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少兒國學文庫南齊書中的服飾史料》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蕭子顯(488~537),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出身皇室,乃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亡仕梁,歷任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國子祭酒、吏部尚書、仁威將軍、吳興太守等職。博學多識,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漢書》一百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5卷,《貴儉傳》三十卷,《孝經(jīng)義疏》一卷,《孝經(jīng)敬愛義》一卷和文集二十卷等,今僅存《南齊書》。恃才傲物,死后得謚曰“驕”。
《南齊書》記載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共二十三年的史事,是現(xiàn)存關(guān)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qū)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南齊書》?,F(xiàn)存五十九卷,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南齊書》文筆簡潔,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了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shù)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nèi)容,提示寫作主旨。惜乎史德略虧,曲筆諱飾之處所在多有,事常偽造,辭尚溢美,不免使該書的史料價值打了折扣。
《南齊書》中的服飾史料主要集中于《輿服志》、《五行志》中,亦散見于各人物紀傳,為研究南齊服飾文化提供的重要參考。
志第九·輿服(節(jié)錄)
《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采章施于五色?!碧熳臃淙?、月以下,公山、龍以下,侯伯華蟲以下,子男藻、火以下,卿大夫粉米以下。天子六冕,王后六服,著在《周官》。公侯以下,咸有名則,佩玉組綬,并具禮文,后代沿革,見《漢志》《晉服制令》,其冠十三品,見蔡邕《獨斷》,并不復具詳。宋明帝泰始四年,更制五輅,議修五冕,朝會饗獵,各有所服,事見《宋注》。舊相承三公以下冕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以下五旒,黑玉珠。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謓之議,案《周禮》命數(shù),改三公八旒,卿六旒。尚書令王儉議,依漢三公服,山、龍九章,卿華蟲七章。從之。
平冕,黑介幘,今謂平天冠。皂表,朱緣里,廣七尺,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組為纓,如其綬色。衣皂上絳下,裳前三幅,后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里,以朱綠裨飾其側(cè),要中以朱,垂以綠,垂三尺。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皮韨,絳裦襪,赤鋋?,郊廟臨朝所服也。漢世,冕用白玉珠為旒。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后乃改。江左以美玉難得,遂用琫珠,世謂之白璇珠。
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宋末用繡及織成。建武中,明帝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史臣曰:黼黻之設,經(jīng)緯為用,故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歷代龍袞,織以成文,今體不勝衣,變易舊法,豈致美黻冕之謂乎!
通天冠,黑介幘,金博山顏,絳紗袍,皂緣中衣,乘輿常朝所服。舊用駮犀簪導,東昏改用玉。其朝服,臣下皆同?!?BR> 黑介幘,單衣,無定色,乘輿拜陵所服。其白帢單衣,謂之素服,以舉哀臨喪?!?BR> 遠游冠,太子諸王所冠。太子朱纓,翠羽緌珠節(jié)。諸王玄纓,公侯皆同?!?BR> 平冕,各以組為纓,王公八旒,衣山、龍九章,卿七旒,衣華蟲七章,并助祭所服。皆畫皂絳繒為之。
進賢冠,諸開國公、侯,鄉(xiāng)、亭侯,卿,大夫,尚書,關(guān)內(nèi)侯,二千石,博士,中書郎,丞、郎,秘書監(jiān)、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諸府長史,卿,尹、丞,下至六百石令長小吏,以三梁、二梁、一梁為差,事見《晉令》?!?BR> 武冠,侍臣加貂蟬,余軍校武職、黃門、散騎、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皆冠之。唯武騎虎賁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BR> 史臣曰:應劭《漢官》釋附蟬,及司馬彪志并不見侍中與常侍有異,唯言左右珥貂而已。案項氏說云“漢侍中蟬,刻為蟬像,常侍但為榼而不蟬”,未詳何代所改也?!?BR> 法冠,廷尉等諸執(zhí)法者冠之?!?BR> 高山冠,謁者冠之。
樊噲冠,殿門衛(wèi)士冠之?!?BR> 黑介幘冠,文冠;平幘冠,武冠。尚書令、仆射、尚書納言幘,后飾為異?!?BR> 童子空頂幘,施假髻,貴賤同服?!?BR> 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幘對朝服。赤幘,*武也?!?BR> 裦褶,車駕親戎、中外纂嚴所服。黑冠,帽綴紫襢,以絡帶代韖帶。中官紫襢,外官絳襢。其纂嚴戎服不綴襢,行留悉同。校獵巡幸,從官戎服革帶韖帶,文官不纓,武官脫冠?!?BR> 裲衤屬大衣,謂之祎衣,皇后謁廟所服。公主會見大首髻,其燕服則施嚴雜寶為佩瑞。裲衤屬用繡為衣,裳加五色,鎖金銀校飾。
