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信用卡全額罰息是典型“霸王條款”

字號:

在信用卡發(fā)放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程序規(guī)則和審查監(jiān)控機制時,銀行不能為了爭取業(yè)務領地,在審核和發(fā)放信用卡的過程中對申請人的經濟實力、信用程度、還款能力、信息真實與否等缺乏足夠的評估。只注重眼前盈利,而忽視信貸安全,顯然有悖商業(yè)道德。
    信用卡差1元錢沒有還,也按照全額消費計算利息,且按照復利的方式計算。央視《每周質量報告》28日報道了王某在中國民生銀行透支11萬元5年后要還44萬元的案例。對此,一銀行信用卡相關負責人表示,全額罰息符合國際慣例(10月30日《新京報》)。
    欠款11萬元,五年后得還44萬元,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利貸,進而對透支規(guī)則的合理性產生質疑。那么,銀行堅稱扣款有依據,甚至是“國際慣例”,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在此,有兩個名詞需要做簡單的介紹。
    一個是全額計息,它指在還款最后期限超過之后,無論當期信用卡是否產生了部分還款,銀行都會對持卡人按照總消費金額計息,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未能還清全款,就算只差1分錢,都會按照當期賬單全額以萬分之五的日利計,并按月計算復利。針對全額罰息,銀行稱為“國際慣例”,但事實上,“按未清償部分罰息”才是國際的主流做法,全額罰息只在少數國家推行。如果把非主流的全額罰息理解為國際慣例,顯然有一葉障目之嫌。這種選擇性失明,折射出銀行的逐利本色。
    另一個名詞就是復利,俗稱“利滾利”。這個大家都不陌生,不多解釋。針對信用卡透支產生利息應不應該計復利,1996年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信用卡透支利息可否計算復利問題的批復》中明確指明:關于信用卡透支利息的計算方法,應當按該辦法規(guī)定的方法計算。該辦法對透支利率的規(guī)定已含有懲罰性質,所以,信用卡透支利息不應當再計算復利。
    綜上,信用卡采取全額罰息,可謂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符合中國國情。當然,除了質疑銀行收費,還應反思信用卡濫發(fā),它是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近年來,各大銀行紛紛展開信用卡大戰(zhàn)。到2008年上半年,信用卡已累計發(fā)行1.1億余張;而在2003年,國內信用卡的數量還僅為300萬張,5年間迅猛增長逾33倍之多。
    發(fā)卡量猛增衍生的兩個問題不容小覷:一是造成大量“睡眠卡”的浪費。一項統(tǒng)計顯示,我國大約只有14%的持卡者使用循環(huán)信用;二是信用卡盲目地發(fā)放給不具有償還能力的申請人,最為典型的是向大學生甚至未成年人發(fā)卡,引發(fā)了社會問題,例如一些人為了償還信用卡透支而“拆東墻補西墻”,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在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時,要規(guī)避以上問題,尤其需要銀行注重發(fā)卡環(huán)節(jié)的把關。換言之,在信用卡發(fā)放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程序規(guī)則和審查監(jiān)控機制時,銀行不能為了爭取業(yè)務領地,在審核和發(fā)放信用卡的過程中對申請人的經濟實力、信用程度、還款能力、信息真實與否等缺乏足夠的評估。只注重眼前盈利,而忽視信貸安全,顯然有悖商業(y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