》記,漢末獻帝時,董卓擅權(quán),顛亂朝綱,魚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因而京城人民編制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謠中的千里草,合為董字;十日卜合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說董卓雖然威勢赫赫,但總逃脫不了人民的懲罰。此歌巧妙地詛咒了這個專橫跋扈、喪盡天良的當權(quán)者。
(二)字謎是古代謠諺、詩歌、小說、戲劇及各類文藝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魏晉兩北朝的字謎初起時期,古詩歌謠就已經(jīng)充分吸取了字謎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清·翟灝《通俗編·識余》記,六朝樂府的子夜、讀曲等民間歌謠中,就多以諧音法隱喻詩字之意。如: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以芙蓉為夫容;以蓮為憐(愛)。朝看暮牛跡,知是宿蹄痕。以蹄為啼。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以晴為情。此種謎例無數(shù),不可盡舉。當時文人也多扣住謎意,創(chuàng)作出許多別有情味的古詩。如南宋詩人謝靈運寫的離合詩: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游客,處子勿相忘。此詩五言六句,詩面極寫離別傷感之情。每兩句之中,又用離合法各自隱含口、力、刀三旁,合成后成別字。像這種詩意(謎面)與謎底同意相承的古詩,都有極高的寫作水平。古詩歌中的字謎隱意別指的方式,由于能夠委婉曲折地傾訴詩人的情感,使詩味更加含蓄濃郁,因而多被后代詩人承繼。如唐·孟遲的《閨情》詩:山上有山歸不得,湘江暮雨鷓鴣飛。山上有山,既寫了旅途的艱險,又暗藏著一個出字,限度的挖掘了漢字的表達能力,猶如畫龍點睛之筆,頓使全詩增輝。宋·蘇軾的《夜燒松明火》: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燼殘。用十八公暗藏一個松字,擬人比物十分巧妙,亦得力于字謎的離合之法。
小說戲曲中使用的字謎,也常常成為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唐·李公佐寫的傳奇小說《謝小娥傳》,說謝小娥的父親與她的未婚夫外出被賊人所殺,謝小娥當夜就見其父托夢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又夢見其未婚夫說: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此二語中隱含了兇手申蘭、申春二人的姓名。謝小娥破謎后,女扮男裝,明察暗訪,果然報了殺父殺夫之仇。這種以字謎為主要線索,扣住兇手,幫助破案的故事,構(gòu)思甚為別致奇特,開后世字謎進入小說故事的先河。戲曲中,字謎更是大顯身手,妙趣橫生。元代董解元的《西廂記》寫張生與鶯鶯私約相見,就有托紅娘傳遞的一首詩《明月三五夜》,詩中以三五暗指十五日夜晚。這時鶯鶯回書作謎時因羞澀忸怩的故作怒態(tài),紅娘不解謎字的張皇失措,以及見到張生見謎、破謎之后的喜不自禁,都使全劇達到一個高潮。
(三)古人也常用字謎來測智、量才、逗趣,并在酒宴游樂等各種聚會場合充作雅樂。對*字謎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識對方才智高下的一個方法。《世說新語·捷悟》記魏武帝曹操曾率軍路過曹娥碑,見碑背題有:黃絹幼婦,外孫 臼。于是問主簿楊修:解否?楊修答道:解。魏武帝說:卿暫且不說,待我思之。行軍三十里,魏武帝才說:吾已得之。兩人互對答案,知黃絹是一種有色的絲,纟、色相合為絕;幼婦是少、女,合之為妙;外孫,乃女之子,相合為好; 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為受(辭)。石碑謎隱絕妙好辤(辭)四字。此謎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嘆,說: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在酒席宴樂等各種聚會場合,人們也常以字謎代替酒令歌舞助興,對猜中的人進行獎賞,對猜不中的人進行懲罰。