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優(yōu)質(zhì)13篇)

字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一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經(jīng)的作者是老子,其內(nèi)容涉及哲學、倫理、政治、社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關于人生哲學的篇章。道德經(jīng)被譽為“道家經(jīng)典”,被視為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注腳和精神財富。
    第二段:對于道德經(jīng)的重要性的看法及引申
    讀道德經(jīng),可以教人心態(tài)、修身、治國、平天下。它所傳遞的智慧和哲學思想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我們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同時,道德經(jīng)中關于“道”的思想,也可以用來引導企業(yè)的經(jīng)營和管理,成為管理層在管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的寶貴財富。
    第三段:對于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及其影響的看法
    閱讀道德經(jīng)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它不僅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讓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道路,同時還可以教我們?nèi)绾涡钠綒夂偷孛鎸θ松械氖斋@和失落。雖然讀完道德經(jīng),我們?nèi)匀徊灰欢軌蚪鉀Q所有的人生難題,但它確實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人生、面對人生。每一次閱讀和思考,都會讓我從中受益匪淺,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得到提高與影響。
    第四段:自己在讀道德經(jīng)中的收獲和感悟
    讀道德經(jīng)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需要隨著這條河流來回穿梭,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并學會承受各種壓力。每一次遭遇艱難,都是在錘煉我們的內(nèi)心,讓我們成為更加堅強和勇敢的人。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遵循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的理念,避免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盲目追求成功和升遷,而是內(nèi)心平靜地尋找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價值。
    第五段:總結(jié)
    在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告誡自己不要去求人生的完美,不要去糾結(jié)曾經(jīng)失去的機會,而是要坦然面對人生的現(xiàn)狀,享受人生的每一天。道德經(jīng)教給我們理性和平靜,它教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心定位自己,在內(nèi)心穩(wěn)定的基礎上去行動。所以,在模糊的人生路上,我們應該把道德經(jīng)作為人生的燈塔,去指引我們的航程。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樣,但它用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真正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中空一樣,它都一直用下去。筆直的大路看起來好像彎彎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來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來有很多不足。躁能夠戰(zhàn)勝寒冷,安靜能夠戰(zhàn)勝燥熱,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規(guī)范。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為有問題。悟道的領導者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別人看起來有豐功偉績,應該受到頂禮膜拜,但是領導者本人不要這些名譽、地位,他認為還有很多不足。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這樣的領導者來治理國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不會出現(xiàn)任何問題與缺失,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點遺憾,因為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來好像缺,其實并不缺,領導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別人以獲得贊譽。
    盈,滿。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沖出來的山谷?!按笥糁选保湟甑囊馑际翘貏e高明的領導者,雖然任務完成得非常好,很圓滿,但他始終保持低調(diào)、謙虛的本色,所以能夠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yè)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周圍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們總是保持著永遠學習的心態(tài),而且成就越大的人,這種心態(tài)越明顯,越不恥下問。一個人的成就再大,總是還有上升空間。另外就是功夫在詩外,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學問來提高、升華自己的專業(yè)。
    不要總想著“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按笾比缜笔俏覀冋嬲鋈藨摫值男拍?,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誘惑,各種各樣的波動,但是我們要堅信,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努力,給大家?guī)碛杏玫闹R、有用的幫助、有用的產(chǎn)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著整別人、踩別人、算計別人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遠達不到從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樣,可是他掌握了精髓,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思維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來的,做事貴在堅持。所謂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實實做工作,不搞投機取巧,把工作做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也一樣,真正把心靜下來,一點點下笨功夫的,未來都有出息。但現(xiàn)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斷的重復,重復多了以后就會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個要素:一是這事是你喜歡的;二是對眾生有益的,能幫到眾生;三是堅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絀,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結(jié)果最后越會有好的結(jié)果追隨而來。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贏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譽、地位以及光鮮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開普通的車子,把成功的光環(huán)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儀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亂,幾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為他功高蓋主,位極人臣,手握重兵,監(jiān)軍魚朝恩不斷誣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釋他的兵權,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帶兵打仗時也不講條件、不推脫,家里的大門敞開隨便別人進出,從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僅自己活到八十五歲高齡,而且家里幾代人都身居高位,榮華富貴,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贏家。
