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陪學校教育跑多遠

字號:

日前,浙江在線刊文稱,某班主任在班級QQ群里發(fā)了一條消息給家長,說資質(zhì)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父母,其發(fā)展也就不一樣。家長分三檔:積極行動的,勉強應付的和沒能力跟上的。而這就是孩子優(yōu)秀、良好、及格拉開檔次的主要原因。這條看似閑談的新聞,在網(wǎng)絡上卻一石激起千層浪。
    家庭不該是“又一所”學校
    關于“家長三分說”,站在家長的立場,如果把這個觀點理解為略帶恐嚇意味的廣告性訴求的話,我們可能感覺憤懣:各位家長,要想你的孩子取得如期的學業(yè)進步,請緊緊跟上!跟不上?那么,你懂的……
    從老師的角度,觀點表達的可能是某種挫敗感,其中傳達著一種既無奈又委屈的抱怨:不是師者無能,實在是有些家長跟不上,讓人頭大呀!
    如果超越家長、教師身份角色的約束,嘗試從第三方旁觀者的角度,深入觀點的語境挖掘其內(nèi)在邏輯,找出語言背后真實的思路,也許可以發(fā)現(xiàn)一點建設性的策略。展開探討的背景是:首先,在個人的學業(yè)進步、人格發(fā)展乃至長遠的事業(yè)成就方面,血統(tǒng)論、出身決定論早已被視同敝履;同時,嚴肅的研究也證明了良好的家庭經(jīng)濟環(huán)境、家人之間穩(wěn)定的情感支持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個人的實際生活觀察過去,即便一家之內(nèi)(多子女家庭),父母關愛在程度與方式上的不同也確實影響著子女的成長。有趣的是,一家之內(nèi),或者近在左鄰右舍,其中既可以找到正相關的事例,也存在負相關的現(xiàn)象,還有弱相關的例子。這就表明,“家長三分說”所強調(diào)的對應關系可能并不那么簡單,應該會比想象中一一對應式的線性因果要復雜些。
    人們對“家長三分說”的關注和熱議,反映出實踐層面上對待家庭的教育功能和家長教育行為的困惑。家長關心支持孩子學業(yè),家長必須跟上學校教育,這是大前提。問題是,跟什么?何時跟?跟到什么程度?帶著怎樣的情緒、態(tài)度去跟?要把家庭也“跟”成“又一所”學校嗎?同樣是“跟”,有把孩子“跟”進耶魯哈佛的,也有把孩子“跟”進精神病院的,故茲事體大。不問具體家庭情況,試圖簡單地把孩子學業(yè)的絕對數(shù)值水平和家長的“跟進”程度一一對應起來,進而要求按照方便學?;蛘呃蠋熣瓶乜己说姆绞教岢瞿撤N“跟”的模式,這恐怕就有些過界,涉嫌不公甚至歧視了。
    家校共育,這固然不錯。但是,家庭和學校畢竟是兩種性質(zhì)、功能多有差異的社會單元。孩子學業(yè)要穩(wěn)定進步,需要一個高度支持性的、學習化的家庭環(huán)境,但這并不等于要把學校延伸到家庭,把親子關系變?yōu)閹熒蛲瑢W關系。學校教育以學為主,把學習視為常態(tài)的學校生活方式,體現(xiàn)“學中玩”;家庭以親情撫育為主,把家庭生活轉(zhuǎn)化為學習的契機,看重“玩中學”。家庭教育和學校學習之間,要在動機、熱情、態(tài)度、意志等根本性因素上尋求一致,但盡量避免在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法上完全重復。二者應該在“地底”暗合融通,但“地表”卻“話分兩頭、花開兩枝”。同一時間單位里,在同一塊土地上重復施肥播種,結果通常都不是期待中的豐收。
    家庭是孩子的另一所學?!⒁?,不是“又一所”。(山娃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教師)
    學校教育切勿“綁架”家長
    有網(wǎng)友吐槽:孩子班主任在班級QQ群里將家長分成三檔。有家長說是逆耳忠言,也有家長說看了辛酸。筆者以為,老師“當著全班孩子及其家長的面”說這樣的話頗有些挑撥的嫌疑。教師在推卸自己責任的同時也幫孩子推卸了部分責任,結果徒增家長心理負擔,于事無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位絲毫不遜于學校教育。然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主要職能有著明顯的側重點。家庭教育在確保孩子健康、安全的同時,應著眼于習慣、心態(tài)、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不應過多介入具體的學業(yè)指導。而學校教育應在尊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里,兩者雖可互補,但學生的文化課學業(yè)教育的責任應當且只能由學校來承擔,除非孩子“逃離”學校。
    老師“綁架”家長的事情多半發(fā)生在低學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分數(shù)至上以及“績效主義”沉疴依舊。在“即學即考”的教育評價體系里,家長參與輔導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教師借助家長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學生的課余時間。說到底是應試教育思維作祟。二是低學段中學科少,容量小,內(nèi)容相對簡單,絕大多數(shù)家長能夠插上手。三是小孩子聽老師話,家長又拗不過孩子,老師的話往往經(jīng)由孩子而成為家長不得不聽的“圣旨”。中學生或心理逆反或思想漸趨成熟,家長和老師的話未必全聽。所以,老師“綁架”家長也好,或者家長、老師“合謀”也好,一概難以奏效。然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正是要從小養(yǎng)成,待其被動學習的壞習慣“生根”,學習主動性就很難激發(fā)出來。
    家長如有能力科學地指導孩子的學習自是好事,但要有限、有度,不能越俎代庖。要意識到學習是孩子的事,教書是學校的事,家長無法替代。家庭教育如果拘囿于具體的課業(yè)輔導,隨著年級上升,必然是功效遞減而副作用倍增。那些沒有能力或沒有時間督促和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也不必“辛酸”和焦慮,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矯正和修復的能力。如果孩子有好的習慣,所謂的“問題”終究不成其為問題。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的自由空間,要有長遠目光,要學會等待。
