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學力申碩流程第五步:論文答辯

字號:

這篇關于《同等學力申碩流程第五步:論文答辯》,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碩士論文動筆之前的思考——在頭腦中把論文寫成
    在充分的文獻檢索的基礎上,論文的寫作要開始了。這時的第一步,不是馬上就寫,而要為寫作做準備工作。這種工作的性質,就如馬克思所說:“最蹩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起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頭腦中把它建成了?!盵1]是否在頭腦中先把論文做成,往往影響論文寫作的進度和文章質量。寧可多用幾天作好充分準備,也不要將時間陷在寫作過程中。
    寫作消耗的時間一般不應該很長,多數(shù)長時間處于寫作階段而不得結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獻檢索階段的工作不完善,寫前沒有做好準備。由于思路沒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問題,寫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頭開始。這是最尷尬的情形。抓住時機,當機立斷,重新開始,是的解決辦法,千萬不要在論證階段拖時間。
    一,寫前三方面的掂量
     準備動手寫作了,首要的問題是將已經確定的理論假設,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準備普及的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三方面的掂量。原因在于,常寫理論文章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確定了自己論證的寫作框架,真地寫起來,即使感到哪里說不順,“扭”角度或改框架是困難的,會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剛剛確定的框架的限制,思路被框住了,較難擺脫。而且,往往動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需要全局調整,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這三方面的掂量是:
    第一,“……是否……”。這是指在就要動筆前幾天,再慎重考慮一下,自己選擇的主攻方向是否得當,材料是否豐富、論點是否站得住腳等等。這幾天,在“是”和“否”之間,與周圍的老師、同學談談,再看看材料,對這個主攻方向重新審視一番。
    第二,“……提供……”。這是指對自己選定的主攻方向的價值(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價值的東西。這是衡量論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文章在行文、表述方面的問題,一般被看得較輕,而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即緒章中談到的“五新”),答辯時被看得最重。對此,真地要動筆了,一定要自己心中有數(shù),不能等著最后答辯時評委們的結論,首先自己要對自己的論證有個客觀估價。
    第三,“聯(lián)系……”。這是指對自己的選題,在廣義上做一些鏈鎖思考。一個問題與其他領域的聯(lián)系考慮得越多,論證就能越深入,給人以較多的新意。這對于設計論文的框架,是一種必要的前提思考。
    二,研究要素的確定
    動手寫作前的第二項準備,是要確定研究的要素,即論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論證中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碩士論文,只論證一個,最多二至三個抽象或具體的話題,二三萬字的規(guī)模一般夠用了。這樣規(guī)模的論文,已經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輔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個小系統(tǒng),它們是論證得以進行的基矗結構主義符號學家巴爾特就此寫道:“如果我們在入手時就遵循一個提供給我們的首批術語和原理的模式,就會使這一理論的建立工作得到許多方便?!盵2]但是這些概念是否科學、是否有明確的含義,對于論證的完成影響很大。有些論文在答辯中遭遇詰問,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內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內涵重疊、各個概念間的相互關系銜接不當?shù)鹊?,于是造成論文多處出現(xiàn)邏輯矛盾。
    關于概念體系,對一本學術著作,一般要求使用自己特有的較新概念,“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必須用一系列符合自己體系的概念和范疇予以表述,‘舊瓶裝新藥’也是表述體系的一種方法,但畢竟不是的辦法?!盵3]對于碩士論文來說,這個原則需要變通。
    鑒于碩士的論文作者大多是論文寫作的生手,使用本學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隨意生造概念。一篇算不上很長的論文,如果采用許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釋概念就需要相當?shù)钠睦镎劦蒙险撟C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