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重癥監(jiān)護病人標準護理工作計劃

字號:


    工作計劃頻道為大家整理了《外科重癥監(jiān)護病人標準護理工作計劃》,供大家學習參考。
    重癥病人指的是病人的生命器官如心、肺、腦、腎、肝等功能失衡,需要對其各項參數(shù)進行嚴密監(jiān)測,以及時判斷病情變化的質(zhì)和量而迅速采取針對性的醫(yī)療與護理措施,給予生命支持的一類病人。
    常見的重癥有:循環(huán)障礙、呼吸驟停、休克、昏迷、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嚴懲感染、嚴重創(chuàng)傷(包括多發(fā)傷、復合傷)、嚴重營養(yǎng)不良、器官移植病人及晚期癌癥等。
    常用的生命支持措施有:機構通氣、輔助循環(huán)等。
    常規(guī)監(jiān)測項目有:心電圖(ECG)、無創(chuàng)血壓(NIBP)、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R)、體溫(T)、中心靜脈壓(CVP)、肝腎功能,必要時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心輸出量、有創(chuàng)血壓等。
    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恐懼;②睡眠型態(tài)紊亂;③組織、心、腎及外周血管灌注不足;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疼痛;⑥體溫過高;⑦有感染的危險;⑧有皮膚受損的危險;⑨潛在并發(fā)癥—出血;⑩潛在并發(fā)癥—腹瀉。
    一、恐懼
    (一)相關因素:
    1 環(huán)境改變,如病人從急診科或病房至監(jiān)護室。
    2 疼痛刺激。
    3 疾病預后不明。
    4 傷、殘及死亡的威脅。
    5 無親人陪伴。
    (二)癥狀體征:
    1 表情呆板,肌肉顫抖,肢體蜷曲或僵直。
    2 哭鬧,易怒、逃避或不言語。
    3 注意力不集中,主訴失眠、惡夢等。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能說出恐懼的感覺。
    2 病人能說出引起恐懼的原因。
    3 病人的恐懼癥狀與體征減輕。
    (四)護理措施:
    1 仔細觀察病人情緒,主動與病人親切交流,鼓勵病人說出恐懼的感覺,協(xié)助病人尋找恐懼的原因,并針對原因進行解釋。
    2進行有創(chuàng)治療及護理操作前進行詳細告知,消除其緊張心理;操作動作輕柔、熟練,給病人以安全感。
    3準確評估疼痛,4及以上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藥物。
    4 查找有無引起恐懼的醫(yī)源性誘因并盡量避免;如保持環(huán)境安靜,室內(nèi)燈光柔和,適當調(diào)節(jié)監(jiān)護儀測壓時間、報警及控制音量,避免噪音刺激。
    5 對極度恐懼、躁動的病人適當約束,充分鎮(zhèn)靜。
    6向病人介紹目前先進的醫(yī)療技術或列舉同類疾病治愈的病例,以增加信心。告訴病人保持平衡、樂觀的心態(tài)能促進療效。
    7 必要時安排探視,使病人感受到親人的關懷。
    8 避免給病人造成惡性刺激,如搶救病人或料理尸體時用屏風遮擋。
    9協(xié)助病人尋找減輕恐懼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方法,如閉目養(yǎng)神、多想些愉快的往事、作深呼吸、聽輕音樂等。
    (五)效果評價:恐懼癥狀改善的情況。
    二、睡眠型態(tài)紊亂
    (一)相關因素:
    1 環(huán)境改變。
    2疾病引起的不適,如疼痛、口干、惡心、腹脹等。
    3 持續(xù)輸液、監(jiān)測。
    (二)癥狀體征:
    1 病人訴入睡困難、睡后易醒、夢多等。
    2 病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打哈欠、眼瞼充血、眼圈暗黑等。
    3 經(jīng)常要求使用催眠的藥物。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能述說失眠的原因。
    2 病人睡眠質(zhì)量改善,引起不適的癥狀消除。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睡眠狀態(tài)。
    2 協(xié)助病人尋找影響睡眠的原因,如恐懼、燈光、室溫、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時的噪聲、疼痛等不適癥狀及評估是否需輔助睡眠。
