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兒童琴藝:關(guān)于小提琴音準與律制》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BR> 有些學生拉分解和弦時,大三和弦的三音總是偏高,聽起來不舒服。林耀基戲稱這類同學腦子里只有“單聲道”,沒有“立體聲”。他們雖然也上過和聲課,但拉琴時腦子里只知有旋律線條,毫無和聲感覺。一個演奏者在拉多聲部作品,比拉巴赫的無伴奏作品時,如果沒有多聲部思維,不知道和弦的運動,自然搞不清楚聲部的走向,怎么能知道這個音從哪里來,這個句子到哪里去呢?自然更談不上確定用什么“律”來演奏這些音了。
那么,林耀基用什么律為標準教學生呢?他自稱是用“綜合平衡律”。
什么是綜合平衡律呢?按他的解釋是:當以旋律為主的時候(如格魯克的《旋律》或柴科夫斯基的《旋律》的第一樂段等),要照顧旋律,偏向五度相生律一點;如果以和弦或者以分解和弦為主的時候(如巴赫的《恰空》開頭或是克菜斯勒的《美麗的羅斯瑪琳》頭五個音),就要照顧和聲,偏向純律一點;如果鋼琴奏的是和弦的根音,而小提琴是它上面的五音或三音(如格里格的《C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主題的骨干音),那么應該以平均律的根音為基礎,用其他兩律與它的相對關(guān)系來調(diào)整音高;這叫“集各律為我所用”。至于對那些包含增減音程的和弦(例如像弗朗克的《A大調(diào)奏鳴曲》的開頭,小提琴是和弦的七音、九音)或更不協(xié)和的和弦,人的耳朵有更寬的尺度。此外,每個人的愛好不盡相同,拉出來的音準也不同,如舒伯特《圣母頌》(威廉密改編)開頭的小二度,不同的一流提琴家錄音有不同的樣子,大家都可以接受,都認為是“準”的;柴科夫斯基《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開頭的升F音,拉純律顯得協(xié)和、穩(wěn)定、雄偉,便并不是每位提琴家都拉純律,也有高一點的。如果樂曲速度快,和聲又復雜,那么大約在二十音分以下的誤差,人們的耳朵是可以接受的,都可以算在“準”的范圍之內(nèi)。
所以說,音準、音律也不是絕對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在技術(shù)規(guī)格(精確度)上總還有檔次的差別。
那么,林耀基用什么律為標準教學生呢?他自稱是用“綜合平衡律”。
什么是綜合平衡律呢?按他的解釋是:當以旋律為主的時候(如格魯克的《旋律》或柴科夫斯基的《旋律》的第一樂段等),要照顧旋律,偏向五度相生律一點;如果以和弦或者以分解和弦為主的時候(如巴赫的《恰空》開頭或是克菜斯勒的《美麗的羅斯瑪琳》頭五個音),就要照顧和聲,偏向純律一點;如果鋼琴奏的是和弦的根音,而小提琴是它上面的五音或三音(如格里格的《C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主題的骨干音),那么應該以平均律的根音為基礎,用其他兩律與它的相對關(guān)系來調(diào)整音高;這叫“集各律為我所用”。至于對那些包含增減音程的和弦(例如像弗朗克的《A大調(diào)奏鳴曲》的開頭,小提琴是和弦的七音、九音)或更不協(xié)和的和弦,人的耳朵有更寬的尺度。此外,每個人的愛好不盡相同,拉出來的音準也不同,如舒伯特《圣母頌》(威廉密改編)開頭的小二度,不同的一流提琴家錄音有不同的樣子,大家都可以接受,都認為是“準”的;柴科夫斯基《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開頭的升F音,拉純律顯得協(xié)和、穩(wěn)定、雄偉,便并不是每位提琴家都拉純律,也有高一點的。如果樂曲速度快,和聲又復雜,那么大約在二十音分以下的誤差,人們的耳朵是可以接受的,都可以算在“準”的范圍之內(nèi)。
所以說,音準、音律也不是絕對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在技術(shù)規(guī)格(精確度)上總還有檔次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