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家長提前應對“幼升小”

字號:


    這篇《暑期家長提前應對“幼升小”》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專家建議:提前預習小學課程沒必要,心理輔導更重要
 

    暑期已經(jīng)過半,但是暑期培訓市場依然熱度不減。記者日前走訪發(fā)現(xiàn),隨著新學年的日益臨近,一些專門針對幼兒園升小學的培訓班如雨后春筍冒了出來,而如何順利過度“幼升小”也成了眾多家長討論和關注的熱點話題。
    家長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近日,記者在市內(nèi)一些培訓機構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不少培訓機構在開設暑期培訓班時,特別為即將由幼兒園升小學的小朋友開設了“幼升小”培訓班,而為小孩報名參加培訓的家長非常多。
    一名送小孩前來參加培訓的楊姓家長告訴記者,“送孩子來上學前培訓班,主要怕孩子日后上小學會跟不上。”據(jù)他告訴記者,他有一個朋友的小孩在即將升小學時,他的朋友并不十分重視,所以也沒有為孩子進行特別的準備,但是孩子進入小學之后,一下子很不適應小學生活習慣,日常學習居然跟不上班,這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因此決定在小孩即將升小學時,找一些培訓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市民羅小姐告訴記者,她送小孩來培訓主要是讓孩子提前適應環(huán)境,讓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有一個更感性的認識。羅小姐有兩個孩子,大的今年下半年將念二年級,而小的即將升入小學。她告訴記者,她的大兒子在升小時雖然沒有去培訓班學習,但在朋友的建議下還是做足了功課,因此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很快便適應了那里的生活,因此小兒子升小學時,也要相應做些準備工作,但由于生意太忙,因此她還是決定將小孩送到專門的培訓班,讓他提前了解小學生活。
    專家
    有必要進行適應性訓練
    記者采訪得知,不少家長都對小孩“幼升小”之后的生活有一定的焦慮,或擔心孩子小學跟不上。對此,有培訓機構專家表示,在“幼升小”這個過渡階段,家長不必太過擔憂,一切應以孩子的性格和愛好為主,順其自然,不宜超前教育。
    中山市青少年宮培訓部部長楊小平表示,從學習技能上說,孩子在幼兒園主要以玩為主,而念小學主要以學習知識為主;從心理上說,不少小孩到了新環(huán)境后,會對未知環(huán)境產(chǎn)生恐懼感和不適感。因此,孩子在由幼兒園小朋友向小學生過渡階段可能產(chǎn)生一些不適應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大人正確引導孩子順利轉(zhuǎn)變自身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開設‘幼升小’培訓班是有必要的?!?BR>    部分家長還告訴記者,希望培訓班能夠提前教授孩子小學知識。對此,中山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培訓部郭部長告訴記者,目前各培訓機構幼升小的培訓班主要是教學前拼音與學前數(shù)學,也有啟蒙英語。主要是讓幼兒在上小學前對語數(shù)英有初步的概念,并不要求學得很深入或提前預習課程,重要是引導孩子產(chǎn)生興趣而不是抵觸的心理。
    雖然幼兒園和小學學習任務不同,生活規(guī)律也不一樣,“幼升小”的孩子剛開始可能有些不適應。但楊小平認為:“這很正常,家長不必為此過于著急。家長暑假可以提早為孩子做些準備,以幫助孩子更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北热缭谖镔|(zhì)上,家長要為孩子準備好學習用具,如書包、鉛筆、橡皮、作業(yè)本等。在情感上,告訴孩子小學與幼兒園有哪些區(qū)別,讓孩子對這種變化有心理上的準備。提前帶孩子參觀課室,熟悉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等。
    學校
    針對新生開展“學前培訓”
    “小孩即將升入小學,家長的焦慮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太過緊張,畢竟每個學生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階段,同時家長也不要病急亂投醫(yī),好一切順其自然,另外市內(nèi)小學一般都會在開學前組織新生開展‘學前培訓’活動。”昨日,市內(nèi)一教育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市內(nèi)各小學都非常重視對新生開展“學前培訓”活動,以便讓孩子能順利愉快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與此同時,一些學校還會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學前培訓”。不少學校還邀請相關專家為新生家長作專題講座,教會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愉快“幼升小”。
