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guān)于唐詩三百首朗誦:籌筆驛,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籌筆驛》由李商隱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憑吊詩。張采田以為詩是大中十年(856)冬,詩人罷去梓州幕府,隨柳中郡還京,途經(jīng)籌筆驛時所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詩中盛贊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tǒng)一中國而惋惜。同時對懦弱昏庸、終于投降魏國的后主劉禪加以貶斥。全詩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精煉的筆墨描繪諸葛亮長于治軍,軍紀嚴明,余威猶存,用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歷軍事家的形象特征。接著以劉禪和關(guān)張這兩類不同典型人物與其構(gòu)成鮮明對比。由于劉禪的昏庸,使諸葛亮一生的謀劃付之東流。關(guān)羽違反了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漢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張飛的亡身之禍。通過對比,更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之卓越。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此籌劃軍事。大中九年(八五五年)李商隱罷梓州幕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jīng)此驛,寫下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詩人在這首懷古詩中抒發(fā)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仰之情,贊頌了諸葛亮的才能與功業(yè),并為諸葛亮的壯志未酬婉惜。全詩寫景敘事,議論、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
【原文】
《籌筆驛》
作者: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guān)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解】
①籌筆驛:舊址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斗捷泟儆[》:“籌筆驛在綿州綿谷縣北九十九里,蜀諸葛武侯出師,嘗駐軍籌劃于此?!?BR> ②猿鳥句:諸葛亮治軍以嚴明稱,這里意謂至今連魚鳥還在驚畏他的簡書。疑:驚。簡書:指軍令。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簡上。
③儲胥:指軍用的籬柵。
④上將:猶主帥,指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劉禪。走傳車: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鄧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東遷洛陽,出降時也經(jīng)過籌筆驛。傳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后主是皇帝,這時卻坐的是傳車,也隱含諷喻意。
⑥管:管仲。春秋時齊相,曾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樂:樂毅。戰(zhàn)國時人,燕國名將,曾大敗強齊。原不忝:真不愧。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齊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是戰(zhàn)國時燕國的統(tǒng)帥,曾大敗齊師。《三國志·蜀志》;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不忝:無愧,不遜色。關(guān)張無命:關(guān)羽守荊州,被孫權(quán)所殺。張飛被部下張達范強謀害。無命:不能長壽。這兩句說諸葛亮確有管、樂之才,無奈關(guān)、張命短,不能輔助他,他孤掌難鳴?!稘撓娧邸贩Q此二句"屬對親切,又自有議論,他人亦不能及也。"
⑦他年:作往年解。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⑧梁父吟:兩句意謂,往年曾謁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隱居時吟詠《梁父吟》的抱負,不曾得到舒展,實在令人遺憾。
【翻譯】
猿鳥現(xiàn)在還害怕諸葛的軍令,風云聚集守護著軍營的壁壘。空教諸葛揮筆籌劃,終于劉禪還是被傳車送走。才智不亞于管仲和樂毅,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濟,又能怎么辦呢?那年我經(jīng)過成都武侯祠,吟唱完了梁父吟,感到更多的遺憾。
【韻譯】
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風云常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
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后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干。關(guān)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
往年我經(jīng)過錦城時進謁了武侯祠,曾經(jīng)吟誦了梁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評析】:
籌筆驛,古地名,舊址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此籌畫軍事。很多詩人留下了以籌筆驛為題材的懷念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隱罷梓州幕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jīng)此驛,寫下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此詩同多數(shù)憑吊諸葛亮的作品一樣,頌其威名,欽其才智;同時借以寄托遺恨,抒發(fā)感慨。不過此篇藝術(shù)手法上,議論以抑揚交替之法,襯托以賓主拱讓之法,用事以虛實結(jié)合之法,別具一格。