    從身體、生命角度講,寒是沒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狀態(tài),躁,就是動起來,脫離這種狀態(tài),運動之后可能會過熱、虛熱,這時候就要靜下來,把虛熱清掉,讓身體進入一種中正、平和狀態(tài)。從經(jīng)濟生活角度講,寒是赤貧的狀態(tài),那么就要不斷努力工作,讓自己脫貧,但當財富積累到很多的時候,就要心靜,調(diào)整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動,心要靜,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關鍵。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三
    《道德經(jīng)》學習筆記今日正式開篇了,以后我會以“李洛莉?qū)W習筆記”的方式,開啟學習之路。
    《道德經(jīng)》俗稱《老子》,也被稱為《五千言》,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guī)》、《莊子》等都是國學經(jīng)典,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jīng)典著作,文約意豐,涵蓋哲學、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其中的內(nèi)容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jīng)商置業(yè)、從政為民,無論是從商、從政、從軍,都能從此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
    《道德經(jīng)》一書共計八十一章,上篇《道經(jīng)》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化的微妙;下篇《德經(jīng)》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視之道。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我將從為人,從政,經(jīng)商等領域,讓大家能夠更便捷地體會和感悟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計劃每次一章,通過原文、譯文、解析三方面,給大家詳解《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歷來《道德經(jīng)》對三種人容易產(chǎn)生影響和有價值的作用,第一類是特別聰明的人,深知學習道家對人生的意義,所以比較自覺早悟,學習《道德經(jīng)》就是他們的自然首選;第二類是失意的人,有才華,但又懷才不遇,因為失意者是處于逆境中的人,因為逆境中的人更需要尋找突破口,走出困境,所以會在認真研讀《道德經(jīng)》后受益匪淺;第三類人是年紀很大,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考驗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通過學習所得與生命經(jīng)驗相對比,獲得受益。正因為認真閱讀《道德經(jīng)》可以改變?nèi)松院芏嗳藢ⅰ兜赖陆?jīng)》視為安邦治國的方略,看作修身養(yǎng)性的良方,以及當做道教的經(jīng)典,講辯證法的哲學等,因此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了解清楚為什么而學習《道德經(jīng)》,應該從什么角度學習?又應該如何去學習?只有愿意曉其義,明其理,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和獲得有益的學習價值。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哲學著作,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它都具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當我們認真且深入地去閱讀和理解《道德經(jīng)》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關于道德倫理的探討,更是一本關于怎樣過好生活的指南。在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們都會對自己的生活和成長有許多的收獲和心得。接下來,我將分享我的一些讀書筆記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思想啟示
    在《道德經(jīng)》的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啟示。其中最為深刻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理解這里的“道”不僅代表著人生的道路,也代表著宇宙之路。它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切都有它的起源和原因。當我們能夠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這些聯(lián)系時,我們就能夠像“道”一樣,駕馭它,而不會被它駕馭。這對于我們在生活中的思考和處理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段:人生態(tài)度
    《道德經(jīng)》還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句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僅僅以表面和表象來判斷事物的價值,而應該從深層次去理解和認識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它們。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也應該以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去面對。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言:“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我們需要以悠然自得的態(tài)度去“寫、畫、意、志、恬、鈍、隨、便、逡、巡、狎、孕、吳、牛、羊、犬、雞”,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段:行為準則
    《道德經(jīng)》在探討人類道德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它教導我們?nèi)绾翁幨拢绾闻c他人相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為無益之事,不行無益之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告訴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應該嚴謹和勇毅,并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應該心懷善意,以公正和誠實的態(tài)度來面對他們。這種行為準則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依據(jù),我們也應該時刻遵守。
    第五段:結(jié)語
    在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認為它對我的成長和提高至關重要。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認識生活,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煩惱和挑戰(zhàn),同時也教給我處理問題和行為準則。這些收獲不僅僅是筆墨之間的,它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信仰,讓我們走的更加從容和自信。最后,我要借《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勉勵我們:“居敬行簡,以臨其民”。以誠待人,從容安穩(wěn)地生活吧!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五
    對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國古代先賢,我一向非常敬佩。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的時候會感覺身處現(xiàn)代化科技都市的我們,在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上還遠遠不如生存條件極其落后的古人。
    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充實,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諧。怎樣才能充實呢?人的志向就是一個杯子,他用追求到的東西,比如知識、智慧、品德、成就等東西來填充這個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滿,好比倒茶,有個六七分就好。如果太滿,一個人會因為擁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太淺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東西寥寥無幾,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會很貧乏,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總是看到別人的長處,反省自己的不足,養(yǎng)成一種謙虛的心態(tài)。人們覺得自己了不起,是因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別人的高明之處。登泰山之高雖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瑪峰,那泰山的高度與之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別人強,也不必時時顯擺你的過人之處,氣勢太盛容易顯得咄咄逼人,這樣并不利于與他人和諧相處。