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該詩贊頌了秦王贏政哪項歷史功績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B兼并六國,完成統(tǒng)一
C修筑萬里長城D書同文,車同軌
10、下列圖1、圖2、圖3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機構設置的主要情況,其中圖3
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B漢朝C唐朝D元朝
1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邁詩句與歷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聯(lián)
A.鄭和下西洋B.鄭成功收復臺灣C.戚繼光抗倭D.雅克薩之戰(zhàn)
12.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不斷奮斗。下列哪一事件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C遵義會議D抗日戰(zhàn)爭
13.新中國的外交充滿艱辛,也閃耀著智慧,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下列哪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標志著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政策徹底失敗
14.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直接為下列哪次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5.“美國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性地走出了一條自
A建立“三權分立”的聯(lián)邦共和體制 B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擴張
C積極發(fā)展外向型經(jīng)濟 D制定五年發(fā)展計劃
16.有人認為,隨著美國一極化引發(fā)的疑慮,歐盟作為平衡的力量,越來越被其他國家寄予希望。這主要說明了
A歐盟對保持西歐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B歐盟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區(qū)域一體化進
C歐盟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D歐盟對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7.2013年華師一附中關于北大、清華等高校校長實名直推的實施細則出臺,該《細則》明確規(guī)定: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師長、不關心他人、從未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不良誠信記錄的學生,都不得獲得推薦資格?!安恍⒕锤改覆坏帽煌扑]上清華、北大”
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yǎng),其中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
②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③孝親敬長是我
④孝敬父母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12年11月12日,江蘇揚州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徐礪寒,在不小心撞壞路邊停放的寶馬車后,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在原地等待了近半個小時,并留下了一張附有聯(lián)系方式的字條,欲事后賠償。他因此被網(wǎng)友稱為“誠信中學生”。徐礪寒的行為啟示我們
①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②當今社會,講誠信的人會吃虧
③堅持誠實會贏得信任④誠信是個人得以立足、事業(yè)得以成功的保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下列觀點能體現(xiàn)右圖寓意的是
A共同富?! ?B男女平等 C社會公平 D民族團結
20.田園風光、工業(yè)革命、披頭士、《猜火車》、007、“憨豆先生”……一個個令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逐一登場。2012年7月27日晚,導演丹尼·博伊爾以“奇跡之島”為主題,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此次奧運會開幕式
A說明世界文化呈現(xiàn)多元和諧局面 B標志著各種文化的差異正在消失
21.“宅童” ,泛指不喜歡外出與朋友游玩,一個人呆在家看書、做作業(yè)、看電視、上網(wǎng)、玩游戲的孩子。有些網(wǎng)友稱“00后”為“ipad一代”,網(wǎng)絡游戲讓許多孩子成為“宅童”。你想對“宅童”說

?、俪撩跃W(wǎng)絡是應抵制的不良誘惑 ②“宅”在家里不利于身心健康
③封閉自己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④網(wǎng)絡對未成年人弊大于利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食品包裝袋上的生產(chǎn)日期是為了讓消費者判定食品的新鮮程度。然而,一些黑心的商家為了減少損失,在食品包裝的生產(chǎn)日期上動起了歪腦筋。新華視點記者在北京、湖南發(fā)現(xiàn),一些商家用有毒化學藥劑等涂改食品保質期,湖南瀏陽一家食品企業(yè)涂改包裝生產(chǎn)日期,女工甚至被燒傷了手。涂改食品保質期的行為
①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違背了誠信原則
②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③屬于合理的商業(yè)競爭手段和促銷方法
④嚴重危害食品安全,應受到刑罰處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23.右邊漫畫反映了

?、僭谑袌鼋?jīng)濟中,公有制經(jīng)濟和非公有制經(jīng)濟平等競爭、互相促進
②公有制經(jīng)濟與非公有制經(jīng)濟的地位、作用一樣
③非公有制經(jīng)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導力量
④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24.2012年,“網(wǎng)絡反腐”頻頻使問題官員落馬,“表哥”楊達才、“
A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會有任何回報
B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
C依法行使公民監(jiān)督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表現(xiàn)
D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表明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5.漫畫《敞開》說明來源

①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②全體人民直接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機關
④我國法律是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xiàn)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2012年12月21日,“漢語盤點2012”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夢”列年度國內字第一。該活動公布年度國內字結果時對“夢”字的解說是:奧運夢、世博夢、飛天夢、航母夢、深海探測夢、諾貝爾獎夢……一一兌現(xiàn)。我國“美夢成真”的根本原因,歸納起來就是
A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不動搖
C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不動搖 D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II卷選擇題(共68分)
歷史部分
29.(7分)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措施的調整關乎國計民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唐太宗認為“夫欲盛而費廣,費廣而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耶”。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規(guī)定:凡不愿服勞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絹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絹三尺,這叫做庸……此外,唐太宗還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如627年,山東遇大旱,他下令免除當年租稅。628年關中發(fā)生旱災,次年又命免去關中兩年租稅。 ——摘自中學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農業(yè)生產(chǎn)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大量荒地被開墾,耕地面積由1645年的400余萬頃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萬頃;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和淮河;實行精耕細作,糧食產(chǎn)量有
——摘自中學歷史課本七年級下冊
(1)根據(jù)材料一歸納概括唐太宗為減輕農民負擔所采取的措施。(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作用。(2分)
(2)根據(jù)材料二回答這一時期農業(yè)生產(chǎn)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的原因。(3分)
30.(8分)近代以來,中國為實現(xiàn)強國之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這場持續(xù)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BR>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1924年4月20日)
材料三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礈柿说?,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jīng)驗就是敢闖。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1)材料一中這場“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指什么?(1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從西方文明中采納了哪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2分)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習“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動?(2分)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深圳“敢闖”有什么重大舉措?(1分)并說明這一舉措在我國對外開放中的地位或影響。(1分)
(4)綜合上述材料
3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那些高聳入云的煙囪,噴出縷縷的煙霧;龐大的廠房,發(fā)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材料二 我們的時代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我們使用電能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能橫渡大洋,我們學會了飛行,甚至通過電波,我們能輕松地把消息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商品的生產(chǎn)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焦慮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們,總是過一段時間就要互相殺戮,這讓每個想到將來的人,都會充滿憂慮和恐懼。
——1938年愛因斯坦致紐約世博會的信
材料三 高技術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科技發(fā)展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到21世紀初,人類不止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沙漠化加劇、物種滅絕、核威脅和核危機……
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重大課題。評述材料中關于科技革命影響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