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guān)于兒童思維發(fā)展特點介紹,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幼兒心理學》里,引述了這樣一個實驗材料,就是要求幼兒分別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完成以下任務:把一套簡單的杠桿連接起來,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讓孩子找出物體之間極簡單的機械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第一種可以用感知動作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在實驗桌上放有組成杠桿的實物材料,孩子可以動手操作以達到目的;第二種需要用具體形象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只在圖畫中畫出組成杠桿的有關(guān)材料,讓孩子看,他們只能憑圖象去思考并解決問題;第三種只能用抽象邏輯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不給孩子提供實物,也不提供畫有實物的圖片,只用言語說明任務和條件,這時,孩子既不能動手操作,也沒有圖象可以憑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礎上,憑借抽象邏輯思維解決問題。
實驗的結(jié)果證明:
(1)幼兒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以感知動作思維方式的效果;
(2)幼兒主要使用感知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解決問題;
(3)幼兒三種思維發(fā)展的趨勢是從感知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解題方式出現(xiàn)在幼兒后期,但并不占主導地位。
感知動作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低級形態(tài)。它是最先在兒童身上出現(xiàn)的一種思維方式。一般認為,在3歲前兒童的思維活動中,它居于主導的地位。這種思維活動的特點有兩個:一是思維活動離不開感知的具體對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是思維活動必須在兒童親自擺弄、操縱物體,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進行。例如,兒童拿到一個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覺,如果這時能在她面前擺放一張玩具小床,并讓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讓娃娃期在床上睡覺;如果不給她小床,而給她小匙、食品之類的東西,則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飯。這時兒童還不能離開實物,僅憑已有的實物表象進行思維,因而其思維活動不論就時間、空間而言,還是就內(nèi)容而言,都有極大的局限性,思維內(nèi)容相當貧乏。
盡管如此,感知動作思維依然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基礎,而且是3歲前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應該十分注意發(fā)展兒童這種思維手段。
3歲前小兒的“勇敢”,常常因為無知而顯得十分魯莽,使父母受到驚擾。一個孩子拿棍探索著墻上的裂縫;突然轉(zhuǎn)而將棍向電器插座上插去;一個孩子在草叢中玩耍,忽然翻開一塊碎磚,將發(fā)現(xiàn)的蜈蚣抓在手里。諸如此類的行為,常常使父母心驚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讓孩子到處活動,希望孩子安安靜靜地坐著看看畫報、小兒書,唱唱歌,玩玩積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謂“文雅”的活動,代替那些被認為“粗野”的行為。這樣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動空間,減少孩子的活動量,減少孩子可能接觸認識的對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動作思維的發(fā)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條件。當孩于的思維活動由于感知對象或動作的限制而停滯不前時,可以為他提供一些繼續(xù)思維下去的前景。例如,一個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臺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臺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腳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無策了。這時,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臺前,孩子看到椅子,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為孩子繼續(xù)思考下去,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孩子的思維發(fā)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動作思維階段。從3歲左右開始,具體形象思維形式在孩子的思維活動中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思維形式,是孩子從感知動作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中間形態(tài),是較高于感知動作思維的第二階段的思維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擺脫感知對象和孩子動作的束縛,而利用表象的聯(lián)想思考問題。概括的表象比物體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維受時間、空間和動作、對象的限制較少,因而可以擴大思維活動的范圍,豐富思維活動的內(nèi)容,提高思維活動的效果。以講故事為例,為了給3歲前的小兒講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實物,如玩具、圖片等的支持,并伴隨必要的動作和活動;給5—6歲的幼兒講故事,則可減少或不用這些東西,而主要靠父母輔以手勢和表情的語言描繪,孩子隨著父母的言語描繪,能聯(lián)想到相應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內(nèi)容。