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一次,北魏孝文帝設宴招待群臣,酒酣興起之時,舉杯口占一謎: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易金鐘。。三三橫,兩兩縱是拆卸羽字筆畫,金鐘是酒杯,古代又稱大白。羽字加白合為習字。此謎為彭城王猜中,舉座大歡。元·高德基《平山記事》說,元達魯花赤八刺脫為國公時,一日燕集,曾隨口行令:一字有四個口字,一個十字;一字有四個十字,一個口字。前兩句指圖,后一句指畢。此謎難度較大,在座的誰也沒猜中,結(jié)果每人都罰了一大杯酒。
(四)古代字謎中往往還隱藏著古書的著者姓名,古碑古墓的建造重修年月及碑主墓主姓名及形成年代。是否了解字謎的特殊表達方式,能不能準確地破譯古代字謎,往往就成為考證和辨識古書故物的關鍵。東漢光武年代有一本的歷史書《越絕書》。此書不撰著者姓名,只是在后序中以詩相代。詩曰: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鄉(xiāng)。不直自斥,托類自明。文屬詞定,自于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此書由于沒有寫明究竟為何人所撰,所以它的作者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明代,大文學家楊慎仔細推敲鉆研了該書后序,才知道此書為東漢會稽人袁康、吳平所著。原來詩中以去為姓,得衣乃成,暗示一個(袁)字;厥名有米,復之以庚,暗射一個康字;禹來東征,死葬其鄉(xiāng),是作者自述其為會稽人;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暗射一個吳字;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暗喻一個平字(屈原名平)。此謎既解,《越絕書》也日益被人們重視,成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吳、越二國史地的一本重要歷史書籍。
南唐文字學家徐鉉之父徐延林在江蘇宜興當縣令時,曾在縣署掘得一塊后漢太尉許馘廟的石碑,碑文為東漢時評論曹操是治世能臣,亂世之*雄的大名士許邵撰寫的。碑文詞藻華麗,極有氣勢,但是最后八個字談馬礪畢,主田數(shù)七,卻不知是何意。徐延林揣摩許久,才得知這八個字是一個字謎,暗射許碑重立。原來許馘墓的碑刻由于風雨侵蝕,到了唐代,上面的銘刻都已侵蝕殆盡,模糊不清了。唐開元間,許氏的后裔在修墓時又在原碑上照舊刻重新鐫刻,并且添加了這八個字。談馬指許;礪畢指碑字;主田指重字;數(shù)七指立字。大家可以參考字謎的歷史一文如果不知談馬礪畢,主田數(shù)七是什么意思,那就會把唐時重刻過的石碑誤以為是漢代的了。
(五)此外,古代字謎也曾被各種迷信活動所利用。如測字、抽簽、相命、圓夢、圖讖等,都是利用離合漢字的手法來迷惑和欺騙人。宋·蔡絳《鐵圍山叢談》記:宋徽宗時,成都人謝石在京師一帶以拆字相命為業(yè),預言人的禍福,很有些名氣。一日,宋徽宗要東宮太子寫一個太字,找謝石測算。謝石早已得知此事,見了此字以后,故作驚訝的說:這個字有天子之氣呀!'太'字下面的一點寫得長些,略像一橫。若把此橫移在'大'字上,那不就是天子的'天'字了嗎?這種通過筆畫移動變字的方法,在命相中應用極廣。
本文主要談字謎在歷的作用,總體來講字謎在歷的作用,主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利用字謎,為政治宣傳和外交活動、軍事斗爭服務。《古微書》中引《孝經(jīng)援深契》,有讖語: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為劉;禾子,合之為季。漢高祖劉邦,字季。這條讖語顯然是劉邦將要統(tǒng)一天下,為君王帝位神授制造輿論的。
字謎在外交場合中也常被用來當作一個斗爭武器?!度龂尽菚ぱC傳》記:蜀漢張奉出使吳國時,曾在孫權(quán)前用字謎嘲笑尚書闞澤的姓名。闞澤不善此道,不能作答。張奉不免沾沾自喜,以為丟了吳國人的臉。這時吳大臣薛綜出席對答,說:我有一謎向先生請教:'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木茍(句)身,蟲入其腹。這首謎詩處處扣住蜀字,張奉感到國名受辱,于是勉強答道:請再用這種方法比喻你們的吳國吧。薛綜應聲答道:無口為天,天口為國;君臨萬邦,天子之都。于是列官員皆嘻笑,張奉自取其辱,尷尬異常。
