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2013年公開招聘特崗教師考試《中學語文》命題預測試卷》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2013年特崗教師公開招聘《中學語文》命題預測試卷
一、古詩文積累與運用(18分)
1.明明如月,______?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終鮮兄弟,______,晚有兒息。(李密《陳情表》)
3.潦水盡而寒潭清,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4.______,序天倫之樂事。(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5.客亦知夫水與月乎?______,而未嘗往也;______,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
6.______,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______,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7.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______,幾世幾年,______,______;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杜牧《阿房宮賦》)
8.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______,______。(賈誼《過秦論》)
9.詩人作詩時往往會將個人的心境融人其中,如陳與義《登岳陽樓》中“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如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又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______,______”。
10.詞的感情基調大多是惆悵、凄婉的,如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片感傷;如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愁腸百結;又如李煜的“______”更是不掩飾自己心亂如麻的離愁憂思。(用《相見歡》中的句子回答)
二、科技文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題。
古氣候研究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過去5億年里,地球高溫期一般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時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學家正研究地球歷的氣候變遷,以預測今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時地球氣候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而不僅僅依靠計算機模型的預測。
研究地球歷的氣候變遷可利用各種各樣的線索。巖石可以揭示它們形成時期的環(huán)境信息,如許多巖石只能在有液態(tài)水的地方才會形成。測量南極冰蓋中微氣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但可回溯的時間并不長。要了解更久遠時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必須用間接方法,如建立模型來研究各種長期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這些模型能顯示數千萬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變化,但是無法提供短期波動的信息。測量植物葉片化石的氣孔密度,也可以了解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另外,還可以測量淺海貝類化石中硼、鈣的比例,因為這個比例和這些貝類生長時的海洋酸度有關,而海洋酸度又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相關聯。
研究過去的氣候變化能夠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氣候敏感性。氣候敏感性,是指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時的輻射強迫所產生的全球平均溫度變化。根據相關研究,如果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氣溫將上升l攝氏度。但是,當地球氣候變暖時,很多因素都會跟著一起變化。例如,氣候變暖使大氣中包含更多水蒸氣,而水蒸氣是一種強力的大氣保溫氣體;氣候變暖還會減少積雪和縮小海洋的覆蓋范圍,這將導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導致氣溫進一步升高。
聯合國有關機構近預測:在考慮了這些反饋效應之后,計算機模型得出的氣候敏感性在2—4.5攝氏度之間,佳估計值為3攝氏度。其實,計算機模型只考慮了對變暖效應的快速反饋,而那些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后才會顯現的反饋,例如陸地冰原范圍的變化則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氣候敏感性可能比計算機模型預測的更高。
由于現有的氣候模型無法考慮長期反饋的影響,要獲得更確切的氣候敏感性,的途徑是研究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為了使結果更準確,科學家研究了和現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約450萬年前),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400ppm(1ppm=百萬分之一),僅比現在高一點,但當時的地球平均氣溫卻比現在高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25米。而永久冰蓋面積也比現在小。對上新世的研究發(fā)現,當時的氣候敏感性為二氧化碳濃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氣溫升高4.5攝氏度。
如果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預見,短期內地球平均氣溫會升高3攝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幾百年里,氣溫還將持續(xù)攀升,被全球氣候變暖困擾的人類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11.下列關于“氣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的條件下,氣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越大
B.要獲得更確切的氣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夠研究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對氣候的影響
C.聯合國有關機構用計算機模型預測氣候敏感性時,充分考慮了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化的各種因素
D.不同時期氣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氣候敏感性對認識今天氣候變暖頗有價值
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在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中,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必然伴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反過來,全球平均氣溫降低則意味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氣溫的上升會造成地球積雪的減少和海冰覆蓋范圍的縮小,這樣將使得來自太空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會導致地球平均氣溫進一步升高
