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飛是一名歌者,一名深圳首批“義工”,一位被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他8年間義演300多場次,義務服務時間加起來超過3600多個小時,他不僅“唱”而且“捐”。他一路走來一路行善,幾乎傾其所有,甚至為自己背上了17萬元的債務。
在義演舞臺他是歌手叢飛,在178個孩子嘴上他是爸爸叢飛,在深愛他的妻子心中他是男人叢飛,在許多人眼里他是好人叢飛。
叢飛是歌唱家郭頌的“關門弟子”,他每場出場費上萬元,可整整10年,他“一窮二白”,沒有積蓄,甚至家里沒有電冰箱,同行幾乎都有小車、住房,而他出門卻是一輛自行車,直到兩年前才按揭購買一間58平方米,一室一廳的小房。除了日常的開支,他的收入幾乎都用于捐助四川、貴州等貧困山區(qū)即將輟學的兒童。在這物欲橫流的市場經(jīng)濟下,對弱勢群體,對失學的學生,和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難能可貴的人間溫情和真情,他那無私奉獻博大的愛,催人淚下,令人肅然起敬。
11年前他在成都參加了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正是那場義演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那天觀眾席上坐著幾百名因家窮輟學的孩子,他們的不過十五歲,最小的只有八九歲。面對這些孩子,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毫不猶豫的將身上全部的現(xiàn)金2400元錢放進了捐款箱,當主持人告訴他你捐的2400元錢可使20個貧困山區(qū)的小學生完成兩年學業(yè),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貧困生的命運,盡一個公民應有的社會責任。就是這份責任感使他屈尊向朋友下跪借錢,讓失學孩子及時重返校園,而自己的女兒在開學一周后還遲遲無錢報名。無人能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只有妻子在孩子們一片“爸爸”聲中理解了別人眼中的傻瓜,才是真正的男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說每當看見孩子激動的笑臉,快樂就會洋溢在他心頭。
盡管他不富有,生活道路也不平坦,可他把做好事,幫助別人看作為愛心奉獻,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相比之下在我們黨內(nèi),被挖掘出來的一個個大貪官,他們把黨賦予的神圣職責,用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貪十幾萬、幾十萬,就夠自己用了,為什么還要貪幾百萬、上千萬?有的坦白時說出了心里話:自己的錢是一輩子、兩輩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為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不知貪官們在伸出貪婪的雙手時,有沒想到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呢?有沒有想起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有沒有想到自己最應行使的責任是什么呢?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如果每個公民都能對社會多一份責任,獻出一點愛的話,這個社會將變的多么美好!
記得藏克家在《有的人》中說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就是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叢飛,一個能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的人,一個懂得“仁者愛人”是人之為人的前提的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人們怎么不感動于他的故事中呢?
在義演舞臺他是歌手叢飛,在178個孩子嘴上他是爸爸叢飛,在深愛他的妻子心中他是男人叢飛,在許多人眼里他是好人叢飛。
叢飛是歌唱家郭頌的“關門弟子”,他每場出場費上萬元,可整整10年,他“一窮二白”,沒有積蓄,甚至家里沒有電冰箱,同行幾乎都有小車、住房,而他出門卻是一輛自行車,直到兩年前才按揭購買一間58平方米,一室一廳的小房。除了日常的開支,他的收入幾乎都用于捐助四川、貴州等貧困山區(qū)即將輟學的兒童。在這物欲橫流的市場經(jīng)濟下,對弱勢群體,對失學的學生,和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難能可貴的人間溫情和真情,他那無私奉獻博大的愛,催人淚下,令人肅然起敬。
11年前他在成都參加了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正是那場義演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那天觀眾席上坐著幾百名因家窮輟學的孩子,他們的不過十五歲,最小的只有八九歲。面對這些孩子,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毫不猶豫的將身上全部的現(xiàn)金2400元錢放進了捐款箱,當主持人告訴他你捐的2400元錢可使20個貧困山區(qū)的小學生完成兩年學業(yè),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貧困生的命運,盡一個公民應有的社會責任。就是這份責任感使他屈尊向朋友下跪借錢,讓失學孩子及時重返校園,而自己的女兒在開學一周后還遲遲無錢報名。無人能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只有妻子在孩子們一片“爸爸”聲中理解了別人眼中的傻瓜,才是真正的男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說每當看見孩子激動的笑臉,快樂就會洋溢在他心頭。
盡管他不富有,生活道路也不平坦,可他把做好事,幫助別人看作為愛心奉獻,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相比之下在我們黨內(nèi),被挖掘出來的一個個大貪官,他們把黨賦予的神圣職責,用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貪十幾萬、幾十萬,就夠自己用了,為什么還要貪幾百萬、上千萬?有的坦白時說出了心里話:自己的錢是一輩子、兩輩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為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不知貪官們在伸出貪婪的雙手時,有沒想到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呢?有沒有想起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有沒有想到自己最應行使的責任是什么呢?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如果每個公民都能對社會多一份責任,獻出一點愛的話,這個社會將變的多么美好!
記得藏克家在《有的人》中說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就是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叢飛,一個能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的人,一個懂得“仁者愛人”是人之為人的前提的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人們怎么不感動于他的故事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