在軍事斗爭中,字謎也常用來作為軍事行動的聯(lián)絡暗號。唐武則天在位時,徐敬業(yè)集合揚州軍隊準備謀反,中書令裴炎在朝廷內(nèi)部策應。結(jié)果謀事不密,反致泄露。朝廷在審訊裴炎謀反案時,只發(fā)現(xiàn)他給徐敬業(yè)的一封信,上面僅寫青鵝兩字。滿朝文武皆迷惑不解,最后由武則天識破,說:此乃隱語。青者,十二月;鵝者,我自與也。原來,青字可以拆成十二月三字體;鵝字可以分離為我自與三字。裴炎是以此約定徐敬業(yè)十二月起義,他再從內(nèi)部動手。自此,裴炎伏法,謀反事敗。
人民群眾在反抗封建統(tǒng)治,發(fā)泄不滿情緒時,也常以字謎作斗爭武器。《后漢書·五行志》記,漢末獻帝時,董卓擅權(quán),顛亂朝綱,魚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因而京城人民編制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謠中的千里草,合為董字;十日卜合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說董卓雖然威勢赫赫,但總逃脫不了人民的懲罰。此歌巧妙地詛咒了這個專橫跋扈、喪盡天良的當權(quán)者。
(二)字謎是古代謠諺、詩歌、小說、戲劇及各類文藝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魏晉兩北朝的字謎初起時期,古詩歌謠就已經(jīng)充分吸取了字謎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清·翟灝《通俗編·識余》記,六朝樂府的子夜、讀曲等民間歌謠中,就多以諧音法隱喻詩字之意。如: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以芙蓉為夫容;以蓮為憐(愛)。朝看暮牛跡,知是宿蹄痕。以蹄為啼。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以晴為情。此種謎例無數(shù),不可盡舉。當時文人也多扣住謎意,創(chuàng)作出許多別有情味的古詩。如南宋詩人謝靈運寫的離合詩: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游客,處子勿相忘。此詩五言六句,詩面極寫離別傷感之情。每兩句之中,又用離合法各自隱含口、力、刀三旁,合成后成別字。像這種詩意(謎面)與謎底同意相承的古詩,都有極高的寫作水平。古詩歌中的字謎隱意別指的方式,由于能夠委婉曲折地傾訴詩人的情感,使詩味更加含蓄濃郁,因而多被后代詩人承繼。如唐·孟遲的《閨情》詩:山上有山歸不得,湘江暮雨鷓鴣飛。山上有山,既寫了旅途的艱險,又暗藏著一個出字,限度的挖掘了漢字的表達能力,猶如畫龍點睛之筆,頓使全詩增輝。宋·蘇軾的《夜燒松明火》: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燼殘。用十八公暗藏一個松字,擬人比物十分巧妙,亦得力于字謎的離合之法。
小說戲曲中使用的字謎,也常常成為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唐·李公佐寫的傳奇小說《謝小娥傳》,說謝小娥的父親與她的未婚夫外出被賊人所殺,謝小娥當夜就見其父托夢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又夢見其未婚夫說: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此二語中隱含了兇手申蘭、申春二人的姓名。謝小娥破謎后,女扮男裝,明察暗訪,果然報了殺父殺夫之仇。這種以字謎為主要線索,扣住兇手,幫助破案的故事,構(gòu)思甚為別致奇特,開后世字謎進入小說故事的先河。戲曲中,字謎更是大顯身手,妙趣橫生。元代董解元的《西廂記》寫張生與鶯鶯私約相見,就有托紅娘傳遞的一首詩《明月三五夜》,詩中以三五暗指十五日夜晚。這時鶯鶯回書作謎時因羞澀忸怩的故作怒態(tài),紅娘不解謎字的張皇失措,以及見到張生見謎、破謎之后的喜不自禁,都使全劇達到一個高潮。
