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藥防治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手足口病的中藥防治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手足口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傳染病,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共同被認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本病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xiàn)皮疹、潰瘍等臨床表現(xiàn)為主,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fā)癥。
    本病屬中醫(yī)“濕溫”、“時疫”等范疇,病因為濕熱疫毒。多因內(nèi)蘊濕熱,外受時邪,留于肺、脾、心三經(jīng)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襲肺、脾二經(jīng),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見肺衛(wèi)癥狀。如發(fā)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開竅于口,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口舌生皰疹、潰瘍。
    近年國內(nèi)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要原則,采用自擬方或成方為基礎(chǔ),隨癥加減治療本?。Ч芎?。如有報道采用以清熱解毒、清心瀉脾為主的清熱瀉脾飲共治療 50例,痊愈3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痊愈率72%,總有效率98%。方用: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 1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 12克,石膏15~30 克。兼高熱有肝風內(nèi)動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火熾盛者,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生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恢復期,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方用:谷芽、生意苡仁各15 克,蟬蛻6克,鉤藤、淡竹葉各9克,甘草 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使用本方應注意病中即止,以防過用苦寒易傷脾胃,即在熱漸退、皮疹縮小、其他兼癥緩解時改用理脾助運兼以清化之藥物,務使祛邪不傷正,邪去正安。
    食療可用鮮荷葉 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吃。也可用竹葉20片,燈芯 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許糖,煎水服。
    此外,有報道用銀翹導赤散加減施治本病,療效快,療程短,副作用少。還有報道用莪術(shù)油注射液治療本病,因莪術(shù)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減輕口腔潰瘍的疼痛.促進皮疹及口腔潰瘍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皮疹和潰瘍面的愈合。又因莪術(shù)油有抑制病毒作用.病程早期應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復制,防止病毒的播散.減少對心肌的損害。另外,雙黃連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等中成藥,以及葛根芩連湯、瀉黃散等傳統(tǒng)方劑及其加減方,也被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并且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