    3 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
    (1)調(diào)節(jié)室溫18-22℃,濕度50%-70%,燈光柔和。
    (2)監(jiān)護儀音量調(diào)小,及時處理儀器報警,避免大聲講話,盡量減少干擾。
    4 盡量減輕病人的不適:
    (1)減少病人睡眠時間內(nèi)的操作,非治療性操作應集中進行。
    (2)病人如有疼痛、惡心、腹脹等不適,及時報告醫(yī)師,以便對癥處理。
    5 在不影響疾病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滿足病人生病以前的睡眠習慣與體位。
    (五)效果評價:
    1 采取措施后病人睡眠改善情況。
    2 病人精神狀態(tài)是否好轉。
    三、潛在并發(fā)癥:組織、心臟、腎臟及外周血管灌注不足
    (一)相關因素:
    1 與機體病變有關。
    2 失血、失液。
    3 使用脫水、利尿藥物。
    4 攝入量不足。
    (二)癥狀體征:
    1 口渴,脈速,血壓降低。
    2 皮膚粘膜干燥,皮膚彈性降低,皮膚濕冷。
    3 尿量減少,尿比重增高,一般大于1.020。
    (三)預期目標:
    1 灌注不足的癥狀改善。
    2 病人恢復良好的組織灌注,表現(xiàn)為心率、血壓、中心靜脈壓在正常范圍內(nèi)。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灌注異常的各種癥狀,并做好記錄。
    2 嚴密監(jiān)測病人心率、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每小時1次,測體溫每4小時1次。
    3 仔細觀察病人皮膚色澤、彈性等。
    4 準確記錄病人24小時出入水量,尤其是每小時尿量、尿顏色及比重等。
    5 注意調(diào)節(jié)室溫,保暖,促進末梢血運。
    6 遵醫(yī)囑嚴格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控制藥物滴速,避免血壓驟變;并隨時根據(jù)血壓變化調(diào)節(jié)滴速,同時告知病人予以配合。
    7 必要時遵醫(yī)囑加速輸液或適當輸血、血漿等,以補充循環(huán)血量,糾正灌注不足。
    (五)效果評價: www.512test.com
    1 病人生命體征是否平穩(wěn)。
    2 四肢血液循環(huán)、灌注不足的癥狀有無改善。
    3 尿量有否增加。
    四、清理呼吸道低效
    (一)相關因素:
    1 痰液粘稠。
    2 咳痰方式不正確。
    3咳嗽無力。
    4 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刺激。
    5 意識障礙。
    (二)癥狀體征:
    1聽診肺部有干濕羅音、氣管部位有哮鳴音。
    2 喉部有痰鳴音。
    3 病人有缺氧的表現(xiàn)。
    4 病人咳痰費力、痰不易咳出。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呼吸道通暢、呼吸平穩(wěn)。
    2 肺部羅音及痰鳴音減少。
    3病人血氣檢查結果正常。
    4病人能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呼吸道痰液的性質(zhì)、量及粘稠度。
    2 保持室內(nèi)適宜溫度與濕度。
    3 教會并鼓勵清醒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做深呼吸每4小時1-2次,每次5-10分鐘。
    4 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的病人加強管道護理:
    5 定時協(xié)助病人翻身、拍背,促使膿痰及痰痂松脫,易于排出。
    6 因疼痛影響咳嗽、排痰者,遵醫(yī)囑采用鎮(zhèn)痛措施。
    7 意識障礙病人鼻飼流汁時,應適當抬高床頭15-30度,注入流質(zhì)速度宜慢,每次量應少于200mL,避免食物誤入氣管或食物返流引起窒息。
    (五)效果評價:
    1 病人呼吸是否平穩(wěn)。
    2 病人氣管是否通暢,排痰是否有效。
    3 血氣分析與SaO2指標是否正常。
    五、疼痛
    (一)相關因素:
    1 與組織損傷有關,包括物理、化學機械與生物性創(chuàng)傷。
    2 組織缺血、缺氧。
    3 感染、炎癥。
    (二)癥狀體征:
    1 病人主訴不適,表情痛苦,哭泣,呻吟,煩躁不安。
    2 病人取保護性體位。
    3 病人活動受限。
    (三)預期目標:病人疼痛消除或緩解。
    (四)護理措施:
    1 觀察疼痛時間、部位、性質(zhì)及發(fā)作規(guī)律,并做好記錄。
