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guān)于八年級(jí)語文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題,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 室 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一、解釋詞語:
1、有仙則名( )2、有龍則靈( )3、斯是陋室( ) 4、惟吾德馨( )( )( ) 5、談笑有鴻 儒( )( ) 6、可以調(diào)素琴( ) 7、往來無白丁( ) 8、無絲竹之亂耳( )( )9、無案牘之勞形( )( )( )10、苔痕上階綠( )
二、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譯: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翻譯: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翻譯: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翻譯:
(5)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
四、理解默寫:
1、 點(diǎn)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2、 本文描寫環(huán)境清新幽雅的句子: 。
3、 寫室中人交往不俗(交往之雅): 。
4、 文中寫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
5、 最能表現(xiàn)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6、作者在文中結(jié)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了自己高尚情趣的是:
7、本文與“時(shí)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用類比手法表達(dá)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句子是
9、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一個(gè)詞是“德馨”,作者從幾方面來表現(xiàn)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答:
10、本文的陋室為什么不陋?答:
11、文章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12、身居陋室,可以“調(diào)素琴”,說明作者是喜愛音樂的,而下文卻說“無絲竹之亂耳”,這兩者之間是否矛盾?談?wù)勀愕囊娊狻?BR> 答:
13、《陋室銘》結(jié)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答:
1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言外之意。
答: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dú)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解釋加點(diǎn)的詞:
(1)可愛者甚蕃( ) (2)世人甚愛牡丹( )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漣而不妖( )( )( )(5)亭亭凈植( )( ) (6)不可褻玩焉( )( )(7)花之君子者( ) (8)予謂菊( )( ) (9)陶后鮮有聞( )( ) (10)同予者何人( )
(11)宜乎眾矣( )( )
二、句子翻譯:
(1) 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翻譯: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譯:
(3) 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翻譯:
(4)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三、問答題:
1、 文中作者歌頌的是蓮花,卻幾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目的)是什么?
答:
2、文中寫“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目的是:
3、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分別比喻象征的哪三種人?
答:
4、描寫蓮的形象,作者是從哪幾個(gè)方面賦予蓮以美好的品格的?
答:
5、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6、“晉陶淵明獨(dú)愛菊”“予獨(dú)愛蓮……”兩句中的“獨(dú)”字有什么表現(xiàn)作用?
答:
7、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2段結(jié)尾句“牡丹之愛,宜乎從矣”應(yīng)該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為什么將它放在結(jié)尾?
答:
8、本文中稱蓮是“花之君子”,請你說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有怎樣的美好品質(zhì)?
答:
四、用原文語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達(dá)事理,行為方正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美名遠(yuǎn)揚(yáng)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潔高廉,儀態(tài)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5)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描寫蓮品質(zhì)高潔質(zhì)樸的句子是:
(6)作者把蓮的形象概括為“ ”。
《觀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shí),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一、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
1. 天下之偉觀( ) 2、方其遠(yuǎn)出海門( )( )3. 僅如銀線( )4. 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5、吞天沃日( )6、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7、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 )( )( )8、一舸無跡( )9、隨波而逝( )10、皆披發(fā)文身( )11、溯迎而上( )12、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13、倍穹( ) 14、而僦賃看幕( ) 15、海涌銀為郭( )16、江干上下十余里間( )17、珠翠羅綺溢目( )18、倏爾黃煙四起( )19、略不相睹( )20、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二、翻譯下列句子
1.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翻譯:
2.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翻譯:
3,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翻譯:
4、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翻譯:
三、閱讀后回答問題:
1、文中作者引用誠齋詩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描寫海潮顏色和聲勢的句子是?
答: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健兒的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們的高超本領(lǐng)?
陋 室 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一、解釋詞語:
1、有仙則名( )2、有龍則靈( )3、斯是陋室( ) 4、惟吾德馨( )( )( ) 5、談笑有鴻 儒( )( ) 6、可以調(diào)素琴( ) 7、往來無白丁( ) 8、無絲竹之亂耳( )( )9、無案牘之勞形( )( )( )10、苔痕上階綠( )
二、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譯: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翻譯: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翻譯: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翻譯:
(5)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
四、理解默寫:
1、 點(diǎn)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2、 本文描寫環(huán)境清新幽雅的句子: 。
3、 寫室中人交往不俗(交往之雅): 。
4、 文中寫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
5、 最能表現(xiàn)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6、作者在文中結(jié)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了自己高尚情趣的是:
7、本文與“時(shí)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用類比手法表達(dá)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句子是
9、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一個(gè)詞是“德馨”,作者從幾方面來表現(xiàn)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答:
10、本文的陋室為什么不陋?答:
11、文章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12、身居陋室,可以“調(diào)素琴”,說明作者是喜愛音樂的,而下文卻說“無絲竹之亂耳”,這兩者之間是否矛盾?談?wù)勀愕囊娊狻?BR> 答:
13、《陋室銘》結(jié)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答:
1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言外之意。
答: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dú)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解釋加點(diǎn)的詞:
(1)可愛者甚蕃( ) (2)世人甚愛牡丹( )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漣而不妖( )( )( )(5)亭亭凈植( )( ) (6)不可褻玩焉( )( )(7)花之君子者( ) (8)予謂菊( )( ) (9)陶后鮮有聞( )( ) (10)同予者何人( )
(11)宜乎眾矣( )( )
二、句子翻譯:
(1) 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翻譯: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譯:
(3) 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翻譯:
(4)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三、問答題:
1、 文中作者歌頌的是蓮花,卻幾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目的)是什么?
答:
2、文中寫“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目的是:
3、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分別比喻象征的哪三種人?
答:
4、描寫蓮的形象,作者是從哪幾個(gè)方面賦予蓮以美好的品格的?
答:
5、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6、“晉陶淵明獨(dú)愛菊”“予獨(dú)愛蓮……”兩句中的“獨(dú)”字有什么表現(xiàn)作用?
答:
7、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2段結(jié)尾句“牡丹之愛,宜乎從矣”應(yīng)該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為什么將它放在結(jié)尾?
答:
8、本文中稱蓮是“花之君子”,請你說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有怎樣的美好品質(zhì)?
答:
四、用原文語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達(dá)事理,行為方正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美名遠(yuǎn)揚(yáng)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潔高廉,儀態(tài)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5)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描寫蓮品質(zhì)高潔質(zhì)樸的句子是:
(6)作者把蓮的形象概括為“ ”。
《觀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shí),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一、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
1. 天下之偉觀( ) 2、方其遠(yuǎn)出海門( )( )3. 僅如銀線( )4. 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5、吞天沃日( )6、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7、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 )( )( )8、一舸無跡( )9、隨波而逝( )10、皆披發(fā)文身( )11、溯迎而上( )12、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13、倍穹( ) 14、而僦賃看幕( ) 15、海涌銀為郭( )16、江干上下十余里間( )17、珠翠羅綺溢目( )18、倏爾黃煙四起( )19、略不相睹( )20、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二、翻譯下列句子
1.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翻譯:
2.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翻譯:
3,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翻譯:
4、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翻譯:
三、閱讀后回答問題:
1、文中作者引用誠齋詩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描寫海潮顏色和聲勢的句子是?
答: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健兒的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們的高超本領(lǐ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