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公務員行測:政治判斷題及答案中

字號:

1. 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斗爭是( )。
    A.又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
    B.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表現形式
    C.從屬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并同這種斗爭交織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
    2.“人的意志高于一切,決定一切”的觀點是( )。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3. 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界定的。
    A.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B.個別與一般的關系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D.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4. 物質的特性是它的( )。
    A.運動的絕對性B.存在性C.客觀實在性D.實物性
    5.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 )。
    A.各種實物的總和
    B.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
    C.多樣性的物質統(tǒng)一
    D.主觀與客體的統(tǒng)一
    6.認為正確或錯誤的意識都是對物質的反映是( )的觀點。
    A.詭辯論B.唯心主義C.不可知論D.唯物主義
    7. “靜者,動之靜也”的觀點是( )。
    A.否認靜止的相對性 B.否認運動的絕對性
    C.認為靜止是不存在的 D.認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8. 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 )。
    A.存在性B.物質性C.意識性D.真理性
    9. 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必然導致( )。
    A.唯心主義B.二元論C.辯證唯物主義D.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0. 相對主義運動觀認為( )。
    A.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B.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 D.只存在絕對運動而無靜止
    參考答案:
    1.C 2.D 3.A 4.C 5.C
    6.D 7.D 8.B 9.D 10.D
     
    【例1】 “司馬光破缸”的故事是說司馬光小時侯看到一小孩掉進水缸后,他沒有按常規(guī)讓人脫離水,而是打破水缸,盡快讓水脫離人。這一故事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想問題、辦事情要學會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規(guī),有創(chuàng)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2】 黨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和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的哲學依據是( )辯證關系的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爭性 D.內因和外因
    【例3】 要從戰(zhàn)略上調整國民經濟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據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的結構調整,提高國產資產的整體質量。這一論斷突出體現了( )。
    A.矛盾是事物變化發(fā)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相統(tǒng)一的觀點
    C.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
    D.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
    【例4】 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 )。
    A.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觀點 D.不可知論
    【例5】 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是由教師的水平、學校的設施、學生的主觀努力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造成的,從因果關系來看,這是( )。
    A.異因同果 B.同因異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例6】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這一說法直接表達的哲學思想是( )。
    A.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C.事物的運動是外力推動的結果
    D.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例7】 “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逐漸擴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边@體現了( )。
    A.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原理 B.質變形式非爆發(fā)式的原理
    C.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的原理 D.質、量、度三者關系的原理
    【例8】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的是( )。
    A.時間、空間可以離開物質自己運動
    B.時間、空間不隨物質運動的速度而變化
    C.時間、空間是主觀精神的表現形式
    D.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
    【例9】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體現的哲理是( )。
    A.要重視外因的作用 B.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C.要重視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D.要重視外因通過內因作用
    【例10】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的錯誤在于它割裂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C.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參考答案:
    1.D 2.D 3.D 4.C 5.C
    6.A 7.A 8.D 9.C 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