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一些小常識,特別是小男孩。例如安全常識等,父母的這些規(guī)則,它教會了男孩如何更安全地去接觸他周圍的社會。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父子關系相處的更融洽呢。
例如,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經歷挫折和失敗,但面對男孩的失敗,父親們對待兒子的“規(guī)則”卻是截然不同的??吹絻鹤邮×?,出于種種理由,有的父親對兒子漠不關心;有的父親指責批評兒子:“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沒出息了!”有的父親鼓勵兒子:“失敗是正常的,這沒什么,大不了從頭再來!”
也正是根據父親們的這些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心理學家把父親分成了不同的類型:苛求型、不定時炸彈型、消極型、良師益友型。
家長們可不要小看這些關于父親類型的細分,正是由于父親的這些不同的類型,才決定了兒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男孩的父親,你也可以根據以下資料,判斷一下自己屬于哪種類型。當然,我們的終目的還是,教您如何正確地給男孩制定規(guī)則。
方法一:苛求型的父親→多認同、多鼓勵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大多數苛求型的父親都是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們才會苛刻地要求兒子也要像他們一樣優(yōu)秀。
一位年輕的企業(yè)管理人曾這樣說過:
自從兒子出生之后,我就下決心要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比我還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培養(yǎng)他的自理能力:兒子剛剛斷奶不久,我就有意識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東西;兒子剛剛學習走路時摔倒了,我任憑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為我要讓他學會自己爬起來;兒子剛剛學會說話,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閱讀古詩,我要讓他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但令我傷心的是,在兒子人生的起跑線上,他沒有贏,反而輸了,而且輸得很慘。因為現在我5歲的兒子每每見到新事物,都會表現出很強烈的恐懼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嘗試……
難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現問題了嗎?我真不知道我錯在了哪里!
這位父親就可以稱為是苛求型父親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但這位父親卻忽視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則,對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剛剛斷奶,就讓他學習自己拿勺子吃飯;孩子剛剛學會說話,就教他閱讀古詩……要知道,這些兒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喜歡嘗試新事物,但他們又特別害怕失敗。如果一個剛剛學習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親不但不去扶他,還嚴肅地對他說:“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因為男孩是規(guī)則型的動物,他就會把父親對他的教育態(tài)度轉化成“規(guī)則”。遇到這種情況,男孩接收到的父親的“規(guī)則”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這種“規(guī)則”的影響下,男孩會成為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比父親還要優(yōu)秀的人,但男孩成為這種人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任何一個人在沒有鼓勵和認同的環(huán)境下都不會健康成長的。
第二種人就是十分懼怕失敗的人,對于這些年齡比較小的男孩來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并不是鼓勵,而是一種陰影。也許他們曾多次體驗過成功,但因為父親的這種教育態(tài)度,他們對“失敗”持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因為這種敏感,他們會把失敗的感覺放大,會對失敗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所以,在這種恐懼感的驅使下,男孩常常會拒絕嘗試新事物。
如果一個男孩連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都沒有,這將會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呢?
教育專家給苛求型的父親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心態(tài)放平,要求放低;多認同,多鼓勵。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并不是家長的期望越高,孩子就會按著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成長。有時,家長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親所做的那樣,過高的期望只會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失敗產生恐懼。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只有壓力,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動力。對于男孩來講,他們的動力很多都是來自于家庭規(guī)則制定者的鼓勵。
一位成年男士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當我把臨摹下來的圖畫拿給周圍人看時,大家都夸我心靈手巧。但當我把“畫”拿給父親看時,他卻說:“按著別人的樣子畫,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頓時覺得受到了打擊,險些要放棄畫畫。
后來,我不再臨摹,而是按著實物或憑著自己的想象去畫。當我再次把畫出來的畫拿給父親看時,雖然我覺得沒有上次畫得像樣,但父親卻夸獎我說:“我覺得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這是你自己的作品?!甭犃烁赣H的話,我感覺自己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動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達情感的,所以,當鼓勵的話語從父親口中說出時,男孩會覺得彌足可貴。
當然,它之所以能夠起到鼓勵的效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從一個規(guī)則制定者的口中說出的,這對于講究規(guī)則的男孩來說有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講的那樣,別人的十句批評都不如父親的一句批評重,別人的十句鼓勵都不如父親的一句鼓勵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親在擺正自己位置的同時,還應該多鼓勵兒子,因為對于這些正在成長之中的男孩來說,來自于家庭規(guī)則制訂者口中的鼓勵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引導男孩順利地走出對失敗的恐懼,而且還會使男孩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方法二: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向兒子明確自己的“規(guī)則”
所謂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種不負責任、脾氣暴躁,常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的父親。
在中國古代,在“父為子綱”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很多父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經常會打罵、虐待兒子。在現代社會,隨著封建觀念的逐漸消失,很多家長開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來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數的父親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仍然還持有這樣的觀點:
“我是老子,你是兒子,你必須聽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還供你上學,你必須要聽我的話!”
