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宋詞三百首大全: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作品簡介】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由范仲淹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抒懷詞。當時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這是當時第一首描寫邊塞題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現軍旅生活的詞作。上闋寫景。首句頓入,起調突兀,俊骨雄風,已自奪人。千峰連亙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門緊閉。也突出布防將士的備戰(zhàn)警惕。下闋抒情。表達將士功業(yè)未立,無計歸家的責任感,披露愛國衷腸。不愧蒼涼感慨的豪士之偉詞。這首詞開啟了蘇辛豪放派的先聲。
【原文】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作者:范仲淹
塞下①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②無留意。四面邊聲③連角起,千嶂④里,長煙⑤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⑥歸無計。羌管⑦悠悠霜滿地⑧。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注釋】
①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②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③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
④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⑤長煙:荒漠上的煙。
⑥燕然未勒:無破敵之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寫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歸期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將軍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灑下眼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爱悺痹谀睦锬??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焙怅栄闳ナ茄闳ズ怅柕牡寡b;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扒飦怼?,滿目蕭條;“風景”越發(fā)“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qū)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八拿孢吢曔B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wěn)和牢固?!扒п帧保菍懮絼?,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伴L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俺恰笔枪碌?,但有“千嶂”環(huán)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边@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袄铡?,刻的意思。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把嗳晃蠢諝w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xiāng)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比藶楹尾荒艹擅拢繉④娨呀洶装l(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賞析】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在當時是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tǒng)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詞的上片寫塞上秋天的景色。邊塞地區(qū)本來就較落后,又遭到長期戰(zhàn)亂的破壞,春夏兩季國有綠楊青草的點綴,人們不會覺得它太荒涼。但秋風一來,草木雕零,四處光禿禿的。景象頓然改變了。作者是江南人,對西北之秋特別敏感。他覺得這里和自己家鄉(xiāng)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說“塞下秋來風景異”。“異”,不同。不用說人會思念家鄉(xiāng),連長空不時飛過的雁群也顯得那么匆忙,它們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離開這里飛回到衡陽去,因此,又說“衡陽雁去無留意”。這是倒裝句,正常的詞序應是“雁去衡陽”。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飛,衡陽城南有一座回雁峰,傳說大雁到此為止。作者大約是巡視歸來,在途中望見了南飛雁。這時天色已近黃昏,邊城的軍營中響起了召喚部隊的號角聲,即所謂“四面邊聲連角起”?!敖恰?,古代軍中一種吹的樂器。角聲應和著四面八方的邊聲在耳畔鳴響。“邊聲”,指形成邊地悲涼氣氛的聲音,如風吼、馬嘶、少數民族的音樂聲等等。“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毕笃溜L一樣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疊疊,所以詞里用“千嶂”來描寫?!伴L煙”,形容霧氣一大片。這時一大片霧氣彌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邊地戒備森嚴,城門已經關閉了。詞的上片所寫的凄涼景象,顯然是染上了作者當時的感情色彩。
詞的下片轉入直接抒寫作者憂國思家的苦悶心情。他長時間鎮(zhèn)守西北,不免動了思家的念頭,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濁酒一懷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薄皾峋啤保褪墙拙埔活惖木?。因為這種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渾,所以習慣上叫做濁酒。萬里,是形容相隔遙遠。他思家,但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感和他的職務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樣自由飛走。他認為在還沒有趕走敵人之前,是“歸無計”的?!把郲yān]然未勒”指抗擊敵人的大功還沒有完成?!把嗳弧保矫?,在今蒙古高原。這里用了東漢竇憲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竇憲打敗匈奴,乘勝追擊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頌漢朝威德和記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跡來打比喻,寫他優(yōu)國思家的矛盾心情?!皻w無計”等于說無計可歸?!扒脊苡朴扑獫M地”。是說他正在這心神不寧的時候,忽然從遠處傳來了一陣一陣的音樂聲,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于是他放下酒懷,踱出室外,只見繁霜滿地,夜已深了。細聽,那悠悠的樂聲原來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這里是形容音樂聲音飄忽不定。羌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兄弟民族,傳說他們用竹管制造了羌笛。他寫到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悶和士兵的痛苦聯系起來,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作結束,表現了國家貧弱時代將帥和士兵們的共同悲哀?!懊耓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著。將軍是作者自稱。他的苦惱前面已作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所以這里只刻畫他白發(fā)蒼蒼。白發(fā)自然也是長期憂思的結果?!罢鞣颉保h征的士兵。他們離鄉(xiāng)背井被宋王朝征來打仗。由于政治、軍事上積弊未除,戰(zhàn)爭曠日持久地進行著,他們的痛苦更深于將帥。詞中說他們流淚,不一定是范仲淹當時看見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訴的羌笛聲,使作著想到了他們的不眠、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眼淚。作者不是那種“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所以他能關心士兵的痛苦。原載:《唐宋詞選講》(陸永品)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F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扒飦怼?,點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的
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
