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入門與選帖

字號:

這篇關(guān)于《少兒書法:入門與選帖》,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入門與選帖
     第一節(jié) 入 門
     一、苦練不一定能入門
     練毛筆字只要肯學,肯下功夫去練,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確,不然會適得其反。曾有一位老先生攜帶一卷草書作品請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指教,散翁很認真地一張一張地翻看著,看完后只是點點頭,把那卷作品還給老先生,一句話也沒說。等那位老先生走后,林老說:“這個人還在門外轉(zhuǎn)。”他的話頗令人吃驚。像這樣一位老先生,從小上過私塾,肯定練過毛筆字,已能寫一手“龍飛鳳舞”的草書,練了一輩子居然還是門外漢。如果來訪者是個小青年,林老定會毫不猶豫的叫他剎車,不要寫草書,趕快寫楷書,還來得及挽救。而那位老先生走了一輩子彎路,已“病入膏肓”,再叫他從頭學起練楷書,一則使人難堪,二則積習太深,為時已晚。故而林老既不便批評,亦不愿違心地說恭維話。
     這件事說明寫毛筆字光靠苦練是不行的,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這也和學武術(shù)一樣,一旦出手成習慣,改是很難的,所以有“學拳容易改拳難”的說法。
     愛因斯坦有一個成功的公式:成功=正確的方法+勤奮。這個公式也適用于學寫字。
     任何一門技藝均有內(nèi)行與外行的區(qū)別。內(nèi)行就是行家里手,掌握基本法則、規(guī)律。上面說的那位老先生,還沒有掌握毛筆字的基本法則規(guī)律,不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所以林老說他是門外漢。
     二、入門的方法
     古人講:“師傅引入門,修行在自身?!碑斎荒苡欣蠋煿倘辉俸貌贿^,若沒有合適的老師,就買書來自學,也能幫你掌握毛筆字最基本法則規(guī)律。還可以拜古人學藝,這就叫“取法呼上,僅得其中,取法呼中,僅得其下”。意思是說,你拜個上等的老師,能取得中等的成績。,你拜個中等老師,只能得到下等的成績。古人的佳帖都是上等的,你應(yīng)該拜他們?yōu)閹?。古代書法家流傳下來無數(shù)名碑佳帖 ,能站住腳跟而不被淘汰的都是有個性、有特長能渡你入門的好老師。當然也不是隨便拿本子帖練練就能出來的。這是還有輕重緩急、適不適合你的問題,就像藥房里的藥能治病,但不能隨便亂吃,還得對癥下藥才行。
     對于初學者來說,究竟適宜學什么呢?從古到今光字體就有篆書、隸書、楷書、行草、草書,到底先學哪一種字體好?這個問題書法家也各有說法。主張從篆隸人門的,認為學篆隸格律高古,打基礎(chǔ)應(yīng)從源頭學起,但我們許多初學者連篆書都不認識,還得先識篆字,有一定的困難。有人說先學行書容易見效,行不行呢?宋代大書家蘇軾曾經(jīng)說過,楷書如站著,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還沒見過站都站不穩(wěn)就能跑的人。這個比喻很恰當,他是反對一開始就學行草書的,他認為先要學會站立,待站穩(wěn)了再慢慢學走路,等走得很平穩(wěn)了,再學奔跑,因此學書法應(yīng)從楷書入手。待楷書筆法學到手,架子搭穩(wěn)了,再學行書、草書。學寫字如學步.必須一步一步走,不能跳著走,不然會摔跤的。
     第二節(jié) 選 帖
     一、楷書的分類與選帖
    歷代書家擅長寫楷書的確實很多,根據(jù)風格特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l、晉人楷書 晉人楷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楷書作品為代表。
     2、初唐楷書 初唐楷書以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的楷書作品為代表。
     3、中晚唐楷書 中晚唐楷書以顏真卿、柳公權(quán)的楷書作品為代表。
     4、魏碑楷書 魏碑是北魏前后書風相近的摩崖石刻、墓志碑版石刻的總稱。
    以上四類楷書佳帖將在第九章作專門介紹,這里不贅述。
     這四類楷書都可以說是人門的佳帖,但究竟那一種更適合初學者呢?讓我們們來作一比較。晉楷乃楷書之源,古法完備,學之不致低俗,但目前見到的晉楷為小楷,一起手就學小字,恐怕初學者難于掌握。初唐楷書屬正道,它們的結(jié)體都已十分完美,但留存至今的屬中楷,起筆收筆處欠清晰,難學。魏碑也不錯.體格雄強,韻高氣滿,但碑石殘破,初學者往往對殘破與點畫分辨不清而難以揣摩。一般來說,初學毛筆字從中晚唐楷書入手,一則均為大楷,筆畫清晰,二則碑上殘破較少,不會出現(xiàn)偏差。
     二、從顏、柳入手須注意的事項
     從顏真卿、柳公權(quán)的楷書入手是明清書家總結(jié)的經(jīng)驗。顏、柳的楷書運筆有明顯的提按動作,法度較完善,可以糾正就像寫鋼筆字那樣隨手畫的毛病。顏體大氣、宏偉雄厚,為楷書的正道。柳體瘦勁,筆法特別講究。明朝書法家董其昌有“自此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趨右軍(王羲之)”的經(jīng)驗。明代馮班也說“顏書勝柳書,柳書法卻甚備,便初學”。學柳能得骨力,學書以得骨為先。因此我們可在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的楷書代表作中任選一種入手。
     顏真卿的代表作《顏勤禮碑》,和柳公權(quán)的代表作《玄秘塔碑》,是中小學生和初學毛筆字者人門佳帖。
     在臨習顏、柳字之前,還必須對顏、柳楷書有個全面的了解,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有好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顏、柳楷書骨力剛健,以方筆為主,筆法嚴謹,但有些筆畫也因強調(diào)過頭而成了缺點和弊病。譬如它們轉(zhuǎn)折、挑剔處的重頓,既是顏、柳字的風格,又是宋代書家米蒂所說的“丑怪”之處。這也是臨習時必須注意的。我們既要得到他們的筆法,又不能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丑怪”特征。如果一味地求其形似并發(fā)展其生硬刻厲,那就會把顏、柳寫成仿微軟雅黑字了,這一點是初學者必須引以為戒的。我們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得筆法、養(yǎng)成一個正確的良好習慣?,F(xiàn)在的中小學毛筆字教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死學顏、柳,只求形似,接下來學行書舉步艱難,這就與學顏、柳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得魚忘筌”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成語?!绑堋笔遣遏~的竹籠子,想要捕魚,非得有捕魚的工具“筌不可。但捕到魚以后,不能死抱住“筌”不放。練顏、柳也是如此,它的形貌是“筌”,它的筆法是“魚”。要通過臨習顏。柳得筆法,而不是僅得形貌。
     書法里的"雅正"什么意思?
