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溝通的藝術

字號:

這篇《家長和老師溝通的藝術》,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旦孩子上幼兒園以后,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就是每一位家長必須面對的。常常聽到家長埋怨老師不近人情,孩子一有情況就“告狀”,語氣生硬,沒有考慮家長的面子;而老師常常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孩子是你的,怎么動不動就責備說孩子教不好是老師的事情呢!”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都是為了孩子,兩方需有話好好說。本期關注中,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老師和家長嘉賓,針對老師和家長之間如何建立有效溝通,各抒己見。雙方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快快成長,老師和家長更應該是緊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彼此埋怨的對手。
    家長嘉賓:Laura 某外企財務總監(jiān) 兒子 初一
    關海容 公司財務人員 女兒 小學四年級
    王琪 某慈善機構工作 兒子 小學一年級
    王霞 布瑞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總監(jiān) 兒子 幼兒園
    老師嘉賓:陳菁,青島愛加倍兒童之家園長
    呂玲,昆明武成小學老師
    尹肖豐 北京晨星學校老師
    延瑞,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老師
    哪樣的家長和老師受青睞
    (家長代表隊) 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王琪: 我不喜歡不懂得尊重人的老師。若說喜歡什么樣的老師,應該是和學校的教育理念直接相關,因為不同的教育理念,學校選擇的老師就不同。這需要家長首先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
    王霞:我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沒幾個月,我認為孩子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做父母的就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寶寶是單純可愛的,具有愛心、笑瞇瞇的年輕老師常常是他們的愛。寶寶們常常把她們當姐姐一樣,而微笑就像粘合劑一樣把老師和寶寶們粘在一起。
    Laura:我喜歡那種尊重家長的老師,能夠和家長平等交流溝通,幫助家長全面認識、了解孩子,并在教育孩子上形成合力。還有就是老師要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不諷刺挖苦,不體罰或變相體罰。
    關海容:我認為好老師應該是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對剛上學的孩子來講這點尤其重要。從我個人的經(jīng)歷來講,我知道老師能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特點,并給予肯定和鼓勵,這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老師代表隊) 你喜歡什么樣的家長?
    尹肖豐: 有些家長帶著一種感謝來向老師尋求如何教育、引導孩子的幫助,同時也很積極地講述孩子在家里的一系列行為表現(xiàn),也愿意分享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的一些方式方法,并給老師一些案例,使得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與認識更為立體、全面,我喜歡和這樣的家長配合。
    延瑞:我比較欣賞這樣的家長:通情達禮、能正確對待自己孩子的優(yōu)缺點。在我們接觸的一些家長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優(yōu)點,比如處理問題的時候,家長總是會說他的孩子本來不錯,就是近和某某孩子在一起,才會有這么多的毛病,這樣的家長的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不去承擔責任,只會找別人的缺點。
    呂玲:我喜歡能勇于承擔教育孩子責任的家長。怕家長認為他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師的事。我每天面對的是六十個孩子,所以希望家長能有一顆理解和支持的心。
    班里有個男生的媽媽每次見到我總是說感謝的話,在家長會上,她發(fā)言時拿著一枝玫瑰花走上講臺來我說:“老師謝謝你,謝謝你這樣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知道你為我們的孩子付出了很多,你辛苦了!” 當時我的眼淚忍都忍不住“嘩嘩”直往下流。
    陳菁:我想很難描述出哪類家長為優(yōu)秀,但在溝通中我們總結出優(yōu)秀家長的幾點共性:他們能認同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密切關注教學活動的進行,重視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他們積極承擔在家庭中應盡的職責,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因為知道父母彼此相愛是孩子幸福成長的大保障。他們喜歡與教師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他們愛與其它家長交朋友也十分關心其他幼兒的成長。
    說說誤會:老師與家長,誰是誰非?