伊川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作品簡介】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由范仲淹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抒懷詞。當時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這是當時第一首描寫邊塞題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現軍旅生活的詞作。上闋寫景。首句頓入,起調突兀,俊骨雄風,已自奪人。千峰連亙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門緊閉。也突出布防將士的備戰(zhàn)警惕。下闋抒情。表達將士功業(yè)未立,無計歸家的責任感,披露愛國衷腸。不愧蒼涼感慨的豪士之偉詞。這首詞開啟了蘇辛豪放派的先聲。
【原文】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作者:范仲淹
塞下①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②無留意。四面邊聲③連角起,千嶂④里,長煙⑤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⑥歸無計。羌管⑦悠悠霜滿地⑧。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注釋】
①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②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③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
④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⑤長煙:荒漠上的煙。
⑥燕然未勒:無破敵之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寫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歸期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將軍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灑下眼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爱悺痹谀睦锬??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焙怅栄闳ナ茄闳ズ怅柕牡寡b;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扒飦怼?,滿目蕭條;“風景”越發(fā)“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qū)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八拿孢吢曔B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wěn)和牢固?!扒п帧保菍懮絼?,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伴L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俺恰笔枪碌?,但有“千嶂”環(huán)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边@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袄铡?,刻的意思。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把嗳晃蠢諝w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xiāng)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比藶楹尾荒艹擅拢繉④娨呀洶装l(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賞析】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在當時是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tǒng)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詞的上片寫塞上秋天的景色。邊塞地區(qū)本來就較落后,又遭到長期戰(zhàn)亂的破壞,春夏兩季國有綠楊青草的點綴,人們不會覺得它太荒涼。但秋風一來,草木雕零,四處光禿禿的。景象頓然改變了。作者是江南人,對西北之秋特別敏感。他覺得這里和自己家鄉(xiāng)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說“塞下秋來風景異”。“異”,不同。不用說人會思念家鄉(xiāng),連長空不時飛過的雁群也顯得那么匆忙,它們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離開這里飛回到衡陽去,因此,又說“衡陽雁去無留意”。這是倒裝句,正常的詞序應是“雁去衡陽”。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飛,衡陽城南有一座回雁峰,傳說大雁到此為止。作者大約是巡視歸來,在途中望見了南飛雁。這時天色已近黃昏,邊城的軍營中響起了召喚部隊的號角聲,即所謂“四面邊聲連角起”?!敖恰?,古代軍中一種吹的樂器。角聲應和著四面八方的邊聲在耳畔鳴響。“邊聲”,指形成邊地悲涼氣氛的聲音,如風吼、馬嘶、少數民族的音樂聲等等。“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毕笃溜L一樣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疊疊,所以詞里用“千嶂”來描寫?!伴L煙”,形容霧氣一大片。這時一大片霧氣彌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邊地戒備森嚴,城門已經關閉了。詞的上片所寫的凄涼景象,顯然是染上了作者當時的感情色彩。
詞的下片轉入直接抒寫作者憂國思家的苦悶心情。他長時間鎮(zhèn)守西北,不免動了思家的念頭,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濁酒一懷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薄皾峋啤保褪墙拙埔活惖木?。因為這種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渾,所以習慣上叫做濁酒。萬里,是形容相隔遙遠。他思家,但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感和他的職務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樣自由飛走。他認為在還沒有趕走敵人之前,是“歸無計”的?!把郲yān]然未勒”指抗擊敵人的大功還沒有完成?!把嗳弧保矫?,在今蒙古高原。這里用了東漢竇憲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竇憲打敗匈奴,乘勝追擊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頌漢朝威德和記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跡來打比喻,寫他優(yōu)國思家的矛盾心情?!皻w無計”等于說無計可歸?!扒脊苡朴扑獫M地”。是說他正在這心神不寧的時候,忽然從遠處傳來了一陣一陣的音樂聲,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于是他放下酒懷,踱出室外,只見繁霜滿地,夜已深了。細聽,那悠悠的樂聲原來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這里是形容音樂聲音飄忽不定。羌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兄弟民族,傳說他們用竹管制造了羌笛。他寫到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悶和士兵的痛苦聯系起來,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作結束,表現了國家貧弱時代將帥和士兵們的共同悲哀?!懊耓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著。將軍是作者自稱。他的苦惱前面已作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所以這里只刻畫他白發(fā)蒼蒼。白發(fā)自然也是長期憂思的結果?!罢鞣颉保h征的士兵。他們離鄉(xiāng)背井被宋王朝征來打仗。由于政治、軍事上積弊未除,戰(zhàn)爭曠日持久地進行著,他們的痛苦更深于將帥。詞中說他們流淚,不一定是范仲淹當時看見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訴的羌笛聲,使作著想到了他們的不眠、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眼淚。作者不是那種“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所以他能關心士兵的痛苦。原載:《唐宋詞選講》(陸永品)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F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扒飦怼?,點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的
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
伊川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