    對于老師來說,如果要成就良師,就必須堅持立足于課堂解決問題。如果長期依賴家長這個“助教”,不僅教學效果好不了,而且人格力量大為削弱。中國的父母大多雙雙忙于生計,耗費太多精力輔導孩子學習實在勉為其難。老師“不作為”逼迫家長“為”,還言之鑿鑿,家長對老師和學校是不會有好評價的?!坝H其師,信其道”,家長怨言不斷,孩子耳濡目染,老師不可“親”,教學效果必然打折扣。倘若布置給家長的“作業(yè)”很重要,老師何不親為?以老師一人之力解數(shù)十家長之圍,此第一等功業(yè),老師為何不做?
    人可以選擇什么樣的未來,但無法選擇什么樣的出身。人生而有用,生命不因“無知”而喪失其獨立價值。教師有責任教導學生尊敬父母懂得感恩。如果當著孩子的面無端指責其父母,或者陷家長于不能自拔的倫理困境,實非明智之舉。
    總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要恪守各自職責。(姚躍林 作者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
    家長分三檔孩子也分檔?
    作為一個10歲女孩的母親,也作為一個教齡十余年的老師,我捫心自問,什么樣的孩子才是我們希望的優(yōu)秀孩子呢?
    我想,一個“好的孩子”首先應該是擁有自我的孩子,有強大的內(nèi)心去抵抗誘惑,并且無論在何種處境下,都有能掌握自己命運的自信。毋庸置疑,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我們常說,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意即在此。能否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個寬容的脾性和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都取決于父母。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時時處處都在幫助孩子培養(yǎng)這種品性,來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所以,家庭教育當然是重中之重,它直接決定了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習慣和表現(xiàn)。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比,責任和分工不同。老師要接納不同的孩子,每個孩子成長環(huán)境不一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也會有差異,老師應該和家長多溝通來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不過,教師更多承擔了知識教化的功能。如果教師在上課時間不能教會孩子本該學到的知識,而需要父母回家陪同再次學習,甚至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貢獻給孩子的課外輔導,試問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又是為了什么?如果說資質(zhì)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父母,發(fā)展不一樣;當然也可以說,資質(zhì)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教師,發(fā)展也不一樣。
    每對父母都是在自己成長的背景下要給孩子好的教育,每一個老師也都是在自己理解的范圍內(nèi)教授孩子。我們這一代人年少的時候,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三好學生”,或者至少是“品學兼優(yōu)”;而衡量的標準可能只是單一的考試成績,因為要讓他們學到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的重要技能,并且大程度地融入集體生活。但是,如今中國的社會急速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和我們從前全然不一樣的階段,物質(zhì)極大豐富,信息超速泛濫,新鮮事物如潮水般涌來——物質(zhì)已經(jīng)豐富到了孩子可以擁有比我們從前更加自主的人生,社會的差異化已經(jīng)允許孩子擁有更多的個性,而不用擔心因為和別的孩子不同而被集體藐視和拋棄。在這個時代,孩子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對他們的評價體系愈發(fā)多元化,我們的教育也因此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保持對新鮮事物和未知世界的熱情。
    教育不是左右手博弈,誰是誰非難以辨析,教育也不是多米諾骨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它需要的是我們各個方面的協(xié)同合作。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同樣也不存在完美的家長和教師。孩子美好的人生剛開始不久,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夠擁有一生持續(xù)學習的渴望和能力。(童煒華 作者系江蘇省武進職業(yè)教育中心校教師)
    各方觀點
    老師的分法有道理,但這個道理是建立在純粹以考試成績論優(yōu)劣的基礎上的。成績好可能考上很好的大學,但大學,也并不能許諾給每一個學生美好的未來。山東 胡愛萍
    話雖然難聽,但不無道理?,F(xiàn)在的環(huán)境下,如果家長不管,孩子基本也就廢了。當然這個“廢”是指學習成績,說不定其他方面有發(fā)展。網(wǎng)友 滴淚
    家長可以緊跟,但孩子不愿意怎么辦???很多東西不是家長努力就出成績的,關鍵看孩子。孩子不想學,家長怎么努力都沒有用。網(wǎng)友 果粒橙2011
    育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復雜過程,各種因素都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如果過分突出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這對許多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