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大學傳承中華文化 海外華人教育不斷檔
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對祖(籍)國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這份濃濃的鄉(xiāng)情使他們不但重視子女的華文教育,還非常愿意加入傳承中華文化的行列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著華人教育的足跡。傳承文化從小抓起,并力爭不斷檔。
巴西圣保羅啟智華文學校從2004年建立幼兒園開始,發(fā)展到創(chuàng)立小學部,經歷了整整8個年頭。該學校在教學理念上積極創(chuàng)新,總結出了一套針對幼兒教育的特殊方法,這極大開發(fā)了孩子認知事物的智力。不僅如此,他們是巴西第一家使用國內統(tǒng)一標準教材的學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中文,感受中華文化。學校還與中國國內教育相接軌,方便華人子女回國就讀和升學,深受僑胞們的歡迎和肯定。
對于文化傳承來說,青少年時期的教育尤其重要。在馬來西亞的民辦學校中,馬六甲培風中學可謂佼佼者。在這里,華人學子們不但精通現(xiàn)代文,連古文也能出口成章。學校開設了多門漢語教學課程,每個學期學校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到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還會有文化展覽,讓學生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別看現(xiàn)在的培風中學體制完善、教學水平高超,它同樣經歷過異常艱難的過渡時期。由于學校不接受改制成國民型中學,官方取消了對其一切經費補貼,它的運行經費都是靠華人社團和學校的董、家、教成員捐助所得。為了堅持辦民族教育,學校借鑒國外一些大學的寶貴經驗,建立本身的基金會,積極儲備“未來錢”,就這樣逐漸擺脫收支不敷的困境。
辦大學,華人教育更是在探索與實踐中前行。印尼華人僅用4年時間就創(chuàng)辦了一所華文大學——亞洲國際友好學院(亞院),該學校被評為印尼高水平的華文學校。
學校雖由當?shù)厝A人創(chuàng)辦,但學校的管理和課程設置由中國華南師范大學給予幫助。在師資力量方面,當?shù)厝A人積極與廣東海外交流協(xié)會進行積極探索與協(xié)商。廣東方面每年向亞院公派25名教師。廣東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鄭建民說:“等到印尼自己的華文老師培養(yǎng)出來,還是要依靠他們自己的老師。我們可以再重點支持另一個地方?!?BR> 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一直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心愿,更有些人把發(fā)展華人教育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他們努力尋求辦學之道,并勇敢地堅持到底。相信今后會有更多更好的華人學校出現(xiàn),讓中華文化深入到下一代成長的每個階段,并且永不斷檔。
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對祖(籍)國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這份濃濃的鄉(xiāng)情使他們不但重視子女的華文教育,還非常愿意加入傳承中華文化的行列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著華人教育的足跡。傳承文化從小抓起,并力爭不斷檔。
巴西圣保羅啟智華文學校從2004年建立幼兒園開始,發(fā)展到創(chuàng)立小學部,經歷了整整8個年頭。該學校在教學理念上積極創(chuàng)新,總結出了一套針對幼兒教育的特殊方法,這極大開發(fā)了孩子認知事物的智力。不僅如此,他們是巴西第一家使用國內統(tǒng)一標準教材的學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中文,感受中華文化。學校還與中國國內教育相接軌,方便華人子女回國就讀和升學,深受僑胞們的歡迎和肯定。
對于文化傳承來說,青少年時期的教育尤其重要。在馬來西亞的民辦學校中,馬六甲培風中學可謂佼佼者。在這里,華人學子們不但精通現(xiàn)代文,連古文也能出口成章。學校開設了多門漢語教學課程,每個學期學校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到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還會有文化展覽,讓學生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別看現(xiàn)在的培風中學體制完善、教學水平高超,它同樣經歷過異常艱難的過渡時期。由于學校不接受改制成國民型中學,官方取消了對其一切經費補貼,它的運行經費都是靠華人社團和學校的董、家、教成員捐助所得。為了堅持辦民族教育,學校借鑒國外一些大學的寶貴經驗,建立本身的基金會,積極儲備“未來錢”,就這樣逐漸擺脫收支不敷的困境。
辦大學,華人教育更是在探索與實踐中前行。印尼華人僅用4年時間就創(chuàng)辦了一所華文大學——亞洲國際友好學院(亞院),該學校被評為印尼高水平的華文學校。
學校雖由當?shù)厝A人創(chuàng)辦,但學校的管理和課程設置由中國華南師范大學給予幫助。在師資力量方面,當?shù)厝A人積極與廣東海外交流協(xié)會進行積極探索與協(xié)商。廣東方面每年向亞院公派25名教師。廣東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鄭建民說:“等到印尼自己的華文老師培養(yǎng)出來,還是要依靠他們自己的老師。我們可以再重點支持另一個地方?!?BR> 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一直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心愿,更有些人把發(fā)展華人教育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他們努力尋求辦學之道,并勇敢地堅持到底。相信今后會有更多更好的華人學校出現(xiàn),讓中華文化深入到下一代成長的每個階段,并且永不斷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