綬,乘輿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太子朱綬,諸王纁朱綬,皆赤黃縹紺四采。妃亦同。相國綠緁綬,三采,綠紫紺??す?。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鄉(xiāng)、亭、關(guān)內(nèi)侯墨綬,皆二采???、內(nèi)史青,尚書令、仆、中書監(jiān)、令、秘書監(jiān)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黃。皇后與乘輿同赤,貴嬪、夫人、貴人紫,王太妃,長公主、封君亦紫綬,六宮青綬青白紅,郡公、侯夫人青綬?!?BR> 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冉閔敗,璽還南。別有行信等六璽,皆金為之,亦秦、漢之制也?;屎蠼瓠t,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銀印,貴嬪、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宮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其公、將軍金章,光祿大夫、卿、尹、太子傅、諸領護將軍、中郎將、校尉、郡國太守內(nèi)史、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仆、中書監(jiān)、令、秘書監(jiān)丞、太子二率,諸府長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諸州刺史,皆銅印?!?BR> 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皆簪白筆。王公五等及武官不簪,加內(nèi)侍乃簪?!?BR> 百官執(zhí)手板,尚書令、仆、尚書,手板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漢末仲長統(tǒng)謂百司皆宜執(zhí)之。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BR> 佩玉,自乘輿以下,與晉、宋制同。建元四年,制王公侯卿尹珠水精,其余用牙蚌。太官宰人服離支衣,后定。
贊曰:文物煌煌,儀品穆穆。分別禮數(shù),莫過輿服。
——摘自《國學寶典》史部·正史之《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
志第十一·五行(節(jié)錄)
永明中,宮內(nèi)服用射獵錦文,為騎射兵戈之象。至建武初,虜大為寇?!?BR> 永明中,蕭諶開博風帽后裙之制,為破后帽。世祖崩后,諶建廢立,誅滅諸王?!?BR> 永明末,民間制倚勸帽。及海陵廢,明帝之立,勸進之事,倚立可待也?!?BR> 建武中,帽裙覆頂;東昏時,以為裙應在下,而今在上,不詳,斷之。群下反上之象也?!?BR> 永元中,東昏侯自造游宴之服,綴以花采錦繡,難得詳也。群小又造四種帽,帽因勢為名:一曰山鵲歸林者,《詩》云“《鵲巢》,夫人之德”,東昏寵嬖*亂,故鵲歸其林藪;二曰兔子度坑,天意言天下將有逐兔之事也;三曰反縛黃離嘍,黃口小鳥也,反縛,面縛之應也;四曰鳳皇度三橋,鳳皇者嘉瑞,三橋,梁王宅處也。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蕭子顯(488~537),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出身皇室,乃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亡仕梁,歷任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國子祭酒、吏部尚書、仁威將軍、吳興太守等職。博學多識,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漢書》一百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5卷,《貴儉傳》三十卷,《孝經(jīng)義疏》一卷,《孝經(jīng)敬愛義》一卷和文集二十卷等,今僅存《南齊書》。恃才傲物,死后得謚曰“驕”。
《南齊書》記載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共二十三年的史事,是現(xiàn)存關(guān)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qū)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南齊書》?,F(xiàn)存五十九卷,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南齊書》文筆簡潔,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了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shù)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nèi)容,提示寫作主旨。惜乎史德略虧,曲筆諱飾之處所在多有,事常偽造,辭尚溢美,不免使該書的史料價值打了折扣。
《南齊書》中的服飾史料主要集中于《輿服志》、《五行志》中,亦散見于各人物紀傳,為研究南齊服飾文化提供的重要參考。
志第九·輿服(節(jié)錄)
《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采章施于五色?!碧熳臃淙?、月以下,公山、龍以下,侯伯華蟲以下,子男藻、火以下,卿大夫粉米以下。天子六冕,王后六服,著在《周官》。公侯以下,咸有名則,佩玉組綬,并具禮文,后代沿革,見《漢志》《晉服制令》,其冠十三品,見蔡邕《獨斷》,并不復具詳。宋明帝泰始四年,更制五輅,議修五冕,朝會饗獵,各有所服,事見《宋注》。舊相承三公以下冕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以下五旒,黑玉珠。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謓之議,案《周禮》命數(shù),改三公八旒,卿六旒。尚書令王儉議,依漢三公服,山、龍九章,卿華蟲七章。從之。
平冕,黑介幘,今謂平天冠。皂表,朱緣里,廣七尺,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組為纓,如其綬色。衣皂上絳下,裳前三幅,后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里,以朱綠裨飾其側(cè),要中以朱,垂以綠,垂三尺。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皮韨,絳裦襪,赤鋋?,郊廟臨朝所服也。漢世,冕用白玉珠為旒。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后乃改。江左以美玉難得,遂用琫珠,世謂之白璇珠。
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宋末用繡及織成。建武中,明帝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史臣曰:黼黻之設,經(jīng)緯為用,故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歷代龍袞,織以成文,今體不勝衣,變易舊法,豈致美黻冕之謂乎!
