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公務員時政熱點:守護互聯網 生態(tài)的晴空

字號:

蓬勃生長的互聯網,是今天中國面臨的一個“變量”。正如有人說,互聯網是“戾氣與溫情同在”,既可能成為正能量的擴音器,也可能成為負輿論的攪拌機。也因此,處置不好是社會的“心頭之患”,處置得當是黨和政府促進公共治理和基層民主的新平臺。這其中的關鍵,恐怕就在于能否樹立陣地意識,積極介入、因勢利導,一句話,既要善管也要善用。
    從鼓勵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開設微博、用好博客,到包括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等中央級媒體、各地黨報主動挺進微博輿論場域;從網絡名人提出“七條底線”共識,到“兩高”出臺網絡信息相關法律解釋;從監(jiān)察部在一些主要網站開設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到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開通、實現通過網絡收集反腐敗信息與制度化反腐倡廉工作無縫對接。一系列實踐表明:我們對互聯網輿論生態(tài)的治理措施在不斷成熟,既敢于對網絡謠言等違法言行亮劍,更注意探索互聯網生態(tài)治理的長效機制,用主動、創(chuàng)新、依法的治理,來呵護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晴空。
    事實上,經過網絡的自我凈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今天中國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已經發(fā)生不小變化。
    從輿論板塊看,體制內媒體微博和政務微博異軍突起,成為新一類網絡“大V”,扭轉了前幾年政府工作在網上被“圍觀”的被動局面。
    從網絡情緒看,戾氣在下降,正氣在張揚。以9月份數據為例,天涯社區(qū)BBS的社會民生類話題中,負面帖文總數下降63%,而天涯論壇帖文信息正面率小幅上升6%。
    從發(fā)帖內容看,多了信息的及時傳遞,少了不明真相的評點。一個數據是:從去年的北京暴雨到今年的余姚大水,災難現場信息的比重從10%上升到56%,而網友隔岸觀火式的觀點評論和轉載從60%下降到15%。
    不過,如何掌握好打擊謠言與保障信息流動之間的平衡,實現網絡治理“軟著陸”;如何進一步改善網絡輿論生態(tài),使這個“變量”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還需要專業(yè)化、精細化的治理。
    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厚互聯網的文化土層,推動更多教育科學文化資源上網,吸引更多院士、名家、作家主動進入網絡輿論陣地,發(fā)出權威之聲,讓更好的智慧、見識引導大眾;我們需要始終保護好互聯網“植被”,讓普通網民的“沉沒之聲”,成為政府決策的一個重要民意參考;我們應該鼓勵專業(yè)人士理性建言,讓那些常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越界發(fā)言、信口開河的專家雷語更少些,讓理性權威的聲音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