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指導:如何寫好高中讀后感作文

字號:

2012-11-6
    方案一
    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fā),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jié),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fā)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jié)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傊?,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后感。因此,在讀好原作的基礎上,把可以引發(fā)感想的“點”排出來。例如,寫《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一文的讀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點: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將奪取全國勝利的新形勢下,務必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鞏固這個勝利,建設一個新世界。 ② 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力氣的事情。 ③ 因為勝利,驕傲的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不前的情緒可能生長。 ④ 要警惕糖衣炮彈的攻擊。 ⑤ 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⑥ 兩個“務必”。 ⑦ 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⑧ 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乞討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這八個方面,都是可以啟發(fā)我們感想的“點”。再如細讀《執(zhí)竿入城》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確立的感受中心也不盡相同。從魯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①應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必須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輕信盲從是可悲的等。從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①好為人師要不得;②自作聰明者戒;②經驗主義者行不通;④談動機與效果的關系等。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例如《濫竿充數》這個故事,明顯地有三個感點:一是南郭先生的行為引發(fā)的感點:人要有真才實學,靠蒙騙過日子是不會長久的。這當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二是由齊宣王的行為引發(fā)的感點:應當實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義。這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三是把南郭先生在兩代齊王手下的不同遭遇作對比,探究原因引發(fā)的感點:應當打破大鍋飯,讓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把這三個感點作一下比較,對照當前改革的形勢,我們即可發(fā)現第三個感點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最切合人們的思想實際,與現實聯(lián)系最深,那么我們就選第三個。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lián)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以《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為例,如果要緊扣這則寓言的中心寫“感”,以下四種引述,哪種算是簡明的呢? ①赫爾墨斯到人間碰了大釘子。 ②赫爾墨斯是窮人的庇護神;之至高無上的天神宙斯、赫拉的兒子,他盲目自大,來到人間問自己雕像的價格,才知道不過是作為宙斯、赫拉雕像的添頭而已。 ③赫爾墨斯盲目自大,他到人間問自己的價格,才知道僅是作為添頭而已。 ④赫爾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問價,結果才知道自己的雕像的價格不如宙斯和赫拉的。
    上述四種引述,第一種簡而空;第二種雖多用些字,卻是明了的,也還是簡明的;第三種雖缺少第二種的某些內容,但主要的部分已經有了,因此也是簡明的;第四種雖然字數比第三種還多,但不夠明了。開頭照抄原文,還不足以表現赫爾墨斯的自高自大,而且說“不如宙斯、赫拉”也極不準確; 第五,聯(lián)想要注意形式。聯(lián)想的形式有相同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lián)想與相似聯(lián)想這兩種聯(lián)想形式的運用。有時用相同聯(lián)想是可以的,如臧克家寫的《納諫與止謗——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就以歷的“厲王止謗”聯(lián)想到當代“四人幫”當道之時大搞“以棒止謗”的罪行,以齊威王的“懸賞納諫”聯(lián)想到如今我們各部門和機關的領導同志也應該這樣做。但有時用相同聯(lián)想不行,必須用相似聯(lián)想。如1981年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毀樹容易種樹難》寫讀后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種樹聯(lián)想到自己的種樹,文章的立意就太膚淺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聯(lián)想,在*中以“種樹”喻政權建設或人才建設,立意就深刻而新穎。 最后,掌握讀后感的一般寫法。 其一,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標明文章的中心內容,有的正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副標題標明題材,一般為“讀《×××》有感”。副題比正題低兩格。 其二,掌握讀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議——聯(lián)——結”。
    引——扼要寫出“讀”的內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語句,很快引出“感”的觀點或中心。 議——就自己“感”的重點、中心(或觀點)進行分析議論,說明道理。
    聯(lián)——就議論的中心展開聯(lián)想,記敘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聯(lián)系社會和自己的實際抒發(fā)感受。
    結——結尾概括中心,總結全文得出結論。結論可與開頭照應,可歸納出結論性的意見,可強調某一重點,可發(fā)出號召。這個結論可以是批評式;又可是勸勉式,還可是鼓動式。視行文內容而定。
    讀后感在寫感想的時候,要防止離開原文;“讀”與“感”互相脫離。初學寫作者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引出觀點后,就把所讀的作品放到一邊了,這是不恰當的。應當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應當回到原作品上,以照應開頭。
    方案二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1、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后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3、 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不要矯揉造作地拼湊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lián)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后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我們要開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閃耀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4、寫獨特新鮮的感受 檢查式的讀后感不可取,要盡力寫出有新意的見解來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該文一反常人論調,說孟嘗君只是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所以真正有治國之才的士一個也沒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 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lián)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lián)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lián)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五)讀后感易犯毛病:
    1、用復述原文內容代替感想,常常開頭說幾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復述內容,結尾表決心或提希望。
    2、脫離原文,說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內容雜亂,東拉西扯,漫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