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朗誦: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字號:

這篇關于唐詩三百首朗誦: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由柳宗元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楚楚動人。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謙、劉禹錫都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后來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雖有人主張起用他們,終因有人梗阻,再度貶為邊州刺史。這首詩就是這時寫的。他們的際遇相同,休戚相關,因而詩中表現(xiàn)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無法自抑。詩的首聯(lián)先寫柳州,再總寫四人分處之地都是邊荒。頷聯(lián)寫夏日柳州景物,寫景,報告當?shù)貧夂?。頸聯(lián)寫遠景,寫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聯(lián)寫五人遭際,天各一方,音書久滯。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詩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全詩八句四聯(lián),語言簡潔而含意豐富,看似清泊而實則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兩個特定場景:一是芙蓉慘遭險風摧殘,再是薜荔慘受惡雨損毀。從字面上看,受害對象為“水”和“墻”,而就詩意觀之,真正對象乃是“芙蓉”和“薜荔”。整個場景摹擬得細致真切而又生動形象。
    在這首抒情詩中,既有自身的嘆喟,更有懷念與自己命運相同的幾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對壓制勢力的憤懣。詩歌將壯闊的景色與沉郁的感情交織在一處,用“驚風亂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勢力對革新派的打擊迫害:
    從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產生的痛楚和不平。又以“嶺樹重遮”、“江流回腸”等景象,訴說了與故友遠相隔離,音書難通的愁苦和抑郁。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楚楚動人。
    【原文】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作者: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紋身地,猶是音書滯一鄉(xiāng)。
    【注解】
    ⑴柳州:今屬廣西。
    ⑵漳州、汀洲:今屬福建。
    ⑶封州、連州:今屬廣東。
    ⑷刺史:州的行政長官,相當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連接,一說,目接,看到
    ⑹大荒:曠遠的廣野。
    ⑺驚風:狂風。
    ⑻亂飐:吹動。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種蔓生植物,也稱木蓮。
    ⑾百越:即百粵,指當時五嶺以南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風俗。
    【翻譯】
    從城上高樓遠眺空曠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來。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長滿薜荔的墻上。山上的樹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江流曲折就像九轉的回腸。我們一起來到百越這個紋身的地方,雖然處于一地音書卻阻滯難通。
    【韻譯】
    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曠野荒原;我們愁緒象茫茫的海天,無限寬廣。
    狂風陣陣,猛烈吹亂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傾盆,斜打著爬滿薜荔的土墻。
    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柳江彎彎曲曲,象百結九轉的愁腸。
    咱五人同時遭貶,到百越紋身之地;而今依然音書不通,各自滯留一方。
    【寫作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zhèn)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