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欣賞一首古代詩歌,往往會引發(fā)聯(lián)想或想象。這聯(lián)想和想象可能延伸到其他詩歌,其他作品,也可能延伸到個人經(jīng)歷或社會生活。這種聯(lián)想和想象無論是自覺的,還是自發(fā)的,都會是饒有興味的。它一方面會豐富我們對這一首詩歌的體會和領悟,另一方面還會促進我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使我們思想更深刻,情感更豐富,品味更高尚,審美更愉悅,使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做人素養(yǎng)得到綜合提升。正因為此,在詩歌閱讀、考試和備考中,引入延伸題目大有裨益,可以將聯(lián)想和想象漣漪,納入某一渠道,掀起波瀾。認真思考和回答古代詩歌閱讀的延伸題目,除上述收益外,還將自然而然地獲取古代詩歌的滋養(yǎng),促進寫作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古代詩歌閱讀延伸的基礎仍然是讀懂詩歌,把握形象,理解感情;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抓住景和情的關系做判斷、分析和延伸。面對題目,應能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適度、表達流暢的延伸;也可以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擴展成一篇小作文,從而在寫作領域獲得收益。
【例一】從下面這首詞的結(jié)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jié)合這首詞的內(nèi)容,對這一形象進行評價。
水調(diào)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注]①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②方岳:南宋詩人。③菰菜莼羹: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就辭官歸鄉(xiāng)。④河洛:泛指為金兵所占領的廣大中原地區(qū)。
[譯詞]
水調(diào)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zhuǎn)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莼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于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托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斂他的眉峰。俯仰憑吊平山堂的人間遺跡,嘆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凄緊的天地間。
[延伸樣例]從這首詞的結(jié)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我讀出了一個寂寞孤獨、愁腸郁結(jié)的詞人形象。在詞人的胸懷里郁結(jié)著“蘆葉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國之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的憑吊之愁和“山欲暝,斂眉峰”的際遇之愁。對詞人的這種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環(huán)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識分子的心聲。試想,天地蒼茫,西風凄緊,詞人匹馬漂泊,孤獨吟嘯,此情此景,令人為之神傷。但是,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著某種局限性。在同樣的時代和環(huán)境里,岳武穆懷抱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陸放翁高唱著“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心聲。比起這些忘懷自我,以天下為己任的形象和情懷,詞人的形象和感情畢竟顯得單薄柔弱,這也讓我為之唏噓嘆惋。
【例二】對于下面這首詩第二聯(lián)即第三、四句的評價,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頗拙耳”;清人紀昀也認為這兩句中的“絮帽”“銅鉦”的比喻太俗氣——“究非雅字”。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以你所熟悉的古詩詞作品為例,寫一段賞析文字談談自己對“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中比喻這一修辭運用的評價。
新城道中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注]①這首詩是神宗六年春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銅鉦:銅鑼。③西崦:西山。④餉:犒勞。
[譯詩]
新城道中
東風像知道我將要踏著山路出行,特意吹斷了屋檐間滴答答的雨聲。
晴空的云朵給山嶺戴上棉絮帽子,初升起的太陽把銅鑼掛在了樹頂。
低矮的竹籬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溪邊柳枝自在搖擺沙底水流清清。
這時侯西山的農(nóng)家應該最快樂了,都忙著燒煮青菜犒勞春耕的男丁。
