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臺型,引來迭聲驚詫:驕傲如莫言,“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這般地多賣個三五本么?
莫言說,不是的,只是借機跟年輕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對人類的一些本質(zhì)看法總還有一致性,我寫得熱淚盈眶的地方,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吧?!鄙踔炼嗌儆行袄?巨猾”地說,反正請郭敬明“助陣”無需給“出場費”,“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給個幾百塊豈不是看不起他?請他吃頓漢堡包就得了?!?BR> 其實,當然連漢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漢堡包啊,他若是愛吃漢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紀了還瘦小得跟個知了似的?不過,盡管瘦小得不免讓人懷疑其放*前得先找根電線桿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絕非僅“僥幸”二字而已,單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響,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還要更乖巧一級別嘛。人是這么說的,“我念書那會兒就讀莫言老師的書了,他是我偶像。盡管我們年輕作家的創(chuàng)作還有很多青澀、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師對我們卻一直持鼓勵和期許的態(tài)度,我非常尊重他”, “莫言老師的新作《蛙》寫的是我們80后出生那個年代的故事,是我們的生命沒有記憶的盲區(qū),所以會對我們充滿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謂因為《蛙》涉及到吾國吾民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所以 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郭敬明所謂因為《蛙》觸及了80后沒有記憶的盲區(qū)所以會對80后充滿神秘吸引力,諸如此類說法,可信么?個人讀后感,簡言之就是,不可信。
說起來,人稱莫言老師是“當代活力的中國作家”,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與之同時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鋒作家們,近年來皆江河日下得幾可說是慘不忍睹,但莫言卻一直保持著相當水準。以《蛙》而論,筆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釋曰,“肖下唇摸我奶子那把,真的是隔著衣服呢!隔著厚厚的棉襖,棉襖里還有毛衣,毛衣里還有襯衣,襯衣里……”“還有乳罩,對嗎?”“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沒戴,襯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還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領計劃生育工作組在江上圍追堵截“超生游擊隊”,當真是敘述的狂歡,那感覺,讀來直似梁山好漢大敗高俅水軍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誠如莫言自己所說,“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那些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群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游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萬字的小說,體積上才配得上‘鯨魚’的比喻?!锻堋分挥卸畮兹f字,單從體積上來說就不夠”。向來以汪洋恣肆著稱的莫言,何以在寫“姑姑”這樣一個“自己自從事寫作以來就一直想寫的人物”、寫計劃生育這樣一個“個人之痛,民眾之痛,也是國家之痛”的題材時,連“體積”都沒能寫夠,以至于終究不夠“鯨魚”不夠響亮不夠沉重呢?我琢磨著或許是因為,盡管莫言一再聲稱“作家就是要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不懼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紀,下筆到底也顧忌頗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沒什么,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對于曾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國人來說,當年席卷殘云般裹挾而至的“基本國策”,固然堪稱一代人的“靈魂之痛”,但在“白毛女應該嫁給黃世仁”的今時今日,還糾纏于那些事兒,在年輕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滿足一下獵奇心理吧,所以連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認,“也許年輕人看《蛙》就跟我讀《盜墓筆記》的感覺差不多”。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今日之開始反思生育權(quán)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在沒有了生存壓力之后開始想到了生活尊嚴,而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生活在如今這個權(quán)錢膜拜極盛卻又無保障體系可言的時代,整個社會被各種既得利益所分割而開放度越來越小的時代,生存的壓力仍然遠比生活的尊嚴重要。是故,莫言以為他的新作會因觸及“敏感題材”而引發(fā)爭論,但個人覺著,他這部“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斷難企及那部叫做《蝸居》的肥皂劇。
莫言說,不是的,只是借機跟年輕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對人類的一些本質(zhì)看法總還有一致性,我寫得熱淚盈眶的地方,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吧?!鄙踔炼嗌儆行袄?巨猾”地說,反正請郭敬明“助陣”無需給“出場費”,“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給個幾百塊豈不是看不起他?請他吃頓漢堡包就得了?!?BR> 其實,當然連漢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漢堡包啊,他若是愛吃漢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紀了還瘦小得跟個知了似的?不過,盡管瘦小得不免讓人懷疑其放*前得先找根電線桿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絕非僅“僥幸”二字而已,單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響,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還要更乖巧一級別嘛。人是這么說的,“我念書那會兒就讀莫言老師的書了,他是我偶像。盡管我們年輕作家的創(chuàng)作還有很多青澀、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師對我們卻一直持鼓勵和期許的態(tài)度,我非常尊重他”, “莫言老師的新作《蛙》寫的是我們80后出生那個年代的故事,是我們的生命沒有記憶的盲區(qū),所以會對我們充滿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謂因為《蛙》涉及到吾國吾民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所以 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郭敬明所謂因為《蛙》觸及了80后沒有記憶的盲區(qū)所以會對80后充滿神秘吸引力,諸如此類說法,可信么?個人讀后感,簡言之就是,不可信。
說起來,人稱莫言老師是“當代活力的中國作家”,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與之同時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鋒作家們,近年來皆江河日下得幾可說是慘不忍睹,但莫言卻一直保持著相當水準。以《蛙》而論,筆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釋曰,“肖下唇摸我奶子那把,真的是隔著衣服呢!隔著厚厚的棉襖,棉襖里還有毛衣,毛衣里還有襯衣,襯衣里……”“還有乳罩,對嗎?”“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沒戴,襯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還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領計劃生育工作組在江上圍追堵截“超生游擊隊”,當真是敘述的狂歡,那感覺,讀來直似梁山好漢大敗高俅水軍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誠如莫言自己所說,“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那些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群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游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萬字的小說,體積上才配得上‘鯨魚’的比喻?!锻堋分挥卸畮兹f字,單從體積上來說就不夠”。向來以汪洋恣肆著稱的莫言,何以在寫“姑姑”這樣一個“自己自從事寫作以來就一直想寫的人物”、寫計劃生育這樣一個“個人之痛,民眾之痛,也是國家之痛”的題材時,連“體積”都沒能寫夠,以至于終究不夠“鯨魚”不夠響亮不夠沉重呢?我琢磨著或許是因為,盡管莫言一再聲稱“作家就是要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不懼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紀,下筆到底也顧忌頗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沒什么,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對于曾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國人來說,當年席卷殘云般裹挾而至的“基本國策”,固然堪稱一代人的“靈魂之痛”,但在“白毛女應該嫁給黃世仁”的今時今日,還糾纏于那些事兒,在年輕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滿足一下獵奇心理吧,所以連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認,“也許年輕人看《蛙》就跟我讀《盜墓筆記》的感覺差不多”。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今日之開始反思生育權(quán)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在沒有了生存壓力之后開始想到了生活尊嚴,而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生活在如今這個權(quán)錢膜拜極盛卻又無保障體系可言的時代,整個社會被各種既得利益所分割而開放度越來越小的時代,生存的壓力仍然遠比生活的尊嚴重要。是故,莫言以為他的新作會因觸及“敏感題材”而引發(fā)爭論,但個人覺著,他這部“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斷難企及那部叫做《蝸居》的肥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