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漫話的讀后感字篇一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這是對于人世間幸福的一種簡短而充分地描繪。”這是《教育漫話》卷首第一句話。約翰洛克在書中主張,孩子應從幼年起就進行鍛煉,反對嬌生慣養(yǎng);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過戶外生活,多做戶外活動,多接近自然,多游泳,用冷水冼腳從而鍛煉意志;飲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膩食品,不飲烈性飲料;多運動、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氣等許多有益的、具體的見解。約翰洛克把健康區(qū)分為身(身體)、心(精神)兩個方面。這兩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钡幕A條件?!胺彩巧眢w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別的種種,也是徒然?!币虼思s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著力養(yǎng)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約翰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對健康的自覺意識,也包括科學地生活的常識。由此得到的啟示是,家庭教育必須把保障孩子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作為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要采取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態(tài)度和方法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特點,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學會客觀地對待自己,學會傾聽和表達,把握自己的情緒,學會緩解壓力,控制心態(tài)平衡的方法,學會理解和支持他人,養(yǎng)成換位思考的習慣,使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發(fā)展健全的精神。這點在我們的社會社會生活中尤為重要。
《教育漫話》中約翰洛克的見解是:“孩子因為年齡增長,自由便應跟著到來,許多事情他應信托自己的行動去應付,因為他不能永遠受人監(jiān)護;只有你給他良好的原則和牢固的習慣,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應該注重的?!薄耙驗橐磺懈嬲]與規(guī)則,無論如何反復叮嚀,除非實行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薄傲晳T可以在這里是這樣,在其它情形下也是這樣?!薄傲晳T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簡便?!绷晳T是經(jīng)多次重復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去自覺的行為方式。約翰洛克認為,習慣的形成過程“是給予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之在兒童身上固定起來;習慣一旦培養(yǎng)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發(fā)生作用了。”這個見解無疑是正確的。我們的言行、品質、個性,說到底都是日積月累養(yǎng)成的習慣而已,好的習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優(yōu)秀本質上是一種習慣”。教育要著意養(yǎng)成孩子的好的習慣、優(yōu)秀的習慣、形成將來成功的習慣。好的習慣很多,積極思考的習慣、謙遜的習慣、全力以赴專心致志的習慣、做事一絲不茍的習慣等。從小處看,仔細觀察的習慣、善于提問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善于反思的習慣,甚至于約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習慣、嚴格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等。教育要努力發(fā)現(xiàn)和保護孩子在各個方面的優(yōu)秀的行為,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分享意味著彼此共享,分享意味著相互理解與合作?!督逃挕分屑s翰洛克提出,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與兄弟姐妹、與伙伴、與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識和快樂的品性。他說,“關于取得事物與占有事物,你要教導孩子,使他們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分給朋友,一點也不要為難,不吝嗇,使他們從小就從經(jīng)驗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還得到別人的敬重與稱譽”?!胺窒怼笨墒剐值芙忝弥g來得更加和睦,更有禮貌,且同樣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兒童養(yǎng)成溫厚、對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種快樂,視為一種值得自豪的事。的確,使學生學會分享,可以使他們學會在關心、欣賞自己的同時,同樣關心欣賞他人,可以使他們有效地團結合作,有效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閉,學會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積極接納他人和換位思維的技巧。最終,“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們畢生的健康成長。約翰洛克多次強調,“分享”的品質要從小加以培養(yǎng),“使兒童經(jīng)過不斷的練習,便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予別人而不覺為難?!薄皹酚谫浻鑴e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眱和拿赖聭敖⒃诖罅颗c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東西去給予別人上面”。這些見解和教育要求無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別人,這是當前獨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當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約翰洛克所提到的這種“分享”品質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彌補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會造成孩子的獨占性格,而缺乏與他人分享的寶貴經(jīng)驗。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愛心,一個根本不知道關心人、同情人、愛別人的孩子必定會生出陰暗的心理,整個心靈人格也不會健全。因此,必須認真記取約翰洛克的教誨,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父母應從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種子,讓他們學會愛人,學會移情,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民主與合作,學會與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識、分享快樂、分享情趣和其它經(jīng)驗,從而使他們的個性保持健康和豐富。
我想,對于洛克的這些教育建議的價值。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不能低估和輕視。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中不就是缺乏這些方面嗎,關注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當前我們時刻需要學習、反思,并為之不斷努力的工作重任。
教育漫話的讀后感字篇二
最近,我讀了洛克的《教育漫話》,不禁為其精辟的理論、深入淺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話》問世3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近現(xiàn)代英美文化的瑰寶,對近現(xiàn)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今天拜讀大師的金玉之言,可謂茅塞頓開。書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也沒有晦澀的學術概念,但他所講的東西卻非常深刻,極有啟發(fā)意義。以下幾點是我在閱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這句話是很有遠見的。作者認為應把培養(yǎng)強健的體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對孩童的身體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兒童要多過戶外生活,接受空氣、日光和水的鍛煉;生活要有規(guī)律;飲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藥物要少用,要多運動,等等。