    家長代表隊——
    Laura:老師與家長平時很少有交流時間,一旦有交流,不少老師往往都是直奔孩子的問題,沒有過多地考慮家長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但是,要知道,哪個家長真正喜歡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呢?!甚至有的老師自身就沒有想和家長討論一下解決的辦法,僅僅是描述一下這件事,讓人感覺把難題交給了家長,或許家長自己早就頭疼這件事了呢。
    王霞: 對有孩子在幼兒園的家長,可能會有這些溝通誤區(qū):一是,當初次入園的寶寶尿濕了褲子而未被老師發(fā)現(xiàn),家長發(fā)現(xiàn)后就會有些接受不了,會覺得寶寶被老師疏忽了。二是,有的幼兒園會制定學分評比,往往家長接受不了低分,以為那是對寶寶的否定,很容易產(chǎn)生誤會。三是,有的家長對榮譽感看得較重,聽到老師說出寶寶的小毛病時就會有些激動。
    關海容:我的女兒從小就是個乖乖女,是個不淘氣、不出聲、慢性子的孩子,往往這樣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師的忽視。當然,每班二十八名同學,老師的精力畢竟有限。我也能夠理解。
    王琪: 老師對學生是否尊重和關愛是我們關心的。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當天值日沒有及時擦黑板,被老師嚴厲地斥責,并懲罰用心愛的花棉衣袖子來擦黑板。那件事后,那位同學的情緒一直很低落,很少和同學交往,總是低著頭坐在座位上。
    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如果遇到不尊重他,沒有盡心關愛他的老師,我們是很擔心的。因為我們對孩子在學校真正是什么樣子不完全了解。而與學校老師溝通時,往往是孩子遇到了什么問題。那么如果是老師教育的問題呢?當然孩子問題的背后肯定也有我們家長自身教育的問題。
    來自老師的說法——
    陳菁: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很重視幼兒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意識到品格的重要意義,所以非常在乎孩子學會了多少字,在班上學習排名如何。在與家長的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每位家長都特別喜歡聽教師表揚孩子,當提到孩子存在的問題時家長就會表現(xiàn)不一:有的家長反映強烈,急于馬上就要給孩子改毛??;有些家長極力否認、辯駁,認為孩子并非老師說得那樣;有的家長卻不認為然,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長大自然會好的。特別是當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幼兒的問題是源于家長在育兒方面存在的問題時,溝通便更加困難。
    尹肖豐:當和家長溝通不那么暢快時,這種溝通時的緊張氣氛是來自老師或者是家長,絕對不會是孩子。我們對孩子的計劃時常只是我們的計劃,而非孩子自己的計劃。當我們十分看重自己的計劃時,勢必會導致我們要控制孩子,使他完成我們的計劃,而非按照他們本來的樣子、個性去幫助他們成長。如果一個家長帶著強烈的自己的計劃和老師交流,緊張的氣氛則不言而喻了。在這種氣氛下,老師與家長談話時會很小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戴上“不負責任”的“高”帽子。
    延瑞:我經(jīng)常碰到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問題。孩子都是活潑好動,打打鬧鬧在所難免,很多時候,家長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候容易先指責對方的孩子。其實這樣容易激怒對方的家長,因為既然發(fā)生矛盾,肯定雙方都有責任。
    還有個比較普遍的情況,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原因將孩子托付給老人,沒有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樣做后造成孩子的情況會形成:1、孩子特別嬌氣,自理能力比較差。2、孩子和父母溝通較少,互相都不理解。3、有的家長在孩子低年級時不重視,高年級時再來管理就比較困難。因為孩子一旦沒有養(yǎng)成很好的學習習慣再改起來就很難了。每當我們遇到這類家長時,溝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呂玲:我愛孩子,我有力量影響和教育他們。但我沒有力量教育和影響家長。你聽說過“5+2=0”這個說法嗎?說的是家長若不和你配合教育,你在學校盡心教育5天.孩子回家兩天,所有的教育功效全白費了。有一項調查表明在時間上家長要比老師更有機會影響孩子,所以老師無法承擔家長應負的責任,無法單方面挑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如果老師想把孩子教育好,就必須和家長成為和作伙伴,共同來教育影響孩子。
    不過家長和老師之間確實缺乏溝通,有時可以說是不會溝通。有的家長認為跟老師搞好關系,給老師送禮就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其實老師有時候更需要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這比任何禮物都貴重。這理解、支持和信任有時通過一件小小的事就可以感受到。比如家長每天堅持認真檢查孩子的作業(yè),認真簽字,讓老師知道家長在家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想起來就簽,想不起來就不簽。
    和解:為了孩子,共同努力
    來自家長的建議——