其實,這些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思想,是有其深層原因的。他們要么在事業(yè)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從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們現實的狀況與理想相距太遠,他們需要發(fā)泄內心那種不得志的情緒。
在這些情況下,兒子就被他們當成了“私有財產”,變成了他們情感發(fā)泄的“出氣筒”。
明智的家長一聽,就知道這些父親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而且父親們的這些做法還會給孩子的生活、思想帶來意想不到的惡劣影響。
一個人成功的大障礙常常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他的內心。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頑強的精神和勝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強男孩的自控心理,可以幫助他們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保持心靈上的堅定與純潔,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發(fā)展。
面對信息多變、文化多元、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男孩已是眼花繚亂,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任何誘惑都有可能讓他們沉迷其中。另外,很多家庭教育不足,欠缺民主科學性,再加上學業(yè)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強烈,使得電視、電腦成了男孩的避難所。如何讓男孩拒絕誘惑、抵制誘惑,成了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親子教育
讓男孩學會抵制誘惑,家長先要學會反思?!白硬唤蹋钢^”,孩子出了問題,應該從家長身上反思原因。家長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工作、家務和娛樂,很少花時間與兒子耐心溝通。孩子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尋求替代品,于是電視、電腦成了男孩的精神麻醉劑。有些家長自己不和兒子交流,也不鼓勵兒子交友,不引導兒子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活動,雖然給兒子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也完全是功利的。男孩的精神需要仍然得不到滿足,充沛的精力得不到發(fā)泄,就會被各種誘惑吸引,一不留神掉進各種誘惑的陷阱。所以,培養(yǎng)男孩抵制誘惑的能力,就要從家長自身改造做起。
例如,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經歷挫折和失敗,但面對男孩的失敗,父親們對待兒子的“規(guī)則”卻是截然不同的??吹絻鹤邮×?,出于種種理由,有的父親對兒子漠不關心;有的父親指責批評兒子:“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沒出息了!”有的父親鼓勵兒子:“失敗是正常的,這沒什么,大不了從頭再來!”
也正是根據父親們的這些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心理學家把父親分成了不同的類型:苛求型、不定時炸彈型、消極型、良師益友型。
家長們可不要小看這些關于父親類型的細分,正是由于父親的這些不同的類型,才決定了兒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男孩的父親,你也可以根據以下資料,判斷一下自己屬于哪種類型。當然,我們的終目的還是,教您如何正確地給男孩制定規(guī)則。
方法一:苛求型的父親→多認同、多鼓勵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大多數苛求型的父親都是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們才會苛刻地要求兒子也要像他們一樣優(yōu)秀。
一位年輕的企業(yè)管理人曾這樣說過:
自從兒子出生之后,我就下決心要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比我還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培養(yǎng)他的自理能力:兒子剛剛斷奶不久,我就有意識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東西;兒子剛剛學習走路時摔倒了,我任憑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為我要讓他學會自己爬起來;兒子剛剛學會說話,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閱讀古詩,我要讓他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但令我傷心的是,在兒子人生的起跑線上,他沒有贏,反而輸了,而且輸得很慘。因為現在我5歲的兒子每每見到新事物,都會表現出很強烈的恐懼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嘗試……
難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現問題了嗎?我真不知道我錯在了哪里!