[延伸樣例]我認為“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中的比喻,雖夠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著稚拙的趣味??梢哉f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絮帽”喻山頭的“晴云”,用“銅鉦”喻樹梢的“初日”,從形態(tài)、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貼切。雖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詩里,也別有趣味。如果說“頗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試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樹初陽,詩人在去往杭州的山路上,邊走邊看,內(nèi)心充滿著新鮮感和喜悅情,甚至煥發(fā)出幾許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銅鉦”這兩個卡通式的比喻脫口而出。這一對比喻的不足在于靜滯,欠缺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想象的神韻和魅力。如果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蘇軾自己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種動態(tài)畫面、神來之筆相比就遜色了。這也有點兒像同是喻廬山瀑布,徐凝的“白練”就比不上李白的“銀河”。但是,“絮帽”“銅鉦”畢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魚躍,用“銀梭”喻燕飛的拙劣修辭。大致而言,它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例三】有詞評家說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下面葉夢得的這首詞頗具豪放之風,請你任選一個角度(如景物描寫、人物形象刻畫、情感抒發(fā)等),對這首詞的豪放風格加以賞析。
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葉夢得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云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注釋]①八公山:淝水流經(jīng)這里,在此曾發(fā)生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丞相謝安(號東山)命其弟謝石、侄謝玄率兵應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前秦。②葉夢得:南宋詞人,主戰(zhàn)派,此詞寫于他被主和派排擠出朝期間。③桓箏:謝安晚年被晉孝武帝疏遠,一次陪帝飲酒時,其舊部桓伊彈箏助興,唱《怨歌行》,謝安聞之流淚,武帝也面有愧色。
[譯詞]
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壽陽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遠望淮河淝水自西流來,依然環(huán)繞這座孤城。
遙想烏衣巷內(nèi)謝石、謝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輕有為,足智多謀,軍容嚴整。
安坐在帷帳里從容靜觀符堅驕兵渡河南侵,如驚濤駭浪中兇猛的鯨魚奔騰。
掉轉(zhuǎn)目光去看那滔滔東流的河水,回頭談笑間,擊潰強敵的功業(yè)便已告成。
經(jīng)歷千年,八公山下斷崖間依然草木叢生長在遙遠歲月里記錄歷史的崢嶸。
只能獨自無目的地觀看云層舒卷,波濤涌動,沒有地方可以尋到豪杰英雄。
確信謝家子弟勞碌為國不過空成歷史;嘲笑自己為什么又生悲愴懷想之情。
想起那位謝東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邁時獨自傾聽桓伊彈奏的哀婉箏聲?
[延伸樣例]①景物描寫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詞中正面描寫景物的筆墨雖然不多,但在孤城環(huán)水、岸草凄迷的境況下,詞人卻描繪出了“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的景象。試想,由淝水之戰(zhàn)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為當年主戰(zhàn)場的八公山,斷崖刀劈劍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強敵草木皆兵、膽戰(zhàn)心驚的草木依然呈現(xiàn)出崢嶸氣象,千載之下,一股英雄豪氣凝聚蕩滌其間。“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股豪邁氣概也凝聚在詞人胸懷。其余“沸浪駭奔鯨”“漫云濤吞吐”等想象、襯托的景物描寫也都毫無柔媚之態(tài)。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斷崖草木,遙擁崢嶸”?。?BR> ②人物形象刻畫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在孤城環(huán)水、岸草凄迷的境況下,詞作懷想的卻是“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的謝家才俊。這些年輕人英武有為,足智多謀,他們指揮的軍隊整肅強勁。盡管敵軍驕橫囂張,但這些年輕將領卻在轉(zhuǎn)盼之間,“一顧功成”。這與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與辛稼軒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異曲同工?!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詞人正面描繪、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揮若定、揮灑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氣勃發(fā)、建功報國的豪邁情懷。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BR> ③情感抒發(fā)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這首詞下闋有大段抒情,可謂回腸百結(jié),沉郁蒼涼?!奥茲掏拢瑹o處問豪英”:詞人胸潮翻滾,苦覓英杰,滿腔孤苦郁悶?!靶艅谏⒖粘山窆?,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撫古思今,滿腔悲愴,正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成”。這與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與辛稼軒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異曲同工?!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詞人正面描繪、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揮若定、揮灑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氣勃發(fā)、建功報國的豪邁情懷。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例四】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從下面這首《眼兒媚》和你讀過的其他詩文中各舉一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賞析文字。