     南宋詞學中的"雅正"說有著深厚的學術(shù)背景.就其根源看,"雅正"說的理論基礎(chǔ)正是南渡以來具有濃厚理學色彩的"崇正"理論;就其理論特征看,"雅正"說的重心并不在于建立一種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藝術(shù)理論,而在于"正"詞壇之不"正",崇尚"正統(tǒng)"的意味甚濃;就其學術(shù)傾向性看,"雅正"說頗同理學領(lǐng)域中的"道統(tǒng)"傳承,不僅有著"定于一尊"的"正統(tǒng)化"詞學痕跡,而且有著類似理學"道統(tǒng)"的清晰的傳承統(tǒng)系.
     手法:
     執(zhí)筆時手需注意四個要點:
     手指實:意思是手指皆需確實的壓在筆管上,穩(wěn)固的持者。
     手心虛:意思是手掌心不須繃的太緊,適度并足以靈活運筆即可。
     手背圓:是形容執(zhí)筆時,手掌背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須硬將手臂托圓,適度足以讓手指靈活即可)
     手掌豎:意思是將手掌豎起直立,能使手把筆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實則筋力平均,掌虛則運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細節(jié)就有賴讀者自行體會。
     腕法:
     枕腕:即將手腕枕于桌上寫字,只靠手掌運筆,范圍較小,不宜書寫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寫字,范圍變大,宜寫中字。
     懸腕:將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勢固定,由手掌及肩膀運筆,活動范圍大,宜寫大字,為三法中最難者。
     另外執(zhí)筆時需穩(wěn)固,支撐點出力,協(xié)助運筆,慣力于活動處,保持姿勢優(yōu)美,挺背正視,切記!
     執(zhí)筆松緊:
     執(zhí)筆的松緊自古即有多種論解,求緊者是因為執(zhí)筆時緊才能拿穩(wěn),不使字無力,求松者是因為若拿筆太緊,會使字枯骨盡露,毫無邊勁,其實他們意思都相近,只是重點論分不同罷了。
     拿筆太松,運筆時易脫筆,手上無勁,當然拿不穩(wěn);拿筆太緊,則有礙運轉(zhuǎn),一樣不好。適度的松緊才是正確之道。
     運筆方式: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lǐng),則再怎么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為重。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書法家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其中一個持法,做法是將左手墊于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短的筆畫,適合用于小字。但若書寫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為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xiàn)其氣概??傊高\法書寫時最穩(wěn)且牢固,可作為練習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者當多加練習。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而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范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但也不適合書寫于大字,因為肘部仍著地,活動范圍仍受限制。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而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范圍,揮灑自如,易于表現(xiàn)筆力。適用于大楷、行草等書體。總之,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lǐng)是也。
     運筆要領(lǐng)
     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jīng)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fā)揮它的要領(lǐng),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xiàn)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zhuǎn)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七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guān)于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凈,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睙o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凈,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yīng)多加練習.
     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于紙上?!疤帷?,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xù)行筆。大體上,頓筆后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后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轉(zhuǎn)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zhuǎn)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稗D(zhuǎn)”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zhuǎn)折見性”。其中,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zhuǎn),表現(xiàn)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zhuǎn)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于轉(zhuǎn)法亦稱絞轉(zhuǎn),行筆中“動而轉(zhuǎn)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轉(zhuǎn)鋒時不停,順勢回轉(zhuǎn)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畫外角成圓,轉(zhuǎn)動幅度較為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并附詩云:“翻轉(zhuǎn)突折成直角,絞轉(zhuǎn)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
     方筆與圓筆:
     這部份較為復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zhuǎn)、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wěn)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zhuǎn)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gòu)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gòu)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為稱道。
     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于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于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贝司湓捝跏敲靼住9P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為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