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說明文:黃花崗100周年祭

字號:

100年前,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在滿清專制統(tǒng)治下的廣州,黃興等一百多個志士,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向總督衙門發(fā)起進(jìn)攻,史稱黃花崗起義。成敗的結(jié)局其實早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志士們赴義時的從容與慷慨,這些人大部分是一介書生,并不是久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士,但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堅韌和那紛飛的血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譚人鳳說:“是役也,死者七十二人,無一怯懦士。事雖未成,而其激揚慷慨之義聲、驚天動地之壯舉,固已碎裂官僚之膽,震醒國民之魂?!绷_家倫把這一幕稱為“壯烈的開國序幕,燦爛的碧血黃花”。
    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yè)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斗而死,亦大樂也(方聲洞:赴義前別父書)。這是100年前二十五歲的方聲洞在赴義前夜留下的絕筆,幾天后,他和他的那群“如花之年”(黃興語)的同志相繼凋落。
    黃花崗埋葬著中國為*封建王朝、建立共和而沖在最前列的人,他們擁理想、知識、智慧和勇氣,他們肩負(fù)“喚醒民眾”、“爭取自由”的職責(zé),并為之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如此純粹、如此正義!黃花崗的土地埋葬了他們的尸首,黃花崗的青翠匯集了他們骨子里的浩然正氣。
    作為對先烈精神的詮釋和尊敬,孫文后來在黃花崗烈士墓的牌坊上寫了“浩氣長存”幾個字。這是說,中華民族的浩然之氣綿延數(shù)千年至辛亥年再為黃花崗諸先烈所光大,崗上諸公精神不死,慷慨赴死之義,必將激勵千秋萬代,雖萬代千秋必當(dāng)不絕。
    這些烈士大都出身殷實之家,在常人,他們本可以過一種衣食無憂的康樂生活,他們卻選擇了死;烈士們在平均年齡只有29歲的“如花之年”,本來還有很多路要走,有父母需要孝敬,有妻兒需要撫養(yǎng),他們卻選擇了死。
    他們未必是天生的職業(yè)革命家,他們大多本是各行專才:這些人本可以在他們的行業(yè)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倘若辛亥革命成功,倘若他們不死,他們都應(yīng)該是中國各行各業(yè)的棟梁之才。他們哪里是“吾黨”菁華?分明是吾國菁華。他們最后都“付之一炬”,這是中國歷的千古一炬,光芒萬丈。
    他們都是些普通的人,為的是過上更美好的普通生活,自由、幸福的生活,不僅僅自己,也是整個民族都能擺脫奴役、壓迫和不平等,他們義無返顧。砸碎*的鎖鏈,締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共和國,就是他們犧牲的初衷。林覺民寫與妻書時、方聲洞、李晚他們寫絕命書時,這一切都表達(dá)得清清楚楚。
    他們不是為了成為英雄而死去的,他們只是為了做一個人,像人一樣有尊嚴(yán)地活著。他們知道,一個人生命的結(jié)束,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意義的終結(jié)。因此他們才那么勇敢地、坦然地面對了死亡。整個中華大地至今仍飄蕩著他們不滅的英魂。他們的英名鐫刻在黃花崗紀(jì)念碑上,也鐫刻在所有后來者的心中。
    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風(fēng)塵中,但他們慷慨赴義,浩氣凜然,毫無畏懼地面對比他們強十倍、百倍、千倍的封建*,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風(fēng)貌,100年后依然震撼著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感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長短。有些人死了,卻永遠(yuǎn)活著,他們長存在人類的記憶里,成為人類不惜生命、追求理想的精神豐碑。
    100年前先烈們倒下的那一幕,不僅過去,現(xiàn)在,還有將來都會感動著我們,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100年過去了,黃花崗烈士的精神植根在人民心中,先烈的理想依然激勵青年一代為崇高理想而奮斗。在100年之后海外華裔青年如何繼續(xù)傳承黃花崗精神,以無愧黃花崗的英魂,也當(dāng)是我們海外華僑青年義不容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