    市教育局學前教育科有關專家認為,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有很大差距,孩子從以玩為主的生活,逐漸過渡到以學習知識為主,心理上有很多不適應。孩子“幼升小”,家長要積極幫助消除這種焦慮心理。該專家建議家長在開學前和開學后都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與孩子溝通,從心理上給予孩子積極引導。同時,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專家訪談
    香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授李焯芬回鄉(xiāng)談教育———
    “一味迷信香港高校并非理性之舉”
    日前,香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授、原籍中山小欖永寧的李焯芬先生做客中山書展,現(xiàn)場與中山市民深入交流,并暢談讀書心得、人文修養(yǎng)和青年教育。作為一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李焯芬對近年內(nèi)地學生熱衷赴港讀大學的現(xiàn)象發(fā)表了獨到的見解,指出一味迷信香港高校決不是理性之舉。
    “香港高等教育水平不一定高于內(nèi)地”
    記者近日從香港今年各大學校的報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2009年內(nèi)地生報考香港高校的人數(shù)呈遞減趨勢,雖然內(nèi)地報考香港高校的學生大幅減少,但由于中山臨近香港,這個趨勢對中山學生赴港讀書影響相對較小。
    李焯芬認為,香港高校與內(nèi)地之間的競爭,實際就是兩種教育模式的角力。他說,與內(nèi)地高校重知識、輕實踐,在教學上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理念不同,香港各高校更講究科學的實證方法,強調(diào)學習內(nèi)容的實用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也更大,哪些課程放到哪一個學期學習,學生可以自己決定。
    李焯芬指出,香港高校并不信奉分數(shù)萬能,他們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特別是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驗能力、公關能力、交際能力。此外,香港高校所有課程基本上采用英語教學,教材也普遍采用北美、歐洲新的英文教材,高度的國際化和優(yōu)越的語言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不少。
    “雖然香港高校在許多方面擁有大陸高校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但并不表明香港的高等教育水平大大高于大陸?!崩铎谭姨貏e強調(diào)道,在綜合實力上,除香港科技大學、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外,香港的其他高校還是不及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一味迷信香港高校決不是理性之舉。
    “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到香港讀書”
    據(jù)了解,由于香港與內(nèi)地的差異不小,內(nèi)地學生剛到香港時容易出現(xiàn)不適應。有少數(shù)內(nèi)地學生,在新環(huán)境里不知如何應對遇到的壓力,心理素質(zhì)不好,不能自我調(diào)節(jié),成績不合格導致留級。對此,香港大學的有關教育人士曾坦言:“我們招收的是適合香港大學特色的學生?!?BR>    李焯芬告訴記者,香港高校的課程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但也看重自發(fā)學習。學生必須達到指定的出勤率,否則不能參加考試。如成績未如理想,學生須參加補考或重修該科目。連續(xù)兩個學期成績達不到校方指定低標準的學生,不論是內(nèi)地學生或香港學生,均會被要求退學,“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到香港讀書?!?BR>    除了參考高考成績,香港高校還會有面試環(huán)節(jié),面試主要考察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否可以應付香港的全英語教學,以及學生面對挑戰(zhàn)的應對能力,以及對社會的關懷、領袖才干等方面。這不單是在面試之前惡補一下就行了的,能否脫穎而出,有賴中學階段較長時間的努力。
    李焯芬建議各位考生和家長,在申請赴港讀書之前,不妨理性地做一個自我分析:一是家長能否拿出或值不值得拿出比在內(nèi)地讀書高出很多倍的學費和生活費;二是學生自身素質(zhì)、性格等方面能否適應在香港讀書將面對的壓力。依賴性較強,自主性、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同學,不一定適合赴香港讀書。此外,對于已經(jīng)赴港學習的內(nèi)地學生,建議多參加學校的活動,了解本地的文化,遇到困難時應向老師、同學求助。鄧泳秋黃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