鋒芒畢露并不是壞事,但是與人交往的時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點你和別人的相同之處,別人會從心底認同你、接納你,從而更容易和別人融洽相處。在別人面前顯示太多的不同,就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認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遠你,這對你的人際關系不利。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具備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才會成為別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語言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如付諸行動。一公斤事實勝于一噸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我們有無價值,價值有多大,別人一目了然,又何須說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整天無聊的強調(diào)自己做到了什么,他們會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不會因為名利得失、進退去留而困擾;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傊?,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每個人都應該遵循“道”的規(guī)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們可以恰當?shù)臐M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為,你喜歡錢,可以去爭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窮盡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為?,F(xiàn)在的現(xiàn)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于物質(zhì)的狂熱追求。還有許多大學生,為了無關緊要的虛榮心,不惜背上高額貸款也要購買奢侈品,這些都是病態(tài)的行為。在這個物欲日益膨脹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驕戒躁,這樣才能保有清凈,留住內(nèi)心的那份安寧。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六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楊鵬校訂版)
    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嗎?我們暫且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旁,來看看偷盜的事情。
    莊子曰:“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BR>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偷一塊面包進監(jiān)獄,偷一條鐵路進國會?!?BR>    馬基雅維利也曾感嘆:“偷盜會受懲罰,但是依靠權力的搶劫卻不會?!?BR>    言辭是思想的載體,而思想的背后是觀念。撒切爾夫人說:“注意你的觀念,它將決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打江山”與“竊國者為諸侯”折射出了語言背后思想觀念的不同。莊子使用“竊”字,而眾人卻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價值觀下的對天下本質(zhì)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質(zhì)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誰的天下?為什么莊子說“竊國者為諸侯”?老子在這章給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楊鵬老師為我們解讀:“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萬物,珍惜運行在每個人身上的那個獨立而不改的力量?!?BR>    真是如雷貫耳、具有喚醒功能的解讀。聯(lián)系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這一觀點在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撐的。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保ǖ赖陆?jīng)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認為“為身”、“愛自己的身體”比“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給你了。這里老子前后用了兩個字“托”和“寄”,明確表達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臨時保管的。
    “天將建之,以慈衛(wèi)之,”(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上天創(chuàng)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愛護佑著天下。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為,即使暫時逃離了人間律法的審判,但終將難逃神的判決。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這個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決定的,是服務于神的目標的。(楊鵬)”。
    心中有了這個觀念,思想上就通暢了許多,能夠與莊子的“竊國者為諸侯”的言語背后的思想共鳴,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權力的搶劫”行為的本質(zhì),許多問題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的我們分散在全地上?!?BR>    看過圣經(jīng)原文,并在老子的啟發(fā)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變亂人的口音,是因為他們集合天下所有的資源建造這一巴別塔的原因,是要服務自身、傳揚自己的名,而非與神同在,榮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兩層啟示:對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萬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每個人個性不同,稟賦不同,圣人應該去甚去大去奢,虛無為本,因循為用,“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輔助每個人,去讓每個人身上“獨立而不改”的神性釋放、創(chuàng)造、發(fā)光。
    對于個人而言,對外尋找神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世界的神性;對內(nèi)尋找自己內(nèi)在的神性,讓自身的神性之光,發(fā)出應有的光芒,終不至于隨著世俗之軀而消亡。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七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jīng)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八
    山間涓流幾許,林中清泉幾灣,落英繽紛,水居山野而潤物無聲。星辰交替的歲月里,百川順道入海,又悄然西歸,滋養(yǎng)一方生靈,繁榮一帶文明,卻從未張揚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林海莽原,沒有潤物之水,哪來心儀的鳥語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來船舶,沒有載舟之水,國富民強怕也只是空中樓閣。
    哲人如水,平淡卻不平凡。像綿綿春雨喚醒大地般,滋養(yǎng)人們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傾盆而下,洗滌文明里的糟粕;樁樁件件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莫不是舉足輕重,功德無量,然而這一切只是一場雨罷了,無驚無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該做的事情。
    作為水文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常泛一葉孤舟,終日與水為伴,量度水流緩急、河勢演變,通曉日月之行、星漢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暢、流域富庶、國家興旺。而我們只是隨著潮漲潮落,安放儀器,記錄數(shù)據(jù),亦如行船的航道,靜靜得在那,不爭不搶??芍^“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時而波平浪靜,閑魚蒼狗江海同游,時而驚濤駭浪;翻云覆雨滄海桑田;然而,無論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都有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正如國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峽大壩、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勢利導,了解一方水系的規(guī)律,又怎能行盤古之舉,奪天工之作,福澤萬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輕快肆意,無憂無慮;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風云,縱橫山岳;老年似海,波瀾不驚,靜水流深。然而,無論何時,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著航道而行,才能入海遠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縛,那多半是船毀人忙,遺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個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正如江河東流,當進入自然地往復循環(huán)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絕。為人類文明的繁榮昌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奉獻著。