    王琪: 家長和老師要想建立良好的溝通,我認為首先家長和學校要認同對方的教育理念,彼此尊重; 其次,家長、老師應共同擺正自己的位置。 只有兩方成為聯(lián)合體,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協(xié)作,才能更好幫助孩子成長。老師和家長要接納每個人作為人的不完美,彼此寬容,相互信任,真誠合作。再次是良好的溝通方式。重要的無外乎三點,即謙卑和氣的態(tài)度、就事論事、換位思考。有了這些,即使言語笨拙,溝通也會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關海容:由于我的孩子是個不淘氣、不出聲、慢性子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師的忽視。所以,我就采取主動與老師溝通的態(tài)度,把平時女兒和我溝通中的話學給老師聽。剛開學時有一天我問女兒:“你害怕老師嗎?”女兒說:“怎么會害怕呢?您原來不是說過‘老師像媽媽嗎?’在家有媽媽,到學校親的人就是老師??!”還有我對女兒說:“我特別希望你是個開朗、活潑、見人就說話的孩子”。她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那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就是個安靜,愛看書的孩子?!绷钗疫@個做媽媽的有些羞愧不已?!稅勰惚緛淼臉幼印肥俏覀z喜歡的故事,但此時我卻忘了愛她本來的樣子。當我把許多這類事講給老師聽時,老師也吃驚地說:“她從沒跟我講過這些,她還真有思想?!边@樣一來,平時也對她關注了許多。
    王霞:幼兒園常常會舉行一些活動,這時家長的參與很有必要,這種參與學?;顒拥呐e動是積極的溝通行為。它可以使老師較好地了解在家中的寶寶和在園中的寶寶有何不同,從而幫助寶寶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家長的這種行為配合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當寶寶有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起處理問題的合作氣氛就比較融洽,也更容易得出好的結果。
    Laura:我認為家長與老師的良好溝通需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我以前是一個不愛溝通的家長,而現(xiàn)在的我,和老師隨時溝通,共同幫助我的兒子。有時候我會主動去學校,去見孩子的每一位老師,不一定孩子有了問題才想到和老師溝通。有時候時間不方便,電話短信也足以解決問題。
    來自老師的——
    陳菁:針對如何妥當指出孩子和家長存在的問題這一溝通上的難點,我們幼兒園是通過以下工作來與家長實現(xiàn)有效溝通的:真心愛孩子,理解孩子,提出的問題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觀察的,會有詳細記錄。我們會和其他老師交換意見,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力求客觀公正。我們一起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來自幼兒自身發(fā)展因素?園內的因素?家庭因素?然后選擇合適的時機單獨與家長溝通。溝通時首先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及取得的進步,然后指出存在的問題,態(tài)度誠懇,話語謙和,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認真聆聽家長的意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達成共識。之后呢,我們還會留意觀察孩子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反饋給家長,并對家長的支持表示感謝。
    在與兩代家長的交流中我們的做法是:先肯定祖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的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承認他們在家庭中作出的貢獻,再就隔代教育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提出建議。鼓勵父母能多承擔教養(yǎng)子女的工作。有時很難與孩子的父母見到面,我們會通過電話、填寫家長聯(lián)絡單、推薦優(yōu)秀書刊的方式增進交流,并積極邀請兩代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幫助該家庭建立教養(yǎng)孩子的良好方法,促使兩代人在教育理念上達成一致,使孩子在祖父母、父母、老師面前有統(tǒng)一的標準。
    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處處都在留心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如:每天與家長見面時及時交流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坐班車的幼兒則會在離園時得到一張簡要記錄一日生活的小表單帶給家長。教師每周為每位幼兒填寫一份“周檔案”,并有與周活動相配的“親子活動單”,家長填寫交流意見后帶回。每周戶外探索活動可邀請一位家長陪同,給家長提供觀察機會,增進交流。愛加倍兒童之家不設固定的家長開放日,只要在保證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兒童之家對家長是完全敞開的。我們成立了家委會,并與家委會協(xié)手共建“愛加倍家長學?!?,每月組織家長圍繞育兒、建構良好家庭關系等主題開展學習、交流、讀書活動。在節(jié)日里舉辦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