眼兒媚
無名氏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譯詞]
眼兒媚
江上荻花蕭蕭一派秋意,引出心頭許許多多愁思。
離江面半竿高度的落日,兩行剛剛向南飛的大雁,一艘在江上飄蕩的小船。
惜別常常擔憂您先離去, 對飲到醉才能解除愁緒。
清秋別緒今夜還在眼底,明晨就將會凝聚到心上,后天更將要涌現(xiàn)在眉際。
[延伸樣例] “詩言志”,詩歌的基本屬性是表達感情;而這感情主要是經(jīng)由形象表達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就揭示出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這一藝術(shù)規(guī)律。所謂“景語”即形象,所謂“情語”即感情。這句名言,一方面說明了詩歌中的所有形象都是為了表達感情而塑造,另一方面也說明詩人的感情大多是經(jīng)由詩歌形象來表達。化虛為實,正是中國古代詩詞的精髓。這首宋代無名氏的詞作《眼兒媚》,鮮明地印證著王國維先生對中國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的真知灼見。
詞作開篇就描繪出江上荻花蕭蕭、聲景交融的總體畫面,并表明了這清秋景色勾引出許多愁緒。接著轉(zhuǎn)換出三個特寫鏡頭,傳達出愁緒的具體內(nèi)容:縱觀殘陽將落,人生易逝;橫看新雁南飛,故人分離;而那一葉扁舟,搖搖蕩蕩,既如命運浮沉,又似情懷動蕩。一組形象,無不傳情,融成抑郁糾葛的意境。觸目所見,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正因為詩人心緒不寧,愁緒難消,惜別無奈,才這樣感知著秋暮荻花,這樣描摹落日、歸雁和扁舟,這樣的滿目皆愁啊。
吟哦這一首無名氏的《眼兒媚》,思忖著王國維“景語情語”的至理名言,我不由想起北宋詞人賀鑄《青玉案》里的名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痹~句連用三個比喻,或者說,連用三個“景語”營造暮春意境,表達“閑愁”之“情語”?!耙淮煵荨保枘 伴e愁”之感的凄楚迷離:“滿城飛絮”傳達“閑愁”之緒的彌漫無依:“梅子黃時雨”寄托“閑愁”之情的纏綿不盡。將難以傳達的虛的感情,轉(zhuǎn)化為可見可觸可品的實的景物,給讀者以真切的藝術(shù)感染。
【例五】下面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
柳堤
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譯詩]
柳堤
春天江水慢慢噠,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柳樹真茂密,鶯鳥雀兒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處處籠著新柳綠。千條萬條迎風擺,故營遮在枝葉里。
細雨蒙蒙泥泛香,燕子如梭飛來去。暖風拂面多愜意,花瓣輕輕落身際。
堤上煙柳真美啊,折柳寄意多情趣。想折就隨意折去,明年新芽還生出。
[延伸樣例]《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兩句狀寫山岳之景,寫出不同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脈之形,是寫景;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寫出了“*者迷,旁觀者清”這一道理,是寫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態(tài)想到視角決定視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視角下會全然不同,進而聯(lián)系到人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山中,表達出“*者迷”的道理。詩中的景與理有相似之處,類比的聯(lián)系,由景物的特點而升發(fā)出理的智慧,從賞景的層面向上走,升華出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閃爍著人類理性的光輝。由景及理,正是這樣一種由景類比、聯(lián)系到理的寫法。
古代詩歌閱讀延伸的基礎仍然是讀懂詩歌,把握形象,理解感情;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抓住景和情的關系做判斷、分析和延伸。面對題目,應能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適度、表達流暢的延伸;也可以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擴展成一篇小作文,從而在寫作領域獲得收益。
【例一】從下面這首詞的結(jié)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jié)合這首詞的內(nèi)容,對這一形象進行評價。
水調(diào)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注]①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②方岳:南宋詩人。③菰菜莼羹: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就辭官歸鄉(xiāng)。④河洛:泛指為金兵所占領的廣大中原地區(qū)。
[譯詞]
水調(diào)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zhuǎn)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莼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于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托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斂他的眉峰。俯仰憑吊平山堂的人間遺跡,嘆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凄緊的天地間。
