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入門之曲式(五)

字號:

復調曲式
    在歐洲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時期,復調寫作技巧達到了音樂歷空前絕后的頂峰,一些重要的復調曲式得以確立,成為經典。在其后的古典以及浪漫時期,主調音樂織體成為創(chuàng)作上的主流,但復調思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到了二十世紀,在一些對古典傳統(tǒng)十分重視的作曲家手中,復調技巧再次獲得高度重視,他們宣稱自己那些看上去離經叛道的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傳統(tǒng)復調思維之上的,由此可見復調技巧的重要性。
    前面介紹的各種曲式大多是采用主調音樂手法,它們在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塊狀"劃分--即有著比較清晰的段落,和聲的終止、調性的轉折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復調曲式則不同,它是以各個相對獨立的線條的疊加、交織、流動為特點的,在聽覺上往往找不到可以劃分的段落,而是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
    復調曲式中最為經典的是賦格(fugue)。它是在一個主題之上構成的多聲部(一般為二、三或四聲部)復調形式。
    我們以二聲部賦格為例,其大致結構如下:
    主題(主調)--答題+對題(屬調)--間插段1--主題+對題(其他調)--間插段2(其他調)--主題(回到主調)
    主題第一次出現通常是單聲部的,這之后它在屬調上由另一個聲部模仿出現(稱作"答題"),與此同時,原來演奏主題的聲部要演奏一個與答題形成對位關系的旋律(稱作"對題")。間插段可以只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它大多是采用主題片斷作素材,也可以引進新材料,調性變化比較多。在整部賦格中主題會多次出現,直到它在主調也就是一開始的調性上完整地再現,全曲便告結束。
    賦格曲一方面有嚴格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又有可以許多自由的變化,這里不作過細講解,只從聽覺上說說大概發(fā)展脈絡。總體來講,這種曲式雖然由于各個聲部的交織形成連綿不斷的整體,但我們在曲式第一節(jié)中所談到的音樂發(fā)展基本原則--"對比"、"變奏"、"重復"--都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感受到其中還是有著不同的"階段"或者說有某種段落感。對比,主要體現在主題與間插段之間、不同調性之間;變奏,體現在主題本身的變化之中,主要是主題在間插段里被變化運用;重復,體現在主題的多次出現和最后的"再現"中。對聽者來說,音樂一開始穩(wěn)定的呈示、中間段落不穩(wěn)定的變化及情緒的展開、最后再現時的情緒高潮和完滿的收束,都可以明顯體會到。
    十八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復調寫作技術達到了歷史頂峰,同時主調織體也在發(fā)展,很快便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主流,如當時的交響曲等體裁主要是主調織體寫法的,但復調思維還會在某些作品中出現,特別是大型作品中的"賦格段"(fugato),它是不完整的、僅僅是整個樂章一個部分的賦格式段落。最常見的是在快板樂章的展開部或者結尾處,用層層疊置的賦格段形成情緒的高潮。
    套曲曲式
    套曲是指多樂章的大型作品的結構,這些樂章不是隨意拼湊、而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套曲中的每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立的結構,如奏鳴曲式、變奏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等。
    套曲形式用途廣泛,主要用于以下體裁:聲樂部分包括聲樂套曲、大型聲樂作品(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彌撒曲),器樂部分包括組曲、奏鳴曲、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等等。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有著共同的套曲原則:
    對比:在旋律、節(jié)奏、調式調性、速度乃至風格上形成對比。如古組曲,是由一連串速度和拍子不同的、多個民族的舞曲組成;如古典奏鳴曲套曲,通常是快板-慢板-快板這樣三個樂章;又如古典交響曲套曲,通常為熱情的快板--抒情的慢板--優(yōu)雅的小快板(或中速)--激動的快板這樣四個樂章。
    聯系與呼應:將某個主題運用于各個樂章,形成整體感;在各個樂章或首尾樂章使用同一調性,以獲得統(tǒng)一感;首尾樂章在速度上相近,或者末樂章出現第一樂章的主題材料,形成類似"再現"的感覺。