我們老師和家長當然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僧斆媾R應該將孩子有限的時間用于運動還是學習時,絕大多數(shù)大人會選擇后者?;叵胛铱鞓纷杂傻耐辏瑢Ρ任业膶W生們正在經(jīng)歷的童年,在慶幸自身的同時也對現(xiàn)在的孩子產(chǎn)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的同時也丟失了童年最寶貴的自由。孩子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分的空間玩耍、鍛煉,長時間面對課本、電視、電腦讓他們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對生活環(huán)境的漠視。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視力近視?為什么中國兒童的身體素質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時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識的學習,到底孰輕孰重?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盡早培養(yǎng)。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說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xiàn)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yǎng)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說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兩點我非常贊同。
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yǎng)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
2、當對學生進行說理時,舉止應該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也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初為人師時,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并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tài)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么今后當老師想發(fā)火時,最好想想:我發(fā)火的目的是什么?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呢?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游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xiàn)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欲,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于思考,愛動腦筋。
2、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于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3、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于他們日后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教育過程中要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需要鼓勵時投去贊許的目光。我相信他們終會因尊重而成人,會因為教師的寬容有度和耐心呵護,在感知后感動,在感動后明理,從而培植起不斷進取的動力。我們要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自己的個性,主要靠自己在實踐中去摸索、研究、從而在原有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路。一名話,實踐—總結—再實踐。從而達到理想的要求。
教育漫話的讀后感字篇一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這是對于人世間幸福的一種簡短而充分地描繪。”這是《教育漫話》卷首第一句話。約翰洛克在書中主張,孩子應從幼年起就進行鍛煉,反對嬌生慣養(yǎng);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過戶外生活,多做戶外活動,多接近自然,多游泳,用冷水冼腳從而鍛煉意志;飲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膩食品,不飲烈性飲料;多運動、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氣等許多有益的、具體的見解。約翰洛克把健康區(qū)分為身(身體)、心(精神)兩個方面。這兩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钡幕A條件?!胺彩巧眢w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別的種種,也是徒然?!币虼思s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著力養(yǎng)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約翰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對健康的自覺意識,也包括科學地生活的常識。由此得到的啟示是,家庭教育必須把保障孩子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作為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要采取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態(tài)度和方法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特點,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學會客觀地對待自己,學會傾聽和表達,把握自己的情緒,學會緩解壓力,控制心態(tài)平衡的方法,學會理解和支持他人,養(yǎng)成換位思考的習慣,使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發(fā)展健全的精神。這點在我們的社會社會生活中尤為重要。
《教育漫話》中約翰洛克的見解是:“孩子因為年齡增長,自由便應跟著到來,許多事情他應信托自己的行動去應付,因為他不能永遠受人監(jiān)護;只有你給他良好的原則和牢固的習慣,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應該注重的?!薄耙驗橐磺懈嬲]與規(guī)則,無論如何反復叮嚀,除非實行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薄傲晳T可以在這里是這樣,在其它情形下也是這樣?!薄傲晳T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簡便?!绷晳T是經(jīng)多次重復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去自覺的行為方式。約翰洛克認為,習慣的形成過程“是給予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之在兒童身上固定起來;習慣一旦培養(yǎng)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發(fā)生作用了。”這個見解無疑是正確的。我們的言行、品質、個性,說到底都是日積月累養(yǎng)成的習慣而已,好的習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優(yōu)秀本質上是一種習慣”。教育要著意養(yǎng)成孩子的好的習慣、優(yōu)秀的習慣、形成將來成功的習慣。好的習慣很多,積極思考的習慣、謙遜的習慣、全力以赴專心致志的習慣、做事一絲不茍的習慣等。從小處看,仔細觀察的習慣、善于提問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善于反思的習慣,甚至于約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習慣、嚴格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等。教育要努力發(fā)現(xiàn)和保護孩子在各個方面的優(yōu)秀的行為,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分享意味著彼此共享,分享意味著相互理解與合作?!督逃挕分屑s翰洛克提出,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與兄弟姐妹、與伙伴、與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識和快樂的品性。