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實踐活動辦成群眾滿意工程

字號:

寒意漸濃,幾天前的夜里,在成都文華路15號院,一盞盞路燈亮了,這讓65歲的王婆婆感到溫暖。“有了路燈,方便多了!”王婆婆記得,當天幾名路燈管理人員忙碌了大半天,給大家送來了光明。這是成都市背街小巷“盲燈”維護工程的一個場景。(2013年11月14日 四川日報)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nèi)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毫無疑問,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要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成都市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新“三視三問”工作法,廣大黨員干部主動沉到基層,聽民聲,接地氣,辦實事,解決了一大批老百姓反映突出問題,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戴。據(jù)悉,今年全市投入195.4億元,實施163個民生工程項目,惠及城鄉(xiāng)千萬居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把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一項常態(tài)性工作常抓不懈,初步形成了“1+5+N”制度體系。
    所謂“1+5+N”制度體系,即,“1”就是出臺1個全市貫徹群眾路線的總體實施意見;“5”就是針對“四風”具體表現(xiàn),形成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克服形式主義、嚴格厲行節(jié)約和具有成都實踐特色的規(guī)范資源權(quán)、財經(jīng)權(quán)、人事權(quán)“三權(quán)”運行,以及維護群眾權(quán)益九大專項行動等5方面制度;“N”就是各地各單位結(jié)合“四風”問題征求意見和本單位工作實際,制定“N”個具體實施細則。
    筆者認為,成都市“三視三問”工作法和“1+5+N”制度體系,不僅是工作方式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而且還把為民服務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實踐活動始終,使我們的黨員干部始終牢記教育實踐活動“只有起跑線,沒有終點站”,讓我們的工作既經(jīng)得起群眾的檢驗,又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更經(jīng)得起陽光的檢驗。正因如此,我們要堅持規(guī)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創(chuàng)新,堅持開門搞活動,把教育實踐活動辦群眾滿意工程,讓群眾參與貫穿始終,始終以民心所向定標,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真正使教育實踐活動成為群眾滿意工程。
    筆者希望,每一位黨員干部要落實好省委書記王東明在四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五個帶頭”的要求,即,要帶頭開展學習調(diào)研,帶頭征求各方意見,帶頭做好對照檢查,帶頭抓好整改落實,帶頭加強聯(lián)系指導,切實增強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增強工作的透明度。要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貫穿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使我們的工作始終置于群眾監(jiān)督之下,形成教育實踐活動長效機制,讓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筆者建議,各級黨組織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弘揚優(yōu)良作風,解決突出問題,保持清廉本色,切實解決好“四風”問題,使干部作風進一步轉(zhuǎn)變,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為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樹立。要以好的作風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牢牢把握正面教育為主、批評和自我批評、講求實效、分類指導和領導帶頭的原則,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際成效。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引導各級干部牢固樹立“開端意識”,樹立打“持久戰(zhàn)”思想,正像成都市那樣形成“1+5+N”制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教育實踐活動辦群眾滿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