C.植物葉片氣孔的疏密程度與其生長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相關,根據植物葉片化石的氣孔疏密程度,可分析這種植物生長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D.對上新世早期的研究發(fā)現: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會造成平均氣溫升高,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從而使永久冰蓋面積縮小
1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地球上有一些巖石是能夠在沒有液態(tài)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極冰蓋微氣泡里面的氣體能夠間接了解數千萬年以來的大氣成分
C.測量貝類化石中硼、鈣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D.變暖效應的長期反饋使地球氣溫上升可以持續(xù)數百年
三、文言文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題。
《會試錄》、《鄉(xiāng)試錄》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職也。凡書亦猶是矣。且如國初時,府州縣志書成,必推其鄉(xiāng)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則官于其府州縣者也。請者必當其人,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官于是者,其文優(yōu),其于是書也有功,則不讓于鄉(xiāng)矣。鄉(xiāng)之先生,其文優(yōu),其于是書也有功,則官不敢作矣。義取于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讓于鄉(xiāng)與官矣。凡此者,所謂職也,故其序止一篇?;騽e有發(fā)明,則為后序【注】亦有但紀歲月而無序者。今則有兩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兩序,非體也,不當其人,非職也,世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fā)明,序可也;無所發(fā)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答莊充書》日:“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讀此言,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日:“序者,敘所以作之指也,蓋始于子夏之序《詩》。其后劉向以校書為職,每一編成,即有序,為雅馴矣。左思賦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謐。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傳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有繕寫而重刻之,則人復序之,是宜敘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論昔賢,妄為優(yōu)劣之辨,即過稱好事,多設游揚之辭,皆我所不取也?!弊x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注]后序:寫在書后面的序文,類似于后記。
14.對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必推其鄉(xiāng)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 齒尊:年長受尊崇
B.請者必當其人 當:充當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累積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 漫漶:模糊不清
15.下面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16.下列各句全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 )。(4分)
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fā)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7.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4分)
A.作者認為書前有序文,書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對作序的看法,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了刊物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妄加褒貶
D.杜牧認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
四、現代文閱讀(9分)
創(chuàng)作自由社會擔當
陸天明
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靈自由和社會擔當問題,一直是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辯證地看待、準確地處理“心靈自由”和“社會擔當”之間的關系,辯證地看待、準確地處理文學和時代的關系,至關重要。
我們崇尚心靈自由。新時期以來,文學藝術領域打破了束縛創(chuàng)作的各種清規(guī)戒律,廣大作家藝術家重新享有了獨立思考的權利,肯定了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中自由表現的不可或缺性,肯定了多樣性訴求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創(chuàng)作主體的創(chuàng)作個性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展現。但后來發(fā)生的變化又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心靈自由都不會是空泛的、抽象的、絕對的,它都需要一個空間依托,都會產生一種社會指向,更會衍生和附加一種價值判斷。如果只執(zhí)著于小我和一己的情感表達,置時代變遷、歷史訴求和民眾命運于不顧,那么創(chuàng)作的疲軟蒼白和失落于廣大讀者,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有人會說,偉大的卡夫卡當年活著時,也被他同時代的人嚴重冷落過,但他終還是被后人確認為人類有史以來偉大的經典作家之一。但卡夫卡的例子并不能證明創(chuàng)作主體理該拒斥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生存意愿。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卡夫卡密切關注著他的時代,以深邃敏銳的觀察剖析,痛悟到工業(yè)化進程所造成的人性異化這個重大的人類
命運母題,并加以獨特前衛(wèi)的文學表現,才在后世引發(fā)巨大共鳴和認知震撼,才奠定了他那經典作家的地位。
我們崇尚心靈自由。但很長時間以來,有一種流行的看法,以為只要一涉及“社會擔當”、“歷史使命”、“時代要求”,就會干擾到作家、藝術家的“心靈自由”,就會嚴重削弱作品的“藝術質地”和文學的純凈性。更有甚者,認為不能“讓一個作家承擔這樣的(拯救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便帶來一個非常明顯的后果,“諸如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乃至所謂身體寫作上升為這個時代趨之若鶩的主題詞”。
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一場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變革。作家自是不能也不該袖手旁觀,不管是“拯救”也罷,“療救”也罷,是推動,還是促進,是“殫精竭慮”,還是“略盡綿薄之力”,都應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激情,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去參與這場偉大的變革,負起我們應負的責任。