    2 尋找致痛原因及誘因,采取有效措施緩解疼痛。
    3 準確評估病人疼痛程度,4級以上者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并注意觀察藥物的副作用。
    4 給病人采取舒適的體位。
    (五)效果評價:病人經(jīng)過處理后的疼痛是否得到控制。
    六、體溫過高
    (一)相關因素:
    1 感染。
    2 壞死組織吸收。
    3 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受損。
    (二)癥狀體征:
    1 病人體溫高于正常。
    2 伴隨癥狀:皮膚潮紅、心率增速、呼吸增快,甚至抽搐。
    (三)預期目標: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體溫恢復正常。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病人發(fā)熱的熱型、體溫升高的程度。
    2 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度、濕度。
    3 病人衣著、被蓋適中,避免影響散熱。
    4 給予物理降溫,降溫半小時后復測體溫并做好記錄。必要時使用變溫毯。
    5 檢測體溫每4小時1次,必要時行連續(xù)監(jiān)測或隨時測量體溫。
    6 調(diào)節(jié)輸液速度,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尤其是尿量,維持體液平衡。
    7 病情允許時多飲開水,以增加尿量,促進廢物排泄。給予補充清淡、易消化的高能食物,以供給因高熱而過多消耗的能量。
    8 口唇干燥時,涂石蠟油保護。
    9 出汗過多時,及時更換衣服,以防汗液刺激皮膚及著涼感冒,并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防止虛脫。
    10 遵醫(yī)囑吸氧,保證氧供。
    11持續(xù)高熱時采集血培養(yǎng)標本送檢。
    (五)效果評價:
    1 病人體溫變化情況。
    2 降溫處理效果。
    七、有感染的危險
    (一)相關因素:
    1 與各種置管有關,如漂浮導管,動脈、靜脈留置管、各種體腔引流管、氣管導管、導尿管等。
    2 引流不暢。
    3 皮膚破損。
    4 免疫抑制劑的應用。
    5 營養(yǎng)不良。
    (二)癥狀體征:
    1 傷口處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有分泌物。
    2 病人心率、呼吸加快,體溫升高。
    3 血象改變: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
    4 病人有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表現(xiàn)。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無感染。
    2 病人感染的早期癥狀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被控制在最低限度。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
    2 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及各項操作規(guī)程,避免交叉感染。
    3 保證各引流管道通暢,定期擠壓,必要時行負壓抽吸,以免引流物淤積,引起細菌繁殖。
    4 各輸液管道、三通接頭、延長管、無菌引流袋按時更換。
    5 監(jiān)測體溫變化。
    6 嚴密觀察早期感染征象,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報告醫(yī)生,必要時留取標本做細菌培養(yǎng)。
    7 做好預防感染的各項措施:強化消毒隔離制度,堅持無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等。
    8 加強病人營養(yǎng)支持,增強病人抗感染的能力(護理措施參見外科營養(yǎng)支持病人標準護理計劃)。
    9 痰液較多不易排出時,應積極采取措施(具體參照本節(jié)清理呼吸道低效)。
    10 做好壓瘡護理,防止皮膚破損。
    (五)效果評價:
    1 病人有無早期感染征象。
    2 病人有無體溫、血象改變情況。
    八、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一)相關因素:
    1 不了解皮膚受損的高危因素。
    2 局部皮膚長期受壓。