    呂玲:作為老師我們很需要家長給予理解和信任。當然,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老師應該學習溝通的技巧,主動與家長溝通,幫助孩子的成長。溝通的基礎同樣也是信任,無論孩子怎樣家長怎樣,都應該堅信任何一個家長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孩子沒管好并不是家長不愿意管,有時是沒有能力和方法,家長自己也很困惑和擔憂。很多時候,你跟這樣的家長談孩子的問題,家長就會出現(xiàn)防衛(wèi)心理,總覺得你是在跟他找茬。所以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學習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少一些指責,從正面說出自己的希望而不越界替家長擔憂。
    我有時深深地感到自己很難去影響或是改變一個家長的教育觀念,覺得沒有能力和力量去幫助他們,也沒有時間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家長溝通上,更沒有權利去幫家長做一些決定。所以真希望有一個專門的家長學校能幫助老師和家長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老師有更多的精力花在教學上,花在怎樣教育孩子上,能和家長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一起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
    家校溝通中的誠摯感言
    (一)
    其實,如果家長樂意溝通,愿意傾聽老師,老師也會樂意傾吐肺腑的。下面就是一位媽媽從孩子的老師那兒收獲的寶貝,讓她極為感動。這位老師感言:
    1.用請吃飯和送禮的方法跟老師建立溝系是不必要的,沒有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學得更好,不論是在人格上,還是在學業(yè)上;
    2.老師需要被尊重。沒有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勞動得到家長的認可。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進步的時候,一句稱贊老師的工作、體諒老師辛苦的話,不論是電話,還是手機短信,都足以使老師倍受鼓舞;
    3.我們需要家長協(xié)同作業(yè)來幫助并保護孩子。孩子掌握的信息可能超過老師也超過家長,正所謂“菜鳥”做老師做家長而孩子卻是“老鳥”的時代,教育者面臨受教育者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但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品格待建造,老師家長需要通過健康的溝通來共同引導和幫助孩子;
    4.在這個應試教育時代,學校所做的品格教育真的有限,我們提醒家長要多多陪伴孩子,多花精力建造孩子良好習慣和品格;
    5.我們時間有限,通常和家長聯(lián)系是“報憂不報喜”,請家長勿以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
    (二)
    面對孩子家長常常有無名的擔憂和焦慮,若再和老師溝通不暢則會更加愁眉不展。家長如何減壓?下面是家長可以做的6個積極回應,值得參考:
    1.千萬不要等到老師報告不好的消息時才和老師聯(lián)系,此外,你僅僅被動地回應也是遠遠不夠的。沒空見面,寫信請孩子帶給老師也是好方法?,F(xiàn)在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都很方便,可以更多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況,雙方及時配合才不會誤掉幫助孩子的時機;
    2.目前“報憂”溝通比較普遍,家長接到老師對孩子負面的消息,切忌全盤一股腦轉述給孩子,更忌諱老師批評了還不算,家長還要數(shù)落孩子的“不爭氣”,這會快速地摧毀孩子的自我形象?!罢埣议L”也是很平常的事,家長要切忌為面子讓孩子在眾人前蒙受羞辱;
    3.家長要在家里營造放松的氛圍,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孩子都可以自由地向你訴說。這對孩子很重要。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就可以建立安全感,然后孩子也愿意接納你所提出的各種幫助;
    4.面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切記分數(shù)永遠沒有品格重要。另一方面,每學習成績問題的背后都有亟待解決的習慣和品格問題;習慣問題解決了,成績的問題通常也不是問題了。
    5.家長要以真誠以尊重來聆聽老師的信息,要從老師提出的現(xiàn)象當中發(fā)現(xiàn)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引導話題到如何幫助孩子上面,而不是只討論孩子的錯誤行為和缺點。向老師請教也很重要,畢竟教孩子是他們的專業(yè),他們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經(jīng)驗可以借鑒;
    6.老師也有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家長應予以體諒。(如用膠帶改錯字,整個學校都是這個做法,因為要搞作業(yè)評比。)
    ——**媽
    家長和老師的沖突常讓雙方頭疼上火,有的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不過,攜手打造孩子的成功案例也不乏其數(shù)。這位媽媽戲謔道來她的“溝通記”,可能讓你點頭稱是。
    我,孩子,老師,三角關系如何經(jīng)營?