    古典時期的協(xié)奏曲套曲有點特殊性。它一般是速度為快-慢-快的三個樂章,很像奏鳴曲套曲,但由于這是由一件主奏樂器和樂隊的"競奏",也就是說,它是有協(xié)奏關系的兩個部分,因此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通常有兩個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樂隊展示主題和副題等素材,第二呈示部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再次呈示這些素材,它會加上一些自由的變化,甚至添加新的素材,這樣就形成了兩個呈示部。另外,在第一樂章將近結束的時候通常有一個"華彩樂段"(cadanza),這是由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目的是展示一下這件樂器特殊的表現力和演奏者高超的技巧。有時在協(xié)奏曲第三樂章里也會有華彩樂段(這里說的是古典時期的協(xié)奏曲模式,后來的協(xié)奏曲就比較自由了,不一定有雙呈示部和華彩樂段)。
    邊緣曲式
    "邊緣曲式"這個名稱是楊儒懷先生首創(chuàng)的,他特別強調: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常常會"沖破一般的定型化的結構框架,使曲式獲得新的素質和面貌,給聽眾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比如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人們的求新意識以及標題音樂(programme music)思想的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曲式原則得到了各種各樣的改造,出現了很多相對來說比較自由的形式。另一方面,這些非規(guī)范化的曲式結構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們中的很多都與傳統(tǒng)曲式有著一定的聯系,"可以納入曲式結構總體系范疇之內"。這些既有突破又與傳統(tǒng)保持一定聯系的曲式即"邊緣曲式"。
    標題音樂即帶有文學性或描繪性標題的器樂作品,作曲家在寫作時有著明確的表現內容。如李斯特(Liszt)的交響詩《塔索》、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幻想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莫索爾斯基(Mussorgsky)的《圖畫展覽會》等等,都屬于這類音樂。由于這類作品都有獨特的表現內容,因此曲式結構必然會在傳統(tǒng)的曲式原則上出現各種比較自由的變化。
    以俄羅斯作曲家包羅丁(Borodin)的交響音畫《在中亞西亞草原上》為例。作曲家寫有如下文字說明:
    在中亞細亞廣袤的、黃沙滾滾的草原上,飄蕩著悠長寬廣的俄羅斯曲調。一支由馬匹和駱駝組成的商隊漸漸走近了,伴隨著蹄聲的,是一首東方旋律。在俄羅斯士兵的護衛(wèi)下,商隊緩緩走過,越走越遠。俄羅斯歌調和東方旋律交織在一起,歌聲長時間地縈回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遠方。
    作品的結構在這段文字中已經可以看出來了:這里有兩個主題,俄羅斯曲調和東方曲調,前者寬廣悠長,顯得很遼闊,后者婉轉細膩,音域比較窄。它們先后出現,然后疊置在一起。
    樂曲開始是一片寧靜空曠的音響,在小提琴極高音區(qū)的長音之后,我們聽到單簧管演奏的俄羅斯曲調:
    譜例一: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俄羅斯曲調(第一主題)
    曲例一: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俄羅斯曲調(第一主題)
    接著會聽到模仿馬匹和駱駝腳步聲的節(jié)奏音型,在這個背景之上,雙簧管奏出"東方曲調"。
    譜例二: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東方曲調(第二主題)
    曲例二: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東方曲調(第二主題)
    這之后又是俄羅斯曲調,它以不同的音色配置幾次重復,達到了第一個高潮,然后又是一段模仿蹄聲的節(jié)奏音型和東方旋律。在樂曲的后面部分這兩條旋律重疊在一起,形成了對比式復調。情緒飽滿、音響輝煌的高潮之后,作曲家又一次讓俄羅斯曲調輕聲地、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來,并再次出現了小提琴在極高音區(qū)的長音,縹緲空曠的音響效果與樂曲開始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再現"。
    這部作品的結構圖式:
    A + B + A' + B' + C(A與B形成的對比式復調)+ A(尾聲)
    從這個圖式我們了解到,作曲家沒有拘泥于任何一種傳統(tǒng)的曲式,他的音樂是與自己的文學性構思緊密配合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有著曲式中最基本的原則:對比、重復以及很多曲式中常見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