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一物理直線運動同步練習試題及參考答案》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1.物體沿一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只要物體在每秒內(nèi)通過的位移大小相等,物體就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B 如果物體在不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位移也不相等,則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如果物體在不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位移都相等,則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 物體的位移圖象是一直線,則物體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2.關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s — t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象反映了物體運動的軌跡 B 圖象的長短反映了物體運動位移的大小
C 圖象必定是一條直線,圖象上的每一點都代表了物體的位置
D 圖象可以確定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以及物體是否靜止不動
3.甲、乙兩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開始運動
B 甲、乙兩物體在0 — t1時間內(nèi)都做 s
勻速直線運動 甲
C 甲、乙兩物體在0 — t1時間內(nèi)從不 甲、乙
同位置,同時相向運動 乙
D 甲、乙兩物體在t1時刻相遇,相遇后
都靜止 0 t1 t
4.某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則該物體 s/m
在前2s內(nèi)的位移是 ,在第3s內(nèi) 1
的位移是 。 0 1 2 3 4 t/s
-1
5.某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
正確的是( )
A 物體在一直線上往返運動 s0
B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C 物體在第1s末、第3s末、第5s末、 0 2 4 6 8 10 t
第7s末的位置距離出發(fā)點一樣遠
D 物體在第2s末、第4s末、第6s末、 - s0
第8s末又回到出發(fā)點
6.一質(zhì)點繞半徑為R的圓周運動了一圈,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若質(zhì)點運動了1 周,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運動過程中位移是 , 路程是 。
7.氣球升到離地面80m高空時,其上掉落下一物體,物體又上升了10m高后開始下落。若取向上為正方向,則物體從離開氣球開始到落到地面時的位移為
m,通過的路程為 m。 s C
8.如圖是某質(zhì)點運動的s — t圖象,由圖象可知, A B
質(zhì)點在 段上做勻速運動,在 段靜止,在
段速度反向,在 段位移為零。 O D t
1.C 2。C D 3。B C D 4。1m 0.5m 5。A C D 6。0 2πR R
πR 2R πR 7。—80 100 8。OA,BC,CD AB CD OD
1.物體沿一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只要物體在每秒內(nèi)通過的位移大小相等,物體就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B 如果物體在不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位移也不相等,則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如果物體在不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位移都相等,則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 物體的位移圖象是一直線,則物體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2.關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s — t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象反映了物體運動的軌跡 B 圖象的長短反映了物體運動位移的大小
C 圖象必定是一條直線,圖象上的每一點都代表了物體的位置
D 圖象可以確定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以及物體是否靜止不動
3.甲、乙兩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開始運動
B 甲、乙兩物體在0 — t1時間內(nèi)都做 s
勻速直線運動 甲
C 甲、乙兩物體在0 — t1時間內(nèi)從不 甲、乙
同位置,同時相向運動 乙
D 甲、乙兩物體在t1時刻相遇,相遇后
都靜止 0 t1 t
4.某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則該物體 s/m
在前2s內(nèi)的位移是 ,在第3s內(nèi) 1
的位移是 。 0 1 2 3 4 t/s
-1
5.某物體的s — 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
正確的是( )
A 物體在一直線上往返運動 s0
B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C 物體在第1s末、第3s末、第5s末、 0 2 4 6 8 10 t
第7s末的位置距離出發(fā)點一樣遠
D 物體在第2s末、第4s末、第6s末、 - s0
第8s末又回到出發(fā)點
6.一質(zhì)點繞半徑為R的圓周運動了一圈,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若質(zhì)點運動了1 周,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運動過程中位移是 , 路程是 。
7.氣球升到離地面80m高空時,其上掉落下一物體,物體又上升了10m高后開始下落。若取向上為正方向,則物體從離開氣球開始到落到地面時的位移為
m,通過的路程為 m。 s C
8.如圖是某質(zhì)點運動的s — t圖象,由圖象可知, A B
質(zhì)點在 段上做勻速運動,在 段靜止,在
段速度反向,在 段位移為零。 O D t
1.C 2。C D 3。B C D 4。1m 0.5m 5。A C D 6。0 2πR R
πR 2R πR 7。—80 100 8。OA,BC,CD AB CD 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