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巴金作品《隨想錄》讀后感

字號:

正所謂文如其人,巴金的《隨想錄》處處透著他耿直與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說理,也十分本份誠懇。
     七十五歲的老人,經(jīng)歷了劫難,歷盡滄桑。這份善良與誠懇,應(yīng)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寫于*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載。今天讀來,言辭不免有些老套,絕不能與新生代如韓寒者來比現(xiàn)代感。
     惟有真情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而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達(dá)的。
     《懷念蕭珊》中“看來,我們要分別了?!笔瞧叨臧徒鸱驄D永別的聲音。文章配了蕭珊的兩張照片,分別攝于1936年與1970年。前后巨大的對比是夫婦在那個特殊年代遭遇劫難的注腳。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學(xué)法國是住過的小鎮(zhèn),校舍依舊,而當(dāng)年好心的看門人早已作古。舊地重游是很能帶來感慨的,何況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間法國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而作者由二十余歲的青年變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書中不少的照片顯然增添了閱讀的趣味。除了蕭珊的,值得一提的還有他早年與大哥的合影(1929年)。照片中的大哥袖著手,帶著警覺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滿心不快樂。這種情緒在書中扉頁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攝于1979年)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這一點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許這“不快樂”無意中給本書的定了基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