[延伸樣例]從這首詞的結(jié)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我讀出了一個寂寞孤獨、愁腸郁結(jié)的詞人形象。在詞人的胸懷里郁結(jié)著“蘆葉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國之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的憑吊之愁和“山欲暝,斂眉峰”的際遇之愁。對詞人的這種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環(huán)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識分子的心聲。試想,天地蒼茫,西風凄緊,詞人匹馬漂泊,孤獨吟嘯,此情此景,令人為之神傷。但是,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著某種局限性。在同樣的時代和環(huán)境里,岳武穆懷抱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陸放翁高唱著“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心聲。比起這些忘懷自我,以天下為己任的形象和情懷,詞人的形象和感情畢竟顯得單薄柔弱,這也讓我為之唏噓嘆惋。
【例二】對于下面這首詩第二聯(lián)即第三、四句的評價,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頗拙耳”;清人紀昀也認為這兩句中的“絮帽”“銅鉦”的比喻太俗氣——“究非雅字”。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以你所熟悉的古詩詞作品為例,寫一段賞析文字談談自己對“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中比喻這一修辭運用的評價。
新城道中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注]①這首詩是神宗六年春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銅鉦:銅鑼。③西崦:西山。④餉:犒勞。
[譯詩]
新城道中
東風像知道我將要踏著山路出行,特意吹斷了屋檐間滴答答的雨聲。
晴空的云朵給山嶺戴上棉絮帽子,初升起的太陽把銅鑼掛在了樹頂。
低矮的竹籬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溪邊柳枝自在搖擺沙底水流清清。
這時侯西山的農(nóng)家應該最快樂了,都忙著燒煮青菜犒勞春耕的男丁。
[延伸樣例]我認為“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中的比喻,雖夠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著稚拙的趣味??梢哉f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絮帽”喻山頭的“晴云”,用“銅鉦”喻樹梢的“初日”,從形態(tài)、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貼切。雖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詩里,也別有趣味。如果說“頗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試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樹初陽,詩人在去往杭州的山路上,邊走邊看,內(nèi)心充滿著新鮮感和喜悅情,甚至煥發(fā)出幾許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銅鉦”這兩個卡通式的比喻脫口而出。這一對比喻的不足在于靜滯,欠缺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想象的神韻和魅力。如果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蘇軾自己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種動態(tài)畫面、神來之筆相比就遜色了。這也有點兒像同是喻廬山瀑布,徐凝的“白練”就比不上李白的“銀河”。但是,“絮帽”“銅鉦”畢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魚躍,用“銀梭”喻燕飛的拙劣修辭。大致而言,它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例三】有詞評家說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下面葉夢得的這首詞頗具豪放之風,請你任選一個角度(如景物描寫、人物形象刻畫、情感抒發(fā)等),對這首詞的豪放風格加以賞析。
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葉夢得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云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注釋]①八公山:淝水流經(jīng)這里,在此曾發(fā)生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丞相謝安(號東山)命其弟謝石、侄謝玄率兵應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前秦。②葉夢得:南宋詞人,主戰(zhàn)派,此詞寫于他被主和派排擠出朝期間。③桓箏:謝安晚年被晉孝武帝疏遠,一次陪帝飲酒時,其舊部桓伊彈箏助興,唱《怨歌行》,謝安聞之流淚,武帝也面有愧色。
[譯詞]
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壽陽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遠望淮河淝水自西流來,依然環(huán)繞這座孤城。
遙想烏衣巷內(nèi)謝石、謝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輕有為,足智多謀,軍容嚴整。
安坐在帷帳里從容靜觀符堅驕兵渡河南侵,如驚濤駭浪中兇猛的鯨魚奔騰。
掉轉(zhuǎn)目光去看那滔滔東流的河水,回頭談笑間,擊潰強敵的功業(yè)便已告成。
經(jīng)歷千年,八公山下斷崖間依然草木叢生長在遙遠歲月里記錄歷史的崢嶸。
只能獨自無目的地觀看云層舒卷,波濤涌動,沒有地方可以尋到豪杰英雄。
確信謝家子弟勞碌為國不過空成歷史;嘲笑自己為什么又生悲愴懷想之情。
想起那位謝東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邁時獨自傾聽桓伊彈奏的哀婉箏聲?