有人還曾擔心過,關注時代,貼近現實,勢必會把一些社會問題引入創(chuàng)作中。而把文學和現實的“社會問題”聯系起來,似乎神圣的文學就被“褻瀆”了,就不“文學”了。文學關注了社會問題后,就真的不再“文學”了?戲劇大師易卜生就是專寫“社會問題劇”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接觸到了北歐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極其尖銳復雜重大的社會問題。但又有誰能否定得了他老人家對推動歐洲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發(fā)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和在純文學領域里所擁有的崇高地位呢?所以,文學不文學的關鍵并不在于文學能不能關注時代,能不能切入政治,能不能引入社會問題,而在于你對這一切是不是做了真文學的思考和表達。
是的,我們必須崇尚心靈自由,但真正的心靈自由卻得自于對時代對人民的殷切關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這樣的博大方能給文藝創(chuàng)作者真正的自由自在。
(選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報》,有刪節(jié))
18.下列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心靈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文學創(chuàng)作崇尚心靈自由,就是要尊重作家的獨立思考、自由表現、多樣性訴求和創(chuàng)作個性
B.不顧時代變遷、歷史訴求和民眾命運的“自由”創(chuàng)作必然疲軟蒼白,失落于廣大讀者
C.讓作家承擔“拯救社會”的責任,會干擾到作家的“心靈自由”,影響文學的純凈性
D.文學創(chuàng)作者只有殷切關注并全身心投入到時代和人民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19.下列對創(chuàng)作自由和社會擔當關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創(chuàng)作自由和社會擔當的關系是需要辯證地看待和妥當地處理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B.心靈自由不是空泛的、抽象的、絕對的,需要空間依托、社會指向和價值判斷
C.創(chuàng)作主體完全排斥社會擔當,會使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等成為時代主題詞
D.不能認為文學一聯系現實的“社會問題”,就被“褻瀆”了,就不“文學”了
20.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同時代的人因卡夫卡痛悟到工業(yè)化進程所造成的人性異化的母題,而嚴重冷落他
B.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著重大變革,作家要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參與變革,負起應負的責任
C.易卜生專寫“社會問題劇”,并因此在純文學領域里獲得了崇高地位
D.關注時代、切入政治、引入社會問題是文學的關鍵,是真文學的思考和表達
五、技能應用題(30分)
21.請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設計教案。
六、鑒賞題(20分)
22.閱讀下面這首詞,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評論。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一、古詩文積累與運用
1.何時可掇 枉用相存
2.既無伯叔 門衰祚薄
3.煙光凝而暮山紫
4.會桃花之芳園
5.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7.齊楚之精英 剽掠其人倚疊如山
8.天下云集響應 贏糧而景從
9.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10.剪不斷,理還亂
二、科技文閱讀
11.C[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據第4段“聯合國……計算機模型只考慮了對變暖效應的快速反饋…一則被忽略了”,可確定C選項錯誤。
12.C[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含義的理解能力。根據第1段“過去5億年里,地球高溫期一般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時期相吻合,反之亦然”可知A項以偏概全,是“一般”而非“必然”,排除。B項指代對象理解錯誤,是“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而非“來自太空的太陽輻射”,可根據第3段“氣候變暖還會減少積雪和縮小海洋的覆蓋范圍,這將導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導致氣溫進一步升高”排除。D項邏輯關系理解錯誤,平均氣溫升高是拿上新世早期和“現在”相比較而言的,可據第5段“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400ppm,僅比現在高一點,當時的地球平均氣溫卻比現在高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25米。而永久冰蓋面積也比現在小”排除。
13.B[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B項中的“數千萬年”推斷錯誤,根據第2段“測量南極冰蓋中微氣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但可回溯的時間并不長”可以得知。
三、文言文閱讀
14.B[解析]B項錯誤,“當”應為稱得上、當得起之意。
15.A[解析]A項第一個“且”用在句首,是文言發(fā)語詞,與“夫”相似,第二個是連詞,表示轉折的意思。
16.C[解析]①④只是陳述事實,并不是作者的觀點。
17. D[解析]D項是對“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的錯誤理解,該句意為“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師”。是說后世的宗師可以給人作序,而不是說能給人作序的人就能成為后世宗師。
參考譯文:
《會試錄》、《鄉(xiāng)試錄》都是主考官在書前作序,副考官在書后作序,這是職務的要求。只要是書也都是這樣。比如國家剛建立時,府州縣志寫成后,一定是推舉這個地方有學識的、年長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人來寫序,如果沒有的話就由這個府州縣的官員來寫。請人寫的序一定要是適合那個人寫的,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真的沒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選了,然后再作序。官員寫序的,如果他的文筆優(yōu)秀,序文對這本書也有增輝和推廣的作用,那就不謙讓給鄉(xiāng)里的人寫了。鄉(xiāng)里的讀書人,如果他文筆優(yōu)秀,序文對這本書也有增輝、推廣的作用,那么官員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獨到的想法,則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讓給地方的長者和官員。凡是這樣的,就正是職務、職責,所以.序一般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闡明的,則叫作后序,也有只記錄成書時間而沒有序的。現在卻有兩篇序,有的甚至三四篇序。有兩篇序是不符合體例的。不是適合作序的人作序是越職的。世上的君子不好讀書卻好多說話啊。
凡是書有新的見解的,可以作序;如果沒有什么發(fā)現,只記錄成書的時間就行了。人的毛病在于喜歡給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莊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師?,F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想為您還沒寫完的文章作序,這實在是不可以啊?!弊x了這段話,現在那些喜歡給人作序的人就可以停止了。