    人生如水,是清是濁,是深是淺,亦或是動是靜,皆需順其自然。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九
    《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為止,其中除了極個別的章節(jié)中沒有出現(xiàn)”道”這個字眼之外,幾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梢姟钡馈钡母拍钤诘兰艺軐W中的核心地位。而這個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
    道家哲學典籍中”道”這個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萬物的總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規(guī)律。即大自然、人類社會及思維運行的必然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個國家或教化一國人民的方法。這三層意思中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家諸子莫不承認宇宙萬物的客觀存在性,并認識到所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結(jié)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常常與“玄學”并提。清華的一門公共課的名字就是《道家與玄學》。很多時候,道給人的感覺就是“玄”。
    什么是玄呢?玄就是變化。因為變化,所以玄妙、深奧。老子對宇宙的解釋是,宇宙最初是虛空的,即“無”;道的力量使得宇宙逐漸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謂“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氣逐漸化解為陰陽二氣,此二氣又交互對流運動逐漸滋生很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來,各種存在組合而成天地萬物,即“三生萬物”??偫ㄆ饋硪痪湓挘骸盁o中生有”。怎么一個無中生有呢?那是通過種種復雜的運動、變化才得以形成的。運動的觀念始終是道家哲學一個永恒的話題,貫穿于其所有的理論當中。
    《道德經(jīng)》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崩献雍茉缇蜕羁痰卣J識到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而且事物的對立面之間總是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這不是矛盾論的原型嗎?這是相當難得的。
    如果你想得到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很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終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選擇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別人不會把你當作競爭對手,不會打你壓你。這時候,你反而最有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想名垂千古嗎?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如果一個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專心做他該做的一些時事,他反而能做的相當出色,自然而然地得到別人的尊敬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剛,不爭者得。道家思想中蘊藏著深刻的辨證思維,如果你不懂得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你是很難理解道家思想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BR>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兀纳茰Y,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一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
    心靈
    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
    生活
    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chǎn)生,但這種比較的結(jié)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chǎn)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nèi)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
    幸福
    。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并沒有了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jié)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jié)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guī)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圣人的規(guī)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么對于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后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墒怯行┞吠獗砜雌饋頍o比絢麗,有可能里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xiàn)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jié)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zhì)產(chǎn)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盡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系,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zhì)內(nèi)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nèi)松貍涞男摒B(yǎng)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并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彼?,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jié)。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shù)量的多少來決定。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xiàn),但是只要這人出現(xiàn),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xiàn)。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xiàn)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圣人動機不純粹?!盁o我利他”,怎么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結(jié)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這里有目標與結(jié)果的區(qū)別。圣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jié)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無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jié)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戲。
