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學人眼中的大陸

字號:

特別為大家整理了《一個臺灣學人眼中的大陸》這篇文章,僅供大家參考!!!
    一個臺灣學人眼中的大陸
    書店職員,香港
    大陸讀者熱捧《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民眾同樣對大陸充滿持續(xù)的好奇心。2000年,臺灣學生李政亮正是基于這種好奇,放棄了留德之夢,到北大念書。近十年后,他在北大從學生變成教師,并寫下《走進都會中國》,記錄他作為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印象,這個名稱令人想起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時代延續(xù)下來的變遷。吸引我的,是作者活在中國大陸卻用旁觀的角度來看大陸。
    常言道:“由別人眼里看出來的自己格外真實?!辈还苤袊箨懺鯓颖恢匦隆⑸踔铃e誤詮釋,“那個別人眼中的大陸”,也能補足了大陸自我觀察中的盲點,李政亮做的也一樣。不單如此,這種觀察還帶著臺灣學人的文化痕跡,這意味著他將帶給讀者看風景的視角多于風景本身。
    作者重整大陸經(jīng)驗的第一步是從歷史入手,興趣集中于表現(xiàn)懷舊事物與商業(yè)化結合的城市現(xiàn)象。他考察了幾個主要城市的懷舊特質,例如上海三十年代的“小資格調(diào)”又重新流行起來,北京則緬懷著毛時代事物和波希米亞格調(diào),而天津正重新發(fā)展以往的茶館文化,加上大陸各地欣欣向榮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還有北京等地升起的嶄新建筑物。這些現(xiàn)象都是令文化人注目的城市特質,現(xiàn)在正好出現(xiàn)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并配合作者的都會中國論述。我們暫且不論這種中國大陸論述本身是否全面,想一想作者的視角很可能與文化媒體的報道,或書本的世界有關,這也可說明作者的文化人身份同樣決定他對都會中國的視角。
    然而作為學院中人,作者不單注意到大陸各地都市面貌,他也花了很大篇幅比較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大學教育和學生質素,就大陸獨特現(xiàn)象,如80后、網(wǎng)絡世界及網(wǎng)絡寫作的熱潮,作深入的討論。這些文字并不是浮泛的印象,他以臺大和北大此消彼長的形勢為例,透過對比國際名次和臺灣《亞洲周刊》排名不提北大、臺灣人對年青一代的批評等事實,道出了臺灣人對大陸高等學府水平提升的焦慮。很少臺灣年輕人像作者一樣在北大逗留了十年,而且從學生變成教師,所以作者對中臺兩地高等教育及學生的比較值得讀者深思,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也許是大陸大學生的專業(yè)勤奮和臺灣大學生的開放自由,這反映了兩地政經(jīng)文化的影響是多么大!
    作者亦提出臺灣與中國大陸有許多共通之處,兩地的文化語言是關鍵,這對我這樣一個香港讀者來說,自然也有頗深的印象。臺灣人所稱的“國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雖然作者發(fā)覺兩地在許多用語上有差別,但畢竟是同一種語言,這是周星馳電影使用的廣東話無法比擬的,也是近年來吹襲中國北方的“韓流”始終無法取代臺灣流行文化地位的原因。作者說臺灣流行歌曲、綜藝節(jié)目和流行偶像劇打入中國大陸時,也不是通通一帆風順的。但作為香港讀者,我卻想起香港的音樂和節(jié)目制作,我們怎么一直沒能像臺灣一般以青春活力和“惡搞”創(chuàng)意打動內(nèi)地年輕一輩?
    的確,香港讀者無法想象臺灣與中國大陸,有著怎樣千絲萬縷、愛恨交纏的關系,因此也無法理解這條小龍對于大陸崛起的看法。香港比臺灣小得多,雖然回歸后從“自由行政策”得到不少優(yōu)勢,但在互動交流方面只能瞠乎其后,也不像臺灣學人般強烈意識到“中國大陸崛起”背后“影響的焦慮”。
    作為教育人,作者注意到臺灣在擁抱大陸時,也潛意識地捍衛(wèi)自己的“地方利益”。他對臺灣留學生政策及留學思維作出了全面剖析。雖然馬英九向大陸生招手,卻設置“三限”“六不”作為入學條件,可見臺灣在民進黨執(zhí)政八年后依然未放開小島的懷抱。在結語中,作者呼吁臺灣人建立真實的中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