通天冠,黑介幘,金博山顏,絳紗袍,皂緣中衣,乘輿常朝所服。舊用駮犀簪導,東昏改用玉。其朝服,臣下皆同?!?BR> 黑介幘,單衣,無定色,乘輿拜陵所服。其白帢單衣,謂之素服,以舉哀臨喪?!?BR> 遠游冠,太子諸王所冠。太子朱纓,翠羽緌珠節(jié)。諸王玄纓,公侯皆同?!?BR> 平冕,各以組為纓,王公八旒,衣山、龍九章,卿七旒,衣華蟲七章,并助祭所服。皆畫皂絳繒為之。
進賢冠,諸開國公、侯,鄉(xiāng)、亭侯,卿,大夫,尚書,關(guān)內(nèi)侯,二千石,博士,中書郎,丞、郎,秘書監(jiān)、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諸府長史,卿,尹、丞,下至六百石令長小吏,以三梁、二梁、一梁為差,事見《晉令》?!?BR> 武冠,侍臣加貂蟬,余軍校武職、黃門、散騎、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皆冠之。唯武騎虎賁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BR> 史臣曰:應劭《漢官》釋附蟬,及司馬彪志并不見侍中與常侍有異,唯言左右珥貂而已。案項氏說云“漢侍中蟬,刻為蟬像,常侍但為榼而不蟬”,未詳何代所改也?!?BR> 法冠,廷尉等諸執(zhí)法者冠之?!?BR> 高山冠,謁者冠之。
樊噲冠,殿門衛(wèi)士冠之?!?BR> 黑介幘冠,文冠;平幘冠,武冠。尚書令、仆射、尚書納言幘,后飾為異?!?BR> 童子空頂幘,施假髻,貴賤同服?!?BR> 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幘對朝服。赤幘,*武也?!?BR> 裦褶,車駕親戎、中外纂嚴所服。黑冠,帽綴紫襢,以絡帶代韖帶。中官紫襢,外官絳襢。其纂嚴戎服不綴襢,行留悉同。校獵巡幸,從官戎服革帶韖帶,文官不纓,武官脫冠?!?BR> 裲衤屬大衣,謂之祎衣,皇后謁廟所服。公主會見大首髻,其燕服則施嚴雜寶為佩瑞。裲衤屬用繡為衣,裳加五色,鎖金銀校飾。
綬,乘輿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太子朱綬,諸王纁朱綬,皆赤黃縹紺四采。妃亦同。相國綠緁綬,三采,綠紫紺??す?。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鄉(xiāng)、亭、關(guān)內(nèi)侯墨綬,皆二采???、內(nèi)史青,尚書令、仆、中書監(jiān)、令、秘書監(jiān)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黃。皇后與乘輿同赤,貴嬪、夫人、貴人紫,王太妃,長公主、封君亦紫綬,六宮青綬青白紅,郡公、侯夫人青綬?!?BR> 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冉閔敗,璽還南。別有行信等六璽,皆金為之,亦秦、漢之制也?;屎蠼瓠t,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銀印,貴嬪、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宮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其公、將軍金章,光祿大夫、卿、尹、太子傅、諸領護將軍、中郎將、校尉、郡國太守內(nèi)史、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仆、中書監(jiān)、令、秘書監(jiān)丞、太子二率,諸府長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諸州刺史,皆銅印?!?BR> 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皆簪白筆。王公五等及武官不簪,加內(nèi)侍乃簪?!?BR> 百官執(zhí)手板,尚書令、仆、尚書,手板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漢末仲長統(tǒng)謂百司皆宜執(zhí)之。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BR> 佩玉,自乘輿以下,與晉、宋制同。建元四年,制王公侯卿尹珠水精,其余用牙蚌。太官宰人服離支衣,后定。
贊曰:文物煌煌,儀品穆穆。分別禮數(shù),莫過輿服。
——摘自《國學寶典》史部·正史之《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
志第十一·五行(節(jié)錄)
永明中,宮內(nèi)服用射獵錦文,為騎射兵戈之象。至建武初,虜大為寇?!?BR> 永明中,蕭諶開博風帽后裙之制,為破后帽。世祖崩后,諶建廢立,誅滅諸王?!?BR> 永明末,民間制倚勸帽。及海陵廢,明帝之立,勸進之事,倚立可待也?!?BR> 建武中,帽裙覆頂;東昏時,以為裙應在下,而今在上,不詳,斷之。群下反上之象也?!?BR> 永元中,東昏侯自造游宴之服,綴以花采錦繡,難得詳也。群小又造四種帽,帽因勢為名:一曰山鵲歸林者,《詩》云“《鵲巢》,夫人之德”,東昏寵嬖*亂,故鵲歸其林藪;二曰兔子度坑,天意言天下將有逐兔之事也;三曰反縛黃離嘍,黃口小鳥也,反縛,面縛之應也;四曰鳳皇度三橋,鳳皇者嘉瑞,三橋,梁王宅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