    這里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兜赖陆?jīng)》真正的“道”就是這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三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對于怨恨要以恩德來回報。對難的事有所圖謀就要從它簡單的地方開始,要做大事就要從細節(jié)上一點點去做。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說要做大事,但是從點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輕易的承諾就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結(jié)果做事中必定會有很多困難出現(xiàn)。所以有道的領導者做事都嚴謹認真的當作大事來做,做起事來就最終沒有困難。
    【延伸解讀】
    “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做事。就是沒有特別強烈的企圖心,不是為了我獲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輕松,輕裝前進,放下企圖心去做事,反而會做得更好。“事無事”,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以“無事”的心態(tài)去做事,這樣做事情結(jié)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盁o味”,可以解釋成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你以這種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去體會人生的話,那么您的人生一定會體味出更多的精彩來。所以,消除企圖心,輕裝前行,凡事盡力而已,這樣收益反而越來越多,境界也會越來越高。
    老子講的意思是,把小事當作大事去做,把細節(jié)當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東西當作多的東西去做。也就是說,你看著那東西少,你覺得任務很小,但是你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一個特別多的事去認真去做,這是做事的具體方法。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說,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這小事做好了,不斷提升積累,然后最終成為高手。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這樣的一位上級機關的領導,雖然他并不懂林業(yè),但每一件事不管我們的認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認真對待,都當作重要的事情來做,或者來要求我們來做,結(jié)果他始終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而老子說“以德報怨”。后世就為這個問題開始爭論了,爭論到底老子高明還是孔子高明。其實這是沒有搞清楚兩者講話對象到底是誰。老子《道德經(jīng)》寫的是管理的內(nèi)容,是給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寫的,所以,在當年老子這些東西都是治國的內(nèi)容。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領導,下面的員工由于種種原因有怨言,那么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應該怎么辦?難道馬上以怨報怨,與員工斗爭,甚至開除員工嗎?長期這樣做肯定不合適,那樣的話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閉了。作為領導,應該反思自己的管理問題,主動感化員工,解決問題,繼續(xù)給予恩惠,讓員工成為一個善人,這就叫“抱怨以德”??鬃又v話對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對于普通人不能用領導者的標準要求他,而是要求堅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線?!爸薄本褪枪?、正直,譬如起爭執(zhí)了,要裁決,上法院,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間能保持一個“直”,一個公平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個角度,強者對于弱者“以德報怨”,顯示出強者的氣度、格局。譬如,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是相國,大權在握,但面對廉頗的挑釁主動避讓,這是以德報怨。廉頗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動,負荊請罪,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平等的雙方只要“以直報怨”就行,社會顯得公平。而弱者對于強者說“以德報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為。譬如抗戰(zhàn)勝利以后,我們不敢向日本索賠、不敢到日本駐兵、不敢管轄硫球群島,都是一種懦弱行為,美其名為“以德報怨”,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與“以德報怨”相對應的是“以怨報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別人埋怨,被別人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個家庭里兄弟姐妹幾個人,最小的是兒子,前面都是姐姐,這家里面就讓姐姐無休無止的去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邊省吃儉用,把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全都往家里匯,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認為這是應該的。就算這樣無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還責怪姐姐,這就叫"以怨報德"。讀后感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你只要少付出一點,你就是對不起我了,你就傷害我了,我就跟你沒完。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堅持的原則就是,第一,我們該做好事,還要做。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回報,甚至回報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為什么我們發(fā)出善的信息,回饋的卻是惡的東西?說明幫助的方式有問題,要調(diào)整方式,冷靜一下、反思一下,換一種方式?!按笊剖切骸?,“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當,也可能害人害己。
    “圖”是圖謀,要去做的事。中醫(yī)講治未病,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別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當于要去打仗了您現(xiàn)拿錘子砸兵器;渴了您現(xiàn)挖井,這個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們要學會御敵于戰(zhàn)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發(fā)出來了,這時候醫(yī)學往往力不從心。
    細節(jié)決定一切,好的壞的都是取決于細節(jié)。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細節(jié)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是成大事的關鍵。老子告訴大家要做好工作,從細節(jié)上開做,從細節(jié)開始、點滴做起,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認為,“無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無為”。這是胡解,把《道德經(jīng)》解偏了。實際老子說“無為”是對自己的,對于自己的欲望,那種需求;對大家要“為”,老子講“為大乎其細也”,明顯是要“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個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著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當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細節(jié)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過一段時間以后,您回頭一看,您原來所期望的目標其實早已完成了。一個人怎么做才會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點去努力,肯定會成功。第一,你的事業(yè)是對眾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壞事,這是方向。第二,你對它有興趣,做這事感覺到快樂了,然后認認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夠堅持下去,愿意堅持十年。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你肯定能夠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輕諾的人,因為他看輕這種承諾,他覺得承諾可以隨便給,很簡單。如果您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更容易“寡信”。如果許下了諾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當作難事來做,不要輕視任何一件事,不要貪多,這樣做事才會沒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