    ——家校溝通記
    Laura / 文
    兒子臨上學前,就有“過來人”警告我,說在北京是“老師猛于虎也”,說孩子一有狀況,老師就會請家長,把家長和孩子放一起聽“訓”,厲害著哪,告訴我老師面前“忍”為上策,還提醒我,為了讓孩子在班上得到重視,或者至少不受氣,得想盡辦法跟老師搞好關系,請客送禮也都列在建議的清單之列。
    兒子上學了。一二三年級平安無事,我沒被老師“邀請”過,只參加了幾次家長會。每次家長會上說的都是讓差生向優(yōu)等生學習(標尺一是成績二是紀律),號召差生家長要注意。我覺著老師的心意是好的,雖然腔調是傳統(tǒng)的說教式,但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單位領導不也是這樣講話嘛,所以沒有太在意。
    四年級,學習任務重了,老師換了。老師開始打電話,報告孩子的“反?!毙袨椋耗銉鹤影?,字不好,上課走神兒,作業(yè)后一個交,做事太慢;中午吃完飯,別的孩子都在教師里待著,你家孩子總到校園里遛彎兒,很個性,希望家長督促孩子學習,也說說孩子別讓他遛跶了,就他特別。
    兒子反映學校里的情況也比以前多起來?;貋碓V苦說,老師常常取消他們喜歡的體育課,科技課,讓他們在教室里做語文數(shù)學題。也提到了有幾個男生常常因此跟老師 “造反”,結果當然是“老師專政”。兒子雖然不在“造反派”隊伍里,但很顯然,他支持那幾個“造反”的孩子,對我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觀察孩子,覺得兒子真是可憐。城里百姓“圈養(yǎng)”孩子——住房狹小,馬路太亂,鄰居不相往來,結果造成手腳運動不足,行動不麻利。加上新學鋼筆字,寫錯了字老師不讓用修改符號,也不可以把錯字劃了在旁邊重寫,必須拿膠帶把那個錯字粘下來(據(jù)說很多學校都用這一著兒,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作業(yè)看起來整齊美觀)。勁兒大了,弄個洞出來,整頁紙的字都要重寫;勁兒小了,一下兒不頂事兒,還得來兩下,三下……這樣的話要成功地改個錯字得花好幾分鐘,加上技術不熟練帶來的挫折感,后我的兒子竟然弄到眼淚汪汪,才能把作業(yè)對付完。
    所以接到老師電話心里很不爽。兒子夠不容易的了。每天不停地寫作業(yè),體育課有限還常被取消,遛跶遛跶挺好!比趴在小桌子上睡覺強。走神?對孩子來說很正常!寫字慢?這等高難度的“技術”還沒練好,當然快不了。但是電話里,我沒對老師說這些,我猜我兒子這樣也必是增加了老師的一些辛苦。我對老師尊重有禮,表示在家加強對孩子的幫助,謝謝老師的關心,也請老師多幫助孩子。
    兒子問我,老師跟您告我狀啦?哼,我們老師就這樣,先打電話,然后就是請家長,和家長一塊給我們施壓,看你服不服,有好幾個同學都被請家長了。
    我意識到兒子和老師的對抗情緒,思索著怎么避免發(fā)生沖突;或者說,我聞到了兒子將要和老師發(fā)生沖突的氣息,如果不能避免,那我該怎么辦。還有,我作為家長也極有可能和老師發(fā)生沖突,心疼兒子嘛。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以后的時間里我努力幫助孩子提高質量提高速度。兒子雖然對老師指定的改錯字技術不滿,但還是順服老師的權威,不同意我去和老師探討替代方法(我發(fā)現(xiàn)他跟我訴說完畢之后就有了力量面對現(xiàn)實)午飯后照舊遛跶,兒子很確定這不違犯學校紀律,老師也沒這樣說,只是覺得有一只羊沒跟群羊在一起,不大方便管理。
    接下來一段日子跟老師還是電話溝通,不外以上內容。我對老師說話誠懇尊重,仔細聆聽老師對孩子情況的述說,感謝老師的辛苦和對孩子的關心。這樣幾次電話下來,漸漸有了微妙的變化—由陌生到漸漸熟悉,老師的談話由初的“控告”,也漸漸提到孩子的很多優(yōu)點,還指導我一些可以幫助兒子的方法。
    兒子這邊。聽完老師對他控訴的話,我給他翻譯成“老師說,你寫字方面很有潛力,可以寫得更好,讓咱們多練練”;老師說你有啥啥優(yōu)點等。開始兒子不太信,還問:老師真是這么說的?