婁堅在《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中說:“序言.是用來說明寫作的主旨的,這大概是始于子夏為《詩經》作序。后來劉向以校書為職業(yè),每編輯一冊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寫成《三都賦》后,以為自己名聲不是很盔,求皇甫謐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別人作序用來傳名,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自己。“至于后來文章流傳的時間長了,留存的刻本也許模糊不清沒法看了,繕寫后重新刻印,于是人們再寫一篇序,這時則應該記敘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現在序言所記述的,不是追述議論過去的賢者,隨意作出優(yōu)劣的論斷,就是過分地稱贊某些好事,過多地用一些宣揚的辭藻,也都是我所認為不可取的。”讀了這些話,如今喜歡給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可以停止了。
四、現代文閱讀
18.C[解析]根據文中第三、四段文字可知C項不符合原文意思。
19.B[解析]文中原意為心靈自由需要空間依托.會產生社會指向,會衍生和附加價值判斷,因此B項不符合原文意思。
20.B 解析]B項是本文作者要表達的文章主旨,因此選B。
五、技能應用題
21.[參考答案]
《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生平、創(chuàng)作及新詩等有關知識;
2.分析本詩意境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3.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境之美。
教法設想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一課時完成。
教學內容和步驟
1.導入新課
(投影徐志摩照片)
#教師招聘# #2013年公開招聘特崗教師考試《中學語文》命題預測試卷#:屏幕上是一位極富才情的詩人,他面容清瘦、氣質優(yōu)雅,多情的眼神中略帶些夢幻,在這文弱的外表下,隱藏的是一顆善感而細膩的心。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徐志摩)對,他就是被林語堂先生稱作“情才”和“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1915年進北大學習,1918年去美國留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拜見了哲學家羅素,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貒笙群笤诒贝?、清華、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授。l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發(fā)起“新月社”。新月詩派是新詩極重視形式關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l924年泰戈爾訪華,他主動擔任翻譯,并隨他訪日。同年,他認識了陸小曼,并與其于1926年結婚。他曾是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的主編、《新月》詩刊的主編。1928年重訪倫敦,7月在哲學家羅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來到劍。橋訪友,可誰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靜靜地等著他。11月乘船回國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詩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詩人。l931年11月,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京,遇大霧,飛機出事遇難。年僅35歲。他的死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
“康橋”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英國劍橋大學”的簡稱?!翱禈颉笔钱敃r的譯法?!皠颉币运鼘W術上的成就在全世界大學中名列前茅,也以它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
代表作: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葉》、《自剖》、《秋》、《巴黎的鱗爪》等。
小說散文集:《輪盤》
日記:《愛眉小札》
(可再講一些徐志摩留學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國建立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后又棄政從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二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
【資料1: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大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修聽課,度過了一年多悠閑的日子。期間深受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形成了資產階級紳士兼詩人的氣質。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他常常躺臥在康河邊的草地上,或看書,或聽音樂,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尋夢。
資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進他的內心(原配夫人張幼儀、美麗少女林徽因、再配夫人陸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劍橋大學邂逅了美麗少女林徽因。兩人在此相戀相處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過他們并肩同游的浪漫的身影?!?BR>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句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詩歌世界,去品讀他的《再別康橋》。
2.品析“三美”
剛才同學們朗誦時,覺不覺得詩很美?仿佛進入了一個如畫的詩境,置身于康河岸邊,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蕩舟尋夢。詩歌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很美的意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當客觀外景和作者主觀情感和諧交融.才能形成詩的意境美?!熬场奔粗缸髡呙枥L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則是指詩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獨特的思想、感情、情緒和感受等。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詩的音韻、節(jié)奏和結構,體會“音樂美”
本詩的韻腳分別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從韻腳看,一方面每節(jié)音韻統(tǒng)一,全詩逐節(jié)換韻,另一方面取韻又有開有合(開口、半開口和閉口音),有輕有重。
本詩的節(jié)奏:以前三節(jié)為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方面每句為三到四個音步,以三個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輕輕”、“油油”等疊音詞,使得詩的節(jié)奏明快而叉平穩(wěn)。
本詩的結構:大家不難發(fā)現,詩的首尾是呼應的,有同有異,富于變化,但又反復強化那特定的情緒和格調,尾是首的復沓,但又不是簡單重復,是感情經過激蕩而又沉淀后的再現,或是另一層面的遞升。一如交響音畫中的“A—B—A”式的曲式結構,是“呈現一展開一再現”的藝術體式,反復營造那“濃得化不開”的深深情味。
讀著這首詩,音韻和諧而富于變化,節(jié)奏明快而顯得平穩(wěn),并且曲折回環(huán),首尾圓合,氣韻渾成,如同康河的漣漪一樣輕輕蕩漾,令人不禁產生音樂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體會“建筑美”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和諧、節(jié)奏之明快,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么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點?
