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篆刻發(fā)展歷史介紹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一歷史必修一篆刻發(fā)展歷史介紹》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篆刻」二字,最初見于楊雄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是也?!棺逃袕V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篆刻專指后人所謂的治印之學;廣義的篆刻則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紀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中國人就已經(jīng)使用印章,在春秋戰(zhàn)國之后,由于政治上急遽變化,印章更因政治權力的憑證用途而大量應用,后因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亦成為生活連系與信用憑證的多用功能!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鐘鼎文,接著是秦刻石、漢魏六朝的碑志、摩崖造像、以及無數(shù)鏡銘、瓦當、磚文、陶文等,這些都可以視為廣義的篆刻,另外像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等,不管是文字或圖案,通通是篆刻的范疇?,F(xiàn)今我們談「篆刻」,僅限于「刻印」方面;「篆刻」的別名很多,如:「治印」、「鐵筆」、「刻印」、「印圖章」。至于印章起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從各種出土的遺物,可斷定商周已有「印」的存在與使用,當時無論官方或民間都把印稱為「鉥」。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皇帝使用璽印的材料為「玉」,因此天子所使用的印,就由「鉥」變?yōu)椤腑t」,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到了漢朝,天子之印仍稱為「璽」;平民所使用的稱為「印」、「印信」、「信印」;太守將軍食俸二千石以上官吏,稱印為「章」,「印章」的名稱由此而來。武則天當上女皇后,認為「璽」和「死」的音很相近,故改「璽」為「寶」。此時印章在民間產(chǎn)生劇變:印用紅色印泥來蓋,故稱印為「朱記」,簡稱「記」。
    宋代的印章使用廣泛,常將印章蓋在圖書或圖畫上,故又把印稱為「圖章」。元朝是由蒙古人入主建立的王朝,在這個時期印章又出現(xiàn)另一面目:常在漢字旁邊加上蒙古文;民間則流行畫押--簽字,即把「押」鑄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已的一個花押,我們稱為「元押」。明代官方頒發(fā)的官印稱之為「關防」或「條記」。到了清朝,篆刻風氣大盛,治印成為文人的一種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戮子」、「戳記」、「手戳」。
    至于民國以后,依民國四十六年所公布的「印信條例」,印信分為:「國璽」、「印」、「關防」、「職章」、「圖記」等五種。另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發(fā)展也由原先「昭信」、「表明身份」、「佩帶裝飾」等實用型態(tài),或書畫的附屬,一躍而與書畫鼎足三立,成為獨占一方的「篆刻藝術」。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毀損之特質,通常保留當時之制度與文字,對于研究古代歷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信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與情緒,十分有趣!
    西方最早之印章尚比中國早了三千多年,其出現(xiàn)在美索不達美亞、西亞北部、古埃及、波斯灣與印度等區(qū)域,其起源于制作器皿之印?;y,這也同是中國印章歷史的起源!
    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jīng)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tǒng)一六國后,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jié)令丞”。當時規(guī)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印】
    “印”最早見于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稘h舊儀》中也規(guī)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坝 钡姆Q呼一直沿用至今。
    【寶】
    據(jù)《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后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并用。
    【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后世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記】
    “記”一般見于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其他】
    南宋發(fā)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還出現(xiàn)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
    【戰(zhàn)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zhàn)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xiàn)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fā),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司馬之璽,各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動物圖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zhàn)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雌鋾w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zhàn)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tǒng)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yè)甚為發(fā)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shù)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后面還要介紹。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shù)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后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芭逵瘛痹诠糯彩敲F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chǎn)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xiàn)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jù)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shù)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里例舉的數(shù)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jù)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wěn)的私印,未見用于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