詩寫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贊頌,而是集中寫“恨”字。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揚交替的手法。首聯(lián)說猿鳥畏其軍令,風云護其藩籬,極寫其威嚴,一揚;頷聯(lián)卻言其徒有神智,終見劉禪投降,長途乘坐驛車,被送往洛陽,蜀漢歸于敗亡,一抑;頸聯(lián)出句稱其才真無愧于管仲、樂毅,又一揚;對句寫關(guān)羽、張飛無命早亡,失卻羽翼,又一抑。抑揚之間,似是“自相矛盾”,實則文意連屬,一以貫之。以其威智,霸業(yè)理應(yīng)可成,然而時無英主,結(jié)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師理應(yīng)告捷,然而時無良將,結(jié)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聯(lián)“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馀?!笔钦f,昔日經(jīng)過錦里(成都城南)諸葛武侯廟時,吟哦諸葛亮的《梁父吟》,猶覺遺恨無窮。而所謂“恨”,既是寫諸葛亮之“遺恨”,又是作者“隱然自喻”。以一抑一揚的議論來表現(xiàn)“恨”的情懷,顯得特別宛轉(zhuǎn)有致。
古典詩歌中,常有“眾賓拱主”之法。李商隱這首詩的首聯(lián),用的就是這種手法。出句“猿鳥猶疑畏簡書”。是說,猿(一本作“魚”)和鳥都畏懼諸葛亮的軍令,說明軍威尚存;對句“風云長為護儲胥”是說,風云還在護衛(wèi)諸葛亮的營壘,說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溫《詩眼》所說的:“惟義山‘魚鳥’云云,‘簡書’蓋軍中法令約束,言號令嚴明,雖千百年之后,‘魚鳥’猶畏之;‘儲胥’蓋軍中藩籬,言忠義貫于神明,‘風云’猶為護其壁壘也。誦此兩句,使人凜然復(fù)見孔明風烈?!边@里沒有直接刻畫諸葛亮,只是通過猿(魚)鳥風云的狀態(tài)來突出諸葛亮的善于治軍。猿鳥風云的狀態(tài)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諸葛亮引起的反應(yīng),這些都作為“賓”,用以突出諸葛亮軍威這個“主”。這些作為賓的自然景物。是擬人化,有某種特別的象征意義。猿鳥風云,作為籌筆驛的實景,還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使人有肅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單純的氣氛描寫,而是化實為虛,實景虛用,以賓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風烈”這一主體。
李商隱好用典故。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隱詩好積故實。”他愛把古人羅致筆下,自由驅(qū)使,不問時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詩境中同時出現(xiàn)?!肮軜酚胁耪娌汇茫P(guān)張無命欲何如”,此題所詠乃諸葛亮,則此聯(lián)對句中的關(guān)羽、張飛為其同時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時人,樂毅是戰(zhàn)國時人,遠在三國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對,出句以古人比擬諸葛亮,對句實寫諸葛亮同時人關(guān)、張,即以古對今,以虛對實,而且對得極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為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故以管仲、樂毅直指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謂“管樂”可以說雖“古”猶“今”,雖“虛”猶“實”,與關(guān)、張對舉,可稱為“奇”,然而卻又不足為奇。
【作者介紹】
李商隱(812-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玉谿(xi)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于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nóng)尉、佐幕 府、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僚當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歡而死,死后葬于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洼村)。據(jù)《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jīng)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3]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guān)系已經(jīng)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shù)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今河南獲嘉縣)。
施蟄存認為,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shù)量僅次于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jīng)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jù)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保ā对姟罚┍彼纬跗诘臈顑|、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jīng)?;ハ喑停非筠o藻華美、對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為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的一些詩作“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的詩人從前、后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yè),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明清二朝喜歡寫艷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明末的王彥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為王彥泓作品集,學術(shù)界存在較大爭議)、清代中期的黃景仁的一些優(yōu)秀的“綺懷”詩。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艷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關(guān)于李商隱對后世的影響,可以參看吳調(diào)公《李商隱對北宋詩壇的影響》、《李商隱在清代的余波綺麗》、王玉祥《李商隱對蘇曼殊詩的影響》、王兆陽《論李商隱的詩對詞的獨特風格形成的影響》、劉學鍇《李商隱詩與唐宋婉約詞》等論文。