    我趕緊再給老師發(fā)短信:xx老師,孩子不相信你其實很欣賞他的啥啥優(yōu)點,拜托你明天親自告訴他!
    孩子再放學回來,眼睛放光:“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看來我們老師也不總是挑我的不是!”
    我一下子放松多了,“老師猛于虎也”的陰影開始漸漸褪去,對于日后的“風雨”少了很多擔心。兒子也很愿意每天回來給我做“新聞聯(lián)播”,一時間好象皆大歡喜。
    如此過了有一陣子,誰知“風雨”竟突然地來了。一天下午我正在開會,突然接到老師電話,要求我趕緊到學校來一趟,說我的兒子極端不服管教,要我去和老師一起“說說他”。
    一進教室,發(fā)現(xiàn)除了我兒子,另有兩個男孩子在場。一個男生斜對著老師站在講臺前,和老師正你一言我一語,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如同操練乒乓球的推擋功夫一般;另一個高大的男生還坐在第一排座位上,邊寫作業(yè)邊做調和員。我兒子坐在講臺邊另一個座位上,臉色掛著淚,卻是滿臉的不服氣。
    這場面讓我剎那間特同情孩子們。他們不但學習壓力重,還每天遭遇跟老師溝通的困難;也特同情老師,五十多個孩子,單是判完作業(yè)就快累得半死了,紀律上又是“按倒葫蘆又起瓢”,怎不心力交瘁!
    老師好不容易處理完了那個“乒乓球”手,輪到我兒子。我把老師叫到外面,請求她單獨給我和兒子找個地方。然后老師開始“控訴”我兒子的“罪行”。我兒子雙手抱臂,來個“徐戍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我再次叫老師到外面,建議老師只敘述當日事情經(jīng)過和她對孩子就此事的期望。因為兒子一副“硬抗到底”的態(tài)度,很難讓他立即與老師和好。老師接受我的建議,于是事情變得容易了。
    老師敘述當中已經(jīng)排解了大部分的怒氣。事情起因其實很簡單,孩子那天中午沒去遛彎兒,吃過飯在教室里和幾個同學扔上了桔子皮,遭到老師批評。兒子不服,于是起了沖突。老師說完了,讓孩子回家去想,看看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
    然后我和老師留在教室里。孩子們全走了,我真誠地對她說看到了她工作的勞累,體會到如今做老師的有多么不易。老師看著我,說感謝我是個理解老師的家長,對我述說起她的困難,諸如學校各樣的要求,不同家長的要求,來自孩子的挑戰(zhàn)。她也感謝我聆聽她講話。
    回到家里,又仔細了解兒子的想法,幫他明白他如何對如何錯。兒子很感激我,說我沒像其他家長那樣當著老師同學的面斥責他。他說有的家長被老師請的時候就是這么干的,他的同學憋屈著哪!
    一個星期后,老師給我電話,說孩子在日記中(老師要求學生寫日記,兒子給老師看不給我看)寫了他對這次事件的認識,對老師有感謝,還有道歉。老師很感動!
    此次沖突,讓我和孩子和老師的三角關系得以加固,信任,理解,彼此接納的結果是帶來每日的和諧。我和老師隨時溝通,共同建設我的兒子。有時候我會主動去學校,去見孩子的每一位老師,時間不方便,電話短信也足以解決問題。兒子成績越來越好,與人相處日具紳士風范。在兒子的小學畢業(yè)典禮上,兒子和老師親密地合影,我看到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彼此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