    3 局部皮膚受潮、摩擦。
    4 營養(yǎng)不良、消瘦。
    5 體溫過高或過低。
    (二)癥狀體征:
    1 局部皮膚潮濕、發(fā)紅、發(fā)熱,出現(xiàn)紅疹、瘀斑等。
    2 局部皮膚出現(xiàn)水皰、潰瘍或形成感染灶。
    (三)預期目標:病人皮膚完整,無破損。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病人有無引起皮膚破損的危險因素。
    2 對清醒病人講解皮膚護理的重要性。
    3 針對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減少機械刺激:
    (1)保持床單平整、干燥、無皺褶。
    (2)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出汗后以溫水抹洗擦干,并及時更換干凈衣褲。
    (3)病人大小便后用溫水抹凈,二便失禁的病人肛周涂濕潤膏,以保護局部皮膚,減少刺激。
    (4)長期臥床病人使用氣墊床,骨隆突處軟枕;翻身,每2小時1次。
    (5)正確使用熱水袋,外加布套,水溫<50℃,以防局部燙傷。
    (6)高熱病人行冰敷降溫時,冰袋與皮膚之間墊隔貼,并嚴密觀察,以防凍傷。
    4 口唇干裂者,以溫水打濕并涂潤滑油。
    5 加強機體營養(yǎng),促進組織修復,提高皮膚抵抗力。
    6 皮膚如有破損,應保持局部無菌,避免感染發(fā)生。
    (五)效果評價:
    1 皮膚濕度、顏色、彈性、完整性。
    2皮膚受損的危險因素是否存在。
    九.潛在并發(fā)癥-出血
    (一)相關因素:
    1 病人躁動。
    2 病人機體應激。
    3 凝血功能障礙。
    (二)癥狀體征:
    1 病人躁動不安。
    2 出血??杀憩F(xiàn)為嘔血、便血、傷口滲血、穿刺處出血、皮膚瘀斑或出血點。
    3 血液生化值改變,血液濃縮。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情緒穩(wěn)定,無躁動。
    2 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心率.血壓正常。
    3 病人無出血或出血程度減輕。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引起出血的潛在因素。
    2 明顯躁動時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并給予適當約束。
    3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發(fā)現(xiàn)心率加快.血壓下降時,應及時查找原因,并報告醫(yī)師處理,同時測量血壓,每15分鐘1次。
    4 觀察引流液及大便量、顏色及性狀,并準確記錄,以發(fā)現(xiàn)出血之先兆。
    5 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尤其注意尿量與尿比重變化。
    6 出血時,加速輸液.輸血,以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發(fā)生。
    7 遵醫(yī)囑及時使用止血藥物。
    (五)效果評價:
    1 有無引起出血的危險因素。
    2 護理措施的效果如何。
    十.潛在并發(fā)癥-腹瀉
    (一)相關因素:
    1 機體應激狀態(tài)。
    2 菌群失調(diào)。
    3 胃腸道疾病。
    4 營養(yǎng)、代謝疾患。
    (二)癥狀體征:
    1 大便次數(shù)增多。
    2 大便呈水狀或松散狀。
    3 腹痛、腸鳴音亢進。
    (三)預期目標:
    1 病人排便型態(tài)能恢復正常。
    2 肛周皮膚保持完好。
    (四)護理措施:
    1 評估腹瀉狀況、脫水程度及引起腹瀉的原因。
    2 準確記錄大便量、次數(shù)及性質(zhì)、顏色等。
    3 觀察皮膚彈性,注意有無脫水癥狀出現(xiàn)。
    4 及時留取大便送檢。
    5 便后用溫水擦凈會陰部,必要時肛周涂軟膏,以保護皮膚。
    6 合理調(diào)節(jié)輸液速度,補充體液丟失,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
    7 必要時禁食,或漸進式進食。
    8 遵醫(y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與止瀉藥物,并觀察用藥效果與副作用。
    (五)效果評價:
    1 病人腹瀉程度與脫水狀況。
    2 會陰部及肛周皮膚有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