從段落上看.每節(jié)四句,各句又錯開.整齊劃一;從句子上看,每句字數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飭和節(jié)的勻稱,使詩具有了一種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學家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則是凝固的音樂。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旌搖蕩,感到美不勝收。
(3)抓住具體意象,體會“繪畫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它是全世界美的一條河?!钡拇_,康橋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詩中選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問:你認為詩中什么意象,具有繪畫美?試舉例賞析。
金柳:柳,是古今詩文中常見的吟詠對象,絲絲柳條在千載而下的歲月中飄蕩。而今在徐志摩筆下又呈現一種特別的繪畫美。綠的柳、碧的水與西天的夕陽交融在一起。柳樹化為金色,色彩對比是那么鮮明和生動,并且柳樹又化為“新娘”,她那婷婷的艷影在夕陽與河水的映襯下閃射著迷人的色彩!
②本詩的意象,從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輝,色調搭配是明快的,并且遠近交錯,俯仰結合,組成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再看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滯不動的,都具有躍動的生命感。詩人用了一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如“蕩漾”、“招搖”、“揉碎”等,使整個畫面變成動態(tài)的圖景,一種活力的氣韻流動在其間,給人以立體的審美感受。
③在這個立體的如畫般的詩境中,詩人的動作,如“招手”、“撐”、“揮一揮”等詞表明,詩人在這“畫”中也情不自禁地沉醉,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動,詩人在動,主客互動,物我相融,到了“相看兩不厭”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條水草,永遠生長在康河里,成為康河的一部分,永遠招搖著生命的美麗!
(學生活動:你喜歡哪一幅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詩,色彩絢麗、溫潤可人的意象,整齊勻稱、錯落有致的形式,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明快的音韻營造出了一個徐志摩式的藝術世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脫俗的意境美。
3.拓展遷移
在徐志摩的詩作中,還有一些玲瓏精致的小詩,也很能體現詩歌的“三關”—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這里我提供兩首徐志摩的小詩供大家欣賞品味。
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這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莎揚娜拉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一/我是在夢中,她的溫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甜美是夢里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負心-我的傷悲。/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黯淡是夢里的光輝?!也恢里L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小組合作品味詩中所體現的“三美”(任選其一),討論交流后推舉代表作簡要發(fā)言。
4.播放《再別康橋》歌曲,結束全課
(1)學生齊讀課文(齊讀前,教師布置讀慢點,品味詩中所描繪的形象)
齊讀后講:本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著一個可以畫出的畫面,它們都描寫了什么呢?同學們要認真回味,看詩中有幾節(jié)在描繪康橋的景色,描繪的是什么,品評一下詩中的意味。
(2)講析課文(邊提問邊板書)
金柳一水草(或“青荇”)—清潭一乘船漫游
講析:首先,詩人避開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我們的古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得高遠深切,且離別的對象都是人。本詩則不然,詩人告別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補充板書)輕輕的作別—柳(新娘)—水草— 清潭—
同學們齊讀第二段,同時思考問題。
作業(yè):想一下.作者把金柳比作新娘,金柳要真的是新娘,會是怎么樣的一個畫面?
六、鑒賞題
22.[參考答案]這是一首懷人詞。上闋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皝幸形秋L細細”,“危樓”暗示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闌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按撼睢?,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fā)。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闌、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盁o言”兩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闋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尾“衣帶漸寬”兩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敖K不悔”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zhí)著的態(tài)度,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因為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