他說,“關于取得事物與占有事物,你要教導孩子,使他們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分給朋友,一點也不要為難,不吝嗇,使他們從小就從經(jīng)驗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還得到別人的敬重與稱譽”?!胺窒怼笨墒剐值芙忝弥g來得更加和睦,更有禮貌,且同樣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兒童養(yǎng)成溫厚、對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種快樂,視為一種值得自豪的事。的確,使學生學會分享,可以使他們學會在關心、欣賞自己的同時,同樣關心欣賞他人,可以使他們有效地團結合作,有效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閉,學會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積極接納他人和換位思維的技巧。最終,“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們畢生的健康成長。約翰洛克多次強調,“分享”的品質要從小加以培養(yǎng),“使兒童經(jīng)過不斷的練習,便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予別人而不覺為難?!薄皹酚谫浻鑴e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眱和拿赖聭敖⒃诖罅颗c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東西去給予別人上面”。這些見解和教育要求無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別人,這是當前獨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當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約翰洛克所提到的這種“分享”品質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彌補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會造成孩子的獨占性格,而缺乏與他人分享的寶貴經(jīng)驗。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愛心,一個根本不知道關心人、同情人、愛別人的孩子必定會生出陰暗的心理,整個心靈人格也不會健全。因此,必須認真記取約翰洛克的教誨,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父母應從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種子,讓他們學會愛人,學會移情,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民主與合作,學會與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識、分享快樂、分享情趣和其它經(jīng)驗,從而使他們的個性保持健康和豐富。
我想,對于洛克的這些教育建議的價值。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不能低估和輕視。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中不就是缺乏這些方面嗎,關注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當前我們時刻需要學習、反思,并為之不斷努力的工作重任。
教育漫話的讀后感字篇二
最近,我讀了洛克的《教育漫話》,不禁為其精辟的理論、深入淺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話》問世3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近現(xiàn)代英美文化的瑰寶,對近現(xiàn)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今天拜讀大師的金玉之言,可謂茅塞頓開。書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也沒有晦澀的學術概念,但他所講的東西卻非常深刻,極有啟發(fā)意義。以下幾點是我在閱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這句話是很有遠見的。作者認為應把培養(yǎng)強健的體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對孩童的身體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兒童要多過戶外生活,接受空氣、日光和水的鍛煉;生活要有規(guī)律;飲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藥物要少用,要多運動,等等。
我們老師和家長當然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僧斆媾R應該將孩子有限的時間用于運動還是學習時,絕大多數(shù)大人會選擇后者?;叵胛铱鞓纷杂傻耐辏瑢Ρ任业膶W生們正在經(jīng)歷的童年,在慶幸自身的同時也對現(xiàn)在的孩子產(chǎn)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的同時也丟失了童年最寶貴的自由。孩子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分的空間玩耍、鍛煉,長時間面對課本、電視、電腦讓他們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對生活環(huán)境的漠視。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視力近視?為什么中國兒童的身體素質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時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識的學習,到底孰輕孰重?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盡早培養(yǎng)。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說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xiàn)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yǎng)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說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兩點我非常贊同。
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yǎng)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
2、當對學生進行說理時,舉止應該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也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初為人師時,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并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tài)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么今后當老師想發(fā)火時,最好想想:我發(fā)火的目的是什么?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呢?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游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xiàn)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欲,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于思考,愛動腦筋。
2、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于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3、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于他們日后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教育過程中要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需要鼓勵時投去贊許的目光。我相信他們終會因尊重而成人,會因為教師的寬容有度和耐心呵護,在感知后感動,在感動后明理,從而培植起不斷進取的動力。我們要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自己的個性,主要靠自己在實踐中去摸索、研究、從而在原有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路。一名話,實踐—總結—再實踐。從而達到理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