這位父親就可以稱為是苛求型父親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但這位父親卻忽視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則,對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剛剛斷奶,就讓他學習自己拿勺子吃飯;孩子剛剛學會說話,就教他閱讀古詩……要知道,這些兒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喜歡嘗試新事物,但他們又特別害怕失敗。如果一個剛剛學習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親不但不去扶他,還嚴肅地對他說:“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因為男孩是規(guī)則型的動物,他就會把父親對他的教育態(tài)度轉化成“規(guī)則”。遇到這種情況,男孩接收到的父親的“規(guī)則”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這種“規(guī)則”的影響下,男孩會成為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比父親還要優(yōu)秀的人,但男孩成為這種人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任何一個人在沒有鼓勵和認同的環(huán)境下都不會健康成長的。
第二種人就是十分懼怕失敗的人,對于這些年齡比較小的男孩來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并不是鼓勵,而是一種陰影。也許他們曾多次體驗過成功,但因為父親的這種教育態(tài)度,他們對“失敗”持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因為這種敏感,他們會把失敗的感覺放大,會對失敗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所以,在這種恐懼感的驅使下,男孩常常會拒絕嘗試新事物。
如果一個男孩連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都沒有,這將會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呢?
教育專家給苛求型的父親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心態(tài)放平,要求放低;多認同,多鼓勵。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并不是家長的期望越高,孩子就會按著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成長。有時,家長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親所做的那樣,過高的期望只會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失敗產生恐懼。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只有壓力,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動力。對于男孩來講,他們的動力很多都是來自于家庭規(guī)則制定者的鼓勵。
一位成年男士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當我把臨摹下來的圖畫拿給周圍人看時,大家都夸我心靈手巧。但當我把“畫”拿給父親看時,他卻說:“按著別人的樣子畫,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頓時覺得受到了打擊,險些要放棄畫畫。
后來,我不再臨摹,而是按著實物或憑著自己的想象去畫。當我再次把畫出來的畫拿給父親看時,雖然我覺得沒有上次畫得像樣,但父親卻夸獎我說:“我覺得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這是你自己的作品?!甭犃烁赣H的話,我感覺自己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動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達情感的,所以,當鼓勵的話語從父親口中說出時,男孩會覺得彌足可貴。
當然,它之所以能夠起到鼓勵的效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從一個規(guī)則制定者的口中說出的,這對于講究規(guī)則的男孩來說有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講的那樣,別人的十句批評都不如父親的一句批評重,別人的十句鼓勵都不如父親的一句鼓勵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親在擺正自己位置的同時,還應該多鼓勵兒子,因為對于這些正在成長之中的男孩來說,來自于家庭規(guī)則制訂者口中的鼓勵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引導男孩順利地走出對失敗的恐懼,而且還會使男孩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方法二: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向兒子明確自己的“規(guī)則”
所謂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種不負責任、脾氣暴躁,常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的父親。
在中國古代,在“父為子綱”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很多父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經常會打罵、虐待兒子。在現代社會,隨著封建觀念的逐漸消失,很多家長開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來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數的父親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仍然還持有這樣的觀點:
“我是老子,你是兒子,你必須聽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還供你上學,你必須要聽我的話!”
其實,這些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思想,是有其深層原因的。他們要么在事業(yè)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從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們現實的狀況與理想相距太遠,他們需要發(fā)泄內心那種不得志的情緒。
在這些情況下,兒子就被他們當成了“私有財產”,變成了他們情感發(fā)泄的“出氣筒”。
明智的家長一聽,就知道這些父親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而且父親們的這些做法還會給孩子的生活、思想帶來意想不到的惡劣影響。
一個人成功的大障礙常常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他的內心。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頑強的精神和勝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強男孩的自控心理,可以幫助他們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保持心靈上的堅定與純潔,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發(fā)展。
面對信息多變、文化多元、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男孩已是眼花繚亂,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任何誘惑都有可能讓他們沉迷其中。另外,很多家庭教育不足,欠缺民主科學性,再加上學業(yè)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強烈,使得電視、電腦成了男孩的避難所。如何讓男孩拒絕誘惑、抵制誘惑,成了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親子教育
讓男孩學會抵制誘惑,家長先要學會反思?!白硬唤蹋钢^”,孩子出了問題,應該從家長身上反思原因。家長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工作、家務和娛樂,很少花時間與兒子耐心溝通。孩子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尋求替代品,于是電視、電腦成了男孩的精神麻醉劑。有些家長自己不和兒子交流,也不鼓勵兒子交友,不引導兒子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活動,雖然給兒子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也完全是功利的。男孩的精神需要仍然得不到滿足,充沛的精力得不到發(fā)泄,就會被各種誘惑吸引,一不留神掉進各種誘惑的陷阱。所以,培養(yǎng)男孩抵制誘惑的能力,就要從家長自身改造做起。