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刑法歷年真題答案解析(六)

字號:

司法考試刑法歷年真題答案解析(六)
    1.關于刑事管轄權,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甲在國外教唆陳某到中國境內實施綁架行為,中國司法機關對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轄權
    B.隸屬于中國某邊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長途汽車在從中國進入E國境內之后,因爭搶座位,F國的湯姆一怒之下殺死了G國的杰瑞。對湯姆的殺人行為不適用中國刑法
    C.中國法院適用普遍管轄原則對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轄權時,定罪量刑的依據是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
    D.外國人丁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國刑法的規(guī)定,該罪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適用中國刑法
    答案:ABD
    解析:《刑法》第6條規(guī)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fā)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犯罪行為包括預備行為、實行行為、共同犯罪的部分行為。犯罪結果包括實際發(fā)生的結果、可能發(fā)生的結果(預備、未遂的場合)、共同犯罪的部分結果。A項中甲的教唆行為盡管在國外,但是最終可能發(fā)生的犯罪結果是在中國境內的,所以中國的司法機關有管轄權,所以A項是正確的?!缎谭ā返?條第二款規(guī)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可見這是不包括國際列車或者長途汽車的,所以盡管B項所說的情形發(fā)生在我國的長途汽車中,也不適用中國刑法。所以B是正確的?!缎谭ā返?條規(guī)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故此對于C項中的情形要適用中國刑法。所以C是錯誤的?!缎谭ā返?條規(guī)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D項的表述是“也可能不適用中國刑法”,這里請考生注意對《刑法》第8條的記憶,如果丁對中國公民的犯罪行為在犯罪地是不受處罰的,那么就不適用中國刑法,所以D的說法是正確的。綜上,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BD.
    2.梁某與好友強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強某醉酒后,錢包從褲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見錢包里有5000元現金就將其隱匿。強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錢包之事被發(fā)現,托辭拒絕。強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發(fā)現時已凍死。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梁某占有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B.梁某占有財物的行為構成侵占罪
    C.梁某對強某的死亡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D.梁某對強某的死亡不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答案:AD
    解析:盜竊罪是指將他人所有、他人占有的財物通過平和手段變成自己所有、自己占有。侵占罪是指將他人所有、自己占有的財物通過平和手段變成自己所有。二者區(qū)分的關鍵在于財物為誰所占有。本案中,強某的錢包雖然掉到地上,但因為仍在強某的實力控制范圍之內,因此仍屬于強某在占有。梁某將強某所有并占有的財物通過平和手段變成自己所有并占有,屬于盜竊。因此,A項正確,B項錯誤。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有三:行為人有作為義務;行為人有能力履行作為義務;行為人沒有履行作為義務造成危害后果。本題中,首先,梁某雖然和強某一起喝酒,但是喝酒行為并不會產生被凍死的危險,因此不屬于“先前行為引起危險”,梁某也不具有作為義務。其次,梁某沒有送強某回家的行為與強某被凍死沒有因果關系。因此,梁某不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C項錯誤,D項正確。
    3.周某為搶劫財物在某昏暗場所將王某打昏。周某的朋友高某正好經過此地,高某得知真相后應周某的要求提供照明,使周某順利地將王某錢包拿走。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高某與周某構成搶劫罪的共同犯罪
    B.周某構成搶劫罪,高某構成盜竊罪,屬于共同犯罪
    C.周某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D.高某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
    答案:ACD
    解析: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必須有二人以上、必須有共同故意、必須有共同行為。本案中,周某與高某事先沒有通謀,高某只是在周某在實行犯罪過程中加入進來的,屬于承繼的共犯。周某先實施搶劫罪中的暴力行為,后高某以共同搶劫的意思提供幫助行為,構成承繼的共同搶劫犯罪。故A項是正確的,B項是錯誤的。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所以主犯又分為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兩種,本案中,周某在搶劫中起主要作用,故周某是搶劫罪的主犯。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高后在本案中只是輔助了周某的搶劫行為,因此是從犯。所以C和D是正確的。
    4.劉某基于殺害潘某的意思將潘某勒昏,誤以為其已死亡,為毀滅證據而將潘某扔下懸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從懸崖墜落致死。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劉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B.劉某在本案中存在打擊錯誤
    C.劉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
    D.劉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答案:AD
    解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造成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但實際上危害結果是他的第二個行為造成的,這就是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所以A是正確的。在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錯誤分為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打擊錯誤是事實錯誤的一種。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于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打擊錯誤有以下基本特征: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本案中劉某基于殺害潘某的故意對潘某本人實行打擊行為,所以劉某并不存在打擊錯誤,所以B是正確的。犯罪的既遂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已經齊備了刑法分則對某一具體犯罪所規(guī)定的全部構成要件。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故意殺人罪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并在客觀上實行了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導致被害人的死亡。本案中,劉某有殺害潘某的故意,并且實行了殺害潘某的行為,造成潘某的死亡,所以劉某構成故意殺人既遂。所以D是正確而的,C是錯誤的。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D.
    5.李某以出賣為目的偷盜一名男童,得手后因未找到買主,就產生了自己撫養(yǎng)的想法。在撫養(yǎng)過程中,因男童日夜啼哭,李某便將男童送回家中。關于李某的行為,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構成拐賣兒童罪
    B.構成拐騙兒童罪
    C.屬于拐賣兒童罪未遂
    D.屬于拐騙兒童罪中止
    答案:BCD
    解析:本題要區(qū)分拐賣兒童罪與拐騙兒童罪。拐賣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而拐騙兒童罪是指用蒙騙、利誘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jiān)護人的行為。本案中李某以出賣為目的,“偷盜”一名男童,因此構成拐賣兒童罪。所以A正確,B錯誤,同時D也錯誤。根據拐賣兒童罪的定義可以看出,拐賣兒童罪是行為犯,[法律教育網編輯整理]只要實行了拐賣兒童的行為即構成犯罪既遂,所以C是錯誤的。本題要求考生選擇錯誤的選項,所以應選BCD.
    6.關于假釋的適用,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甲因爆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在服刑13年時,因有悔改表現而被裁定假釋
    B.乙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犯嫖宿幼女罪判8年,數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15年。在服刑13年時,因有悔改表現而被裁定假釋
    C.丙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刑罰執(zhí)行7年后假釋。假釋考驗期內第2年,丙犯搶劫罪,應當判9年,數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10年。在服刑7年時,因有悔改表現而被裁定假釋
    D.丁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經過緩刑考驗期后,發(fā)現丁在緩刑考驗期內的第2年,犯故意傷害罪,應判9年,數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10年。在服刑7年時,因丁有悔改表現而被裁定假釋
    答案:BCD
    解析:《刑法》第81條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zhí)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zhí)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zhí)行刑期的限制。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所以A是錯誤的。而假釋并不涉及數罪并罰的問題,BC兩項中盡管乙和丙被判執(zhí)行的刑期都超過十年,但是乙和丙因搶劫罪被判的刑期都不足十年,因此符合假釋的規(guī)定,所以BC是正確的。緩刑不是原判刑罰已經執(zhí)行完畢,而是指原判的刑法不再執(zhí)行。因此,在緩刑考驗期內再犯新罪,以及在考驗期滿后再犯新罪的,都不成立累犯。因此,D項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