【作品簡介】
《籌筆驛》由李商隱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憑吊詩。張采田以為詩是大中十年(856)冬,詩人罷去梓州幕府,隨柳中郡還京,途經(jīng)籌筆驛時所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詩中盛贊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tǒng)一中國而惋惜。同時對懦弱昏庸、終于投降魏國的后主劉禪加以貶斥。全詩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精煉的筆墨描繪諸葛亮長于治軍,軍紀嚴明,余威猶存,用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歷軍事家的形象特征。接著以劉禪和關(guān)張這兩類不同典型人物與其構(gòu)成鮮明對比。由于劉禪的昏庸,使諸葛亮一生的謀劃付之東流。關(guān)羽違反了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漢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張飛的亡身之禍。通過對比,更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之卓越。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此籌劃軍事。大中九年(八五五年)李商隱罷梓州幕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jīng)此驛,寫下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詩人在這首懷古詩中抒發(fā)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仰之情,贊頌了諸葛亮的才能與功業(yè),并為諸葛亮的壯志未酬婉惜。全詩寫景敘事,議論、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
【原文】
《籌筆驛》
作者: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guān)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解】
①籌筆驛:舊址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斗捷泟儆[》:“籌筆驛在綿州綿谷縣北九十九里,蜀諸葛武侯出師,嘗駐軍籌劃于此?!?BR> ②猿鳥句:諸葛亮治軍以嚴明稱,這里意謂至今連魚鳥還在驚畏他的簡書。疑:驚。簡書:指軍令。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簡上。
③儲胥:指軍用的籬柵。
④上將:猶主帥,指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劉禪。走傳車: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鄧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東遷洛陽,出降時也經(jīng)過籌筆驛。傳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后主是皇帝,這時卻坐的是傳車,也隱含諷喻意。
⑥管:管仲。春秋時齊相,曾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樂:樂毅。戰(zhàn)國時人,燕國名將,曾大敗強齊。原不忝:真不愧。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齊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是戰(zhàn)國時燕國的統(tǒng)帥,曾大敗齊師。《三國志·蜀志》;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不忝:無愧,不遜色。關(guān)張無命:關(guān)羽守荊州,被孫權(quán)所殺。張飛被部下張達范強謀害。無命:不能長壽。這兩句說諸葛亮確有管、樂之才,無奈關(guān)、張命短,不能輔助他,他孤掌難鳴?!稘撓娧邸贩Q此二句"屬對親切,又自有議論,他人亦不能及也。"
⑦他年:作往年解。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⑧梁父吟:兩句意謂,往年曾謁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隱居時吟詠《梁父吟》的抱負,不曾得到舒展,實在令人遺憾。
【翻譯】
猿鳥現(xiàn)在還害怕諸葛的軍令,風云聚集守護著軍營的壁壘。空教諸葛揮筆籌劃,終于劉禪還是被傳車送走。才智不亞于管仲和樂毅,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濟,又能怎么辦呢?那年我經(jīng)過成都武侯祠,吟唱完了梁父吟,感到更多的遺憾。
【韻譯】
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風云常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
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后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干。關(guān)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
往年我經(jīng)過錦城時進謁了武侯祠,曾經(jīng)吟誦了梁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評析】:
籌筆驛,古地名,舊址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此籌畫軍事。很多詩人留下了以籌筆驛為題材的懷念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隱罷梓州幕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jīng)此驛,寫下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此詩同多數(shù)憑吊諸葛亮的作品一樣,頌其威名,欽其才智;同時借以寄托遺恨,抒發(fā)感慨。不過此篇藝術(shù)手法上,議論以抑揚交替之法,襯托以賓主拱讓之法,用事以虛實結(jié)合之法,別具一格。