[延伸樣例]①景物描寫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詞中正面描寫景物的筆墨雖然不多,但在孤城環(huán)水、岸草凄迷的境況下,詞人卻描繪出了“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的景象。試想,由淝水之戰(zhàn)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為當年主戰(zhàn)場的八公山,斷崖刀劈劍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強敵草木皆兵、膽戰(zhàn)心驚的草木依然呈現(xiàn)出崢嶸氣象,千載之下,一股英雄豪氣凝聚蕩滌其間。“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股豪邁氣概也凝聚在詞人胸懷。其余“沸浪駭奔鯨”“漫云濤吞吐”等想象、襯托的景物描寫也都毫無柔媚之態(tài)。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斷崖草木,遙擁崢嶸”?。?BR> ②人物形象刻畫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在孤城環(huán)水、岸草凄迷的境況下,詞作懷想的卻是“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的謝家才俊。這些年輕人英武有為,足智多謀,他們指揮的軍隊整肅強勁。盡管敵軍驕橫囂張,但這些年輕將領卻在轉(zhuǎn)盼之間,“一顧功成”。這與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與辛稼軒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異曲同工?!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詞人正面描繪、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揮若定、揮灑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氣勃發(fā)、建功報國的豪邁情懷。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BR> ③情感抒發(fā)角度:葉夢得的詞作《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雖然核心寫一“迷”字,但頗具“豪放之風”。這首詞下闋有大段抒情,可謂回腸百結(jié),沉郁蒼涼?!奥茲掏拢瑹o處問豪英”:詞人胸潮翻滾,苦覓英杰,滿腔孤苦郁悶?!靶艅谏⒖粘山窆?,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撫古思今,滿腔悲愴,正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成”。這與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與辛稼軒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異曲同工?!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詞人正面描繪、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揮若定、揮灑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氣勃發(fā)、建功報國的豪邁情懷。看來,這首詞也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例四】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從下面這首《眼兒媚》和你讀過的其他詩文中各舉一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賞析文字。
眼兒媚
無名氏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譯詞]
眼兒媚
江上荻花蕭蕭一派秋意,引出心頭許許多多愁思。
離江面半竿高度的落日,兩行剛剛向南飛的大雁,一艘在江上飄蕩的小船。
惜別常常擔憂您先離去, 對飲到醉才能解除愁緒。
清秋別緒今夜還在眼底,明晨就將會凝聚到心上,后天更將要涌現(xiàn)在眉際。
[延伸樣例] “詩言志”,詩歌的基本屬性是表達感情;而這感情主要是經(jīng)由形象表達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就揭示出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這一藝術(shù)規(guī)律。所謂“景語”即形象,所謂“情語”即感情。這句名言,一方面說明了詩歌中的所有形象都是為了表達感情而塑造,另一方面也說明詩人的感情大多是經(jīng)由詩歌形象來表達。化虛為實,正是中國古代詩詞的精髓。這首宋代無名氏的詞作《眼兒媚》,鮮明地印證著王國維先生對中國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的真知灼見。
詞作開篇就描繪出江上荻花蕭蕭、聲景交融的總體畫面,并表明了這清秋景色勾引出許多愁緒。接著轉(zhuǎn)換出三個特寫鏡頭,傳達出愁緒的具體內(nèi)容:縱觀殘陽將落,人生易逝;橫看新雁南飛,故人分離;而那一葉扁舟,搖搖蕩蕩,既如命運浮沉,又似情懷動蕩。一組形象,無不傳情,融成抑郁糾葛的意境。觸目所見,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正因為詩人心緒不寧,愁緒難消,惜別無奈,才這樣感知著秋暮荻花,這樣描摹落日、歸雁和扁舟,這樣的滿目皆愁啊。
吟哦這一首無名氏的《眼兒媚》,思忖著王國維“景語情語”的至理名言,我不由想起北宋詞人賀鑄《青玉案》里的名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痹~句連用三個比喻,或者說,連用三個“景語”營造暮春意境,表達“閑愁”之“情語”?!耙淮煵荨保枘 伴e愁”之感的凄楚迷離:“滿城飛絮”傳達“閑愁”之緒的彌漫無依:“梅子黃時雨”寄托“閑愁”之情的纏綿不盡。將難以傳達的虛的感情,轉(zhuǎn)化為可見可觸可品的實的景物,給讀者以真切的藝術(shù)感染。
【例五】下面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
柳堤
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譯詩]
柳堤
春天江水慢慢噠,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柳樹真茂密,鶯鳥雀兒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處處籠著新柳綠。千條萬條迎風擺,故營遮在枝葉里。
細雨蒙蒙泥泛香,燕子如梭飛來去。暖風拂面多愜意,花瓣輕輕落身際。
堤上煙柳真美啊,折柳寄意多情趣。想折就隨意折去,明年新芽還生出。
[延伸樣例]《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兩句狀寫山岳之景,寫出不同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脈之形,是寫景;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寫出了“*者迷,旁觀者清”這一道理,是寫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態(tài)想到視角決定視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視角下會全然不同,進而聯(lián)系到人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山中,表達出“*者迷”的道理。詩中的景與理有相似之處,類比的聯(lián)系,由景物的特點而升發(fā)出理的智慧,從賞景的層面向上走,升華出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閃爍著人類理性的光輝。由景及理,正是這樣一種由景類比、聯(lián)系到理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