在整個幼兒時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著感知動作思維方式,幼兒后期開始產(chǎn)生抽象邏輯思維方式。抽象邏輯思維,就是利用抽象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活動的思維方式,如兒童對數(shù)概念的掌握和運用,對實物概念的比較和歸類,對事物因果關(guān)系的認識等。不過,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很低。
在幼兒時期,兒童不滿足于只認識事物“是什么”,而要求認識事物中的“為什么?”因此,他們頻繁地提出各種“為什么”的問題,使父母應接不限,有些問題甚至難于回答。盡管這樣,父母還是應該鼓勵孩子提問,因為提問說明孩子思維活躍,求知積極。
為了發(fā)展幼兒時期的思維能力,家長可以進行這樣一些訓練:
分類:要求孩子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如形狀、顏色、用途等,將事物分類。以衣服為例,可按各色分類,也可按深色和淺色分類,還可按大人穿的和孩子穿的分類,或者按上衣和褲子分類等??梢园堰@種分類活動變成分類游戲來玩。
例如,它該放在哪一堆?讓你的孩子看看你已經(jīng)分好的一堆衣物:爸爸、媽媽、孩子各一堆。然后,每次拿一件衣服或物品,讓孩子辨認應該放在哪一堆里,并讓他去放好。
讓你的孩子幫助你將準備洗的臟衣物,按深淺顏色分開。
比較:要求孩子比較事物的異同。例如,同是球,有大有小,同是捅,有深有淺,同是樹,有高有矮,同是星,有明有暗;同是水,有冷有熱等。又如桌子、椅子、床,雖然形狀不同.但都是家具;餅干、面包、蛋糕,雖然形狀、味道都不同,但都是食品,牛、馬、羊、豬狗、貓,雖然大小、相貌、習性、叫聲都不同,但都是動物等。也可以把這種比較活動變成游戲,孩子會更有興趣。例如,比較上和下的區(qū)別,可以同孩子交替玩飛機和汽車,并引導孩子說話,“飛機在汽車的上面”’“汽車在飛機的下面”等。
理解事物的性質(zhì)和關(guān)系:要求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質(zhì)和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某種東西有什么用途,某種動物喜歡吃什么食物,買某種東西應該去哪一類商店,各個季節(jié)應該穿哪—類衣服,各種事物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排列順序等??梢杂糜螒蚍绞剑瑤椭⒆永斫馐挛锏男再|(zhì)及相互關(guān)系。
例一.看看我們到了哪里?
爸爸和孩子各拿一件玩具,如小動物、汽車或火車等能動的東西。開始爸爸領頭走,孩子后邊跟,讓手中的小狗或小貓一會兒走到床前,一會兒走到桌旁,一會兒鉆到床下,一會兒跳到桌上等,以便了解事物之間的各種空間方位。
例二,積木游戲
同孩子一塊玩帶色積木,通過玩積木讓孩子了解積木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性質(zhì),以及擺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
解決問題:要求孩子考慮如何解決生活中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怎樣穿衣、扣鈕扣,怎樣穿鞋、系鞋帶,怎樣拿匙喝湯等。有時,可以人為地給孩子造成一點困難,看他如何解決。例如,想吃核桃,沒有錘子怎么辦?想喝水,水太燙怎么辦?下雨天,想到屋外去,但沒有雨傘怎么辦?等等?!?BR>
在《幼兒心理學》里,引述了這樣一個實驗材料,就是要求幼兒分別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完成以下任務:把一套簡單的杠桿連接起來,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讓孩子找出物體之間極簡單的機械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第一種可以用感知動作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在實驗桌上放有組成杠桿的實物材料,孩子可以動手操作以達到目的;第二種需要用具體形象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只在圖畫中畫出組成杠桿的有關(guān)材料,讓孩子看,他們只能憑圖象去思考并解決問題;第三種只能用抽象邏輯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不給孩子提供實物,也不提供畫有實物的圖片,只用言語說明任務和條件,這時,孩子既不能動手操作,也沒有圖象可以憑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礎上,憑借抽象邏輯思維解決問題。
實驗的結(jié)果證明:
(1)幼兒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以感知動作思維方式的效果;
(2)幼兒主要使用感知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解決問題;
(3)幼兒三種思維發(fā)展的趨勢是從感知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解題方式出現(xiàn)在幼兒后期,但并不占主導地位。
感知動作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低級形態(tài)。它是最先在兒童身上出現(xiàn)的一種思維方式。一般認為,在3歲前兒童的思維活動中,它居于主導的地位。這種思維活動的特點有兩個:一是思維活動離不開感知的具體對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是思維活動必須在兒童親自擺弄、操縱物體,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進行。例如,兒童拿到一個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覺,如果這時能在她面前擺放一張玩具小床,并讓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讓娃娃期在床上睡覺;如果不給她小床,而給她小匙、食品之類的東西,則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飯。這時兒童還不能離開實物,僅憑已有的實物表象進行思維,因而其思維活動不論就時間、空間而言,還是就內(nèi)容而言,都有極大的局限性,思維內(nèi)容相當貧乏。
盡管如此,感知動作思維依然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基礎,而且是3歲前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應該十分注意發(fā)展兒童這種思維手段。