詩寫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贊頌,而是集中寫“恨”字。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揚交替的手法。首聯(lián)說猿鳥畏其軍令,風云護其藩籬,極寫其威嚴,一揚;頷聯(lián)卻言其徒有神智,終見劉禪投降,長途乘坐驛車,被送往洛陽,蜀漢歸于敗亡,一抑;頸聯(lián)出句稱其才真無愧于管仲、樂毅,又一揚;對句寫關(guān)羽、張飛無命早亡,失卻羽翼,又一抑。抑揚之間,似是“自相矛盾”,實則文意連屬,一以貫之。以其威智,霸業(yè)理應(yīng)可成,然而時無英主,結(jié)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師理應(yīng)告捷,然而時無良將,結(jié)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聯(lián)“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馀?!笔钦f,昔日經(jīng)過錦里(成都城南)諸葛武侯廟時,吟哦諸葛亮的《梁父吟》,猶覺遺恨無窮。而所謂“恨”,既是寫諸葛亮之“遺恨”,又是作者“隱然自喻”。以一抑一揚的議論來表現(xiàn)“恨”的情懷,顯得特別宛轉(zhuǎn)有致。
古典詩歌中,常有“眾賓拱主”之法。李商隱這首詩的首聯(lián),用的就是這種手法。出句“猿鳥猶疑畏簡書”。是說,猿(一本作“魚”)和鳥都畏懼諸葛亮的軍令,說明軍威尚存;對句“風云長為護儲胥”是說,風云還在護衛(wèi)諸葛亮的營壘,說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溫《詩眼》所說的:“惟義山‘魚鳥’云云,‘簡書’蓋軍中法令約束,言號令嚴明,雖千百年之后,‘魚鳥’猶畏之;‘儲胥’蓋軍中藩籬,言忠義貫于神明,‘風云’猶為護其壁壘也。誦此兩句,使人凜然復(fù)見孔明風烈?!边@里沒有直接刻畫諸葛亮,只是通過猿(魚)鳥風云的狀態(tài)來突出諸葛亮的善于治軍。猿鳥風云的狀態(tài)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諸葛亮引起的反應(yīng),這些都作為“賓”,用以突出諸葛亮軍威這個“主”。這些作為賓的自然景物。是擬人化,有某種特別的象征意義。猿鳥風云,作為籌筆驛的實景,還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使人有肅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單純的氣氛描寫,而是化實為虛,實景虛用,以賓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風烈”這一主體。
李商隱好用典故。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隱詩好積故實。”他愛把古人羅致筆下,自由驅(qū)使,不問時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詩境中同時出現(xiàn)?!肮軜酚胁耪娌汇茫P(guān)張無命欲何如”,此題所詠乃諸葛亮,則此聯(lián)對句中的關(guān)羽、張飛為其同時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時人,樂毅是戰(zhàn)國時人,遠在三國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對,出句以古人比擬諸葛亮,對句實寫諸葛亮同時人關(guān)、張,即以古對今,以虛對實,而且對得極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為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故以管仲、樂毅直指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謂“管樂”可以說雖“古”猶“今”,雖“虛”猶“實”,與關(guān)、張對舉,可稱為“奇”,然而卻又不足為奇。
【作者介紹】
李商隱(812-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玉谿(xi)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于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nóng)尉、佐幕 府、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僚當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歡而死,死后葬于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洼村)。據(jù)《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jīng)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3]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guān)系已經(jīng)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shù)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今河南獲嘉縣)。
施蟄存認為,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shù)量僅次于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jīng)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jù)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保ā对姟罚┍彼纬跗诘臈顑|、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jīng)?;ハ喑停非筠o藻華美、對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為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的一些詩作“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的詩人從前、后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yè),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明清二朝喜歡寫艷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明末的王彥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為王彥泓作品集,學術(shù)界存在較大爭議)、清代中期的黃景仁的一些優(yōu)秀的“綺懷”詩。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艷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關(guān)于李商隱對后世的影響,可以參看吳調(diào)公《李商隱對北宋詩壇的影響》、《李商隱在清代的余波綺麗》、王玉祥《李商隱對蘇曼殊詩的影響》、王兆陽《論李商隱的詩對詞的獨特風格形成的影響》、劉學鍇《李商隱詩與唐宋婉約詞》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