(三)古人也常用字謎來測智、量才、逗趣,并在酒宴游樂等各種聚會場合充作雅樂。對*字謎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識對方才智高下的一個方法。《世說新語·捷悟》記魏武帝曹操曾率軍路過曹娥碑,見碑背題有:黃絹幼婦,外孫 臼。于是問主簿楊修:解否?楊修答道:解。魏武帝說:卿暫且不說,待我思之。行軍三十里,魏武帝才說:吾已得之。兩人互對答案,知黃絹是一種有色的絲,纟、色相合為絕;幼婦是少、女,合之為妙;外孫,乃女之子,相合為好; 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為受(辭)。石碑謎隱絕妙好辤(辭)四字。此謎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嘆,說: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在酒席宴樂等各種聚會場合,人們也常以字謎代替酒令歌舞助興,對猜中的人進行獎賞,對猜不中的人進行懲罰。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一次,北魏孝文帝設宴招待群臣,酒酣興起之時,舉杯口占一謎: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易金鐘。。三三橫,兩兩縱是拆卸羽字筆畫,金鐘是酒杯,古代又稱大白。羽字加白合為習字。此謎為彭城王猜中,舉座大歡。元·高德基《平山記事》說,元達魯花赤八刺脫為國公時,一日燕集,曾隨口行令:一字有四個口字,一個十字;一字有四個十字,一個口字。前兩句指圖,后一句指畢。此謎難度較大,在座的誰也沒猜中,結(jié)果每人都罰了一大杯酒。
(四)古代字謎中往往還隱藏著古書的著者姓名,古碑古墓的建造重修年月及碑主墓主姓名及形成年代。是否了解字謎的特殊表達方式,能不能準確地破譯古代字謎,往往就成為考證和辨識古書故物的關鍵。東漢光武年代有一本的歷史書《越絕書》。此書不撰著者姓名,只是在后序中以詩相代。詩曰: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鄉(xiāng)。不直自斥,托類自明。文屬詞定,自于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此書由于沒有寫明究竟為何人所撰,所以它的作者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明代,大文學家楊慎仔細推敲鉆研了該書后序,才知道此書為東漢會稽人袁康、吳平所著。原來詩中以去為姓,得衣乃成,暗示一個(袁)字;厥名有米,復之以庚,暗射一個康字;禹來東征,死葬其鄉(xiāng),是作者自述其為會稽人;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暗射一個吳字;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暗喻一個平字(屈原名平)。此謎既解,《越絕書》也日益被人們重視,成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吳、越二國史地的一本重要歷史書籍。
南唐文字學家徐鉉之父徐延林在江蘇宜興當縣令時,曾在縣署掘得一塊后漢太尉許馘廟的石碑,碑文為東漢時評論曹操是治世能臣,亂世之*雄的大名士許邵撰寫的。碑文詞藻華麗,極有氣勢,但是最后八個字談馬礪畢,主田數(shù)七,卻不知是何意。徐延林揣摩許久,才得知這八個字是一個字謎,暗射許碑重立。原來許馘墓的碑刻由于風雨侵蝕,到了唐代,上面的銘刻都已侵蝕殆盡,模糊不清了。唐開元間,許氏的后裔在修墓時又在原碑上照舊刻重新鐫刻,并且添加了這八個字。談馬指許;礪畢指碑字;主田指重字;數(shù)七指立字。大家可以參考字謎的歷史一文如果不知談馬礪畢,主田數(shù)七是什么意思,那就會把唐時重刻過的石碑誤以為是漢代的了。
(五)此外,古代字謎也曾被各種迷信活動所利用。如測字、抽簽、相命、圓夢、圖讖等,都是利用離合漢字的手法來迷惑和欺騙人。宋·蔡絳《鐵圍山叢談》記:宋徽宗時,成都人謝石在京師一帶以拆字相命為業(yè),預言人的禍福,很有些名氣。一日,宋徽宗要東宮太子寫一個太字,找謝石測算。謝石早已得知此事,見了此字以后,故作驚訝的說:這個字有天子之氣呀!'太'字下面的一點寫得長些,略像一橫。若把此橫移在'大'字上,那不就是天子的'天'字了嗎?這種通過筆畫移動變字的方法,在命相中應用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