3歲前小兒的“勇敢”,常常因為無知而顯得十分魯莽,使父母受到驚擾。一個孩子拿棍探索著墻上的裂縫;突然轉(zhuǎn)而將棍向電器插座上插去;一個孩子在草叢中玩耍,忽然翻開一塊碎磚,將發(fā)現(xiàn)的蜈蚣抓在手里。諸如此類的行為,常常使父母心驚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讓孩子到處活動,希望孩子安安靜靜地坐著看看畫報、小兒書,唱唱歌,玩玩積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謂“文雅”的活動,代替那些被認為“粗野”的行為。這樣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動空間,減少孩子的活動量,減少孩子可能接觸認識的對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動作思維的發(fā)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條件。當孩于的思維活動由于感知對象或動作的限制而停滯不前時,可以為他提供一些繼續(xù)思維下去的前景。例如,一個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臺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臺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腳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無策了。這時,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臺前,孩子看到椅子,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為孩子繼續(xù)思考下去,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孩子的思維發(fā)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動作思維階段。從3歲左右開始,具體形象思維形式在孩子的思維活動中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思維形式,是孩子從感知動作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中間形態(tài),是較高于感知動作思維的第二階段的思維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擺脫感知對象和孩子動作的束縛,而利用表象的聯(lián)想思考問題。概括的表象比物體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維受時間、空間和動作、對象的限制較少,因而可以擴大思維活動的范圍,豐富思維活動的內(nèi)容,提高思維活動的效果。以講故事為例,為了給3歲前的小兒講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實物,如玩具、圖片等的支持,并伴隨必要的動作和活動;給5—6歲的幼兒講故事,則可減少或不用這些東西,而主要靠父母輔以手勢和表情的語言描繪,孩子隨著父母的言語描繪,能聯(lián)想到相應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內(nèi)容。
在整個幼兒時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著感知動作思維方式,幼兒后期開始產(chǎn)生抽象邏輯思維方式。抽象邏輯思維,就是利用抽象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活動的思維方式,如兒童對數(shù)概念的掌握和運用,對實物概念的比較和歸類,對事物因果關(guān)系的認識等。不過,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很低。
在幼兒時期,兒童不滿足于只認識事物“是什么”,而要求認識事物中的“為什么?”因此,他們頻繁地提出各種“為什么”的問題,使父母應接不限,有些問題甚至難于回答。盡管這樣,父母還是應該鼓勵孩子提問,因為提問說明孩子思維活躍,求知積極。
為了發(fā)展幼兒時期的思維能力,家長可以進行這樣一些訓練:
分類:要求孩子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如形狀、顏色、用途等,將事物分類。以衣服為例,可按各色分類,也可按深色和淺色分類,還可按大人穿的和孩子穿的分類,或者按上衣和褲子分類等??梢园堰@種分類活動變成分類游戲來玩。
例如,它該放在哪一堆?讓你的孩子看看你已經(jīng)分好的一堆衣物:爸爸、媽媽、孩子各一堆。然后,每次拿一件衣服或物品,讓孩子辨認應該放在哪一堆里,并讓他去放好。
讓你的孩子幫助你將準備洗的臟衣物,按深淺顏色分開。
比較:要求孩子比較事物的異同。例如,同是球,有大有小,同是捅,有深有淺,同是樹,有高有矮,同是星,有明有暗;同是水,有冷有熱等。又如桌子、椅子、床,雖然形狀不同.但都是家具;餅干、面包、蛋糕,雖然形狀、味道都不同,但都是食品,牛、馬、羊、豬狗、貓,雖然大小、相貌、習性、叫聲都不同,但都是動物等。也可以把這種比較活動變成游戲,孩子會更有興趣。例如,比較上和下的區(qū)別,可以同孩子交替玩飛機和汽車,并引導孩子說話,“飛機在汽車的上面”’“汽車在飛機的下面”等。
理解事物的性質(zhì)和關(guān)系:要求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質(zhì)和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某種東西有什么用途,某種動物喜歡吃什么食物,買某種東西應該去哪一類商店,各個季節(jié)應該穿哪—類衣服,各種事物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排列順序等??梢杂糜螒蚍绞剑瑤椭⒆永斫馐挛锏男再|(zhì)及相互關(guān)系。
例一.看看我們到了哪里?
爸爸和孩子各拿一件玩具,如小動物、汽車或火車等能動的東西。開始爸爸領頭走,孩子后邊跟,讓手中的小狗或小貓一會兒走到床前,一會兒走到桌旁,一會兒鉆到床下,一會兒跳到桌上等,以便了解事物之間的各種空間方位。
例二,積木游戲
同孩子一塊玩帶色積木,通過玩積木讓孩子了解積木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性質(zhì),以及擺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
解決問題:要求孩子考慮如何解決生活中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怎樣穿衣、扣鈕扣,怎樣穿鞋、系鞋帶,怎樣拿匙喝湯等。有時,可以人為地給孩子造成一點困難,看他如何解決。例如,想吃核桃,沒有錘子怎么辦?想喝水,水太燙怎么辦?下雨天,想到屋外去,